- 城市产业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5-0020-05
-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叶岱夫(1958-),男,惠州大学地理系副教授。邮编:惠州,516015。
- 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的工业地域分析
- The Industrial Region Analysi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City Group in the Eas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Guangdong Province
- 浏览量:
- 叶岱夫
- YE Dai-fu
- 摘要:
分析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形成的5个地域构成要素:区域城市群背景,区域产业文化环境,开发区类型组合,区域文化地理背景,综合交通网络轴线系统;论述了该工业地域中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该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工业地域分析;珠江三角洲东部; - Abstract: The 5 regional construction elements to form the electronic industrial city group in the east of the pearl delta of Guangdong Province are minute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y are : ①district city group--three cities that are Huizhou, Shenzhen and Dongguan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district of the Pear delta river mouth of Guangzhou-Hong Kong-Macao megalopolis; ②district industr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③combination of the developing types--to consist of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technology garden and the bonded area; ④district cultural geography background; ⑤composit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xis line system . Finally,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 group existed some question,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som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aised by the writer.
-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city group; industrial region analysis; the eas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 广东省电子工业经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向珠江三角洲东部区域集中的趋势。目前,珠三角东部地区电子工业的生产、销售、出口、效益等各项指标已占全省的80%以上,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正逐渐形成[1]。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以下简称“信息产业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以深圳、惠州、东莞3城市为核心的新工业地域及其周围地区。信息产业城市群东起深圳,以广深高速公路、广深铁路和惠深高速公路为快速轴线系统,沿着东莞和惠州向广州和佛山方向梯次延伸。在这个信息产业城市群内,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IT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整合配套效应。1999年,广东省电子工业总产值完成1886亿元,同比增达49.79%,连续9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其中,深圳、惠州、东莞3个市完成电子工业总产值1629亿元,占全省的86%。东莞成为继深圳、惠州之后的第3个电子工业总产值百亿市;1999年,深圳电子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高达60%,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任何一个省市的电子工业总产值。
1 信息产业城市的地域构成要素
在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原先主要工业地域或城市中心之外,突然兴起了工业[2]。改革开放以前,广东省的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广州市、韶关市和湛江市。广州市是全省的传统工业中心城市;韶关市作为60-70年代“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其重工业有相当基础;湛江市则因有油页岩和深水港而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与此同时,深圳、惠州和东莞等地当时同属于惠阳地区管辖,除了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地的惠州有少量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汽车修理业、甘蔗化工厂)外,深圳、东莞(仅有少量的农机工业)两地的工业几乎是空白。进入80年代后,惠州、深圳、东莞3个城市的工业地域逐渐形成,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过程也较为明显;90年代中后期,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在珠三角东部开始形成。从本地区信息产业城市群的区域创新环境特点及其形成的实际过程看,其主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有这几个方面:①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②区域产业文化环境;③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组合;④区域文化背景;⑤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轴线系统。
1.1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
惠州、深圳、东莞3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穗港澳都市连绵区[3]的环珠江口东部地带,这一地带的北端是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州,南端为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密度不断增大,城市区域化进程加快。据统计,1994年珠江三角洲有城市30个,建制镇595个,城镇密度高达143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香港是目前国内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信息势( Information Power)最大的城市群[4],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优势使珠三角大中城市在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以及传播中心的新职能快速转变。在城市的职能转变过程中,城市的发展都依赖于其所属的技术创新的地位,它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业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2 区域产业文化环境
开放20年里,在我国的企业布局中有这样一个独特现象:许多大型企业都依托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如长虹(绵阳)、春兰(泰州)、TCL(惠州)、海尔(青岛)等。信息产业群所在地的城市规模虽然较小,但乡镇企业的数量很大。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城市群内已形成了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区域产业文化环境。如:①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风险资本。与此同时,区内积累了一支有创新意识和对新思想敏感的企业家队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有技术的劳动力;②紧密联系的全球生产网络。深圳、惠州、东莞3地的电子工业从发展之初就与区域外的技术中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珠江三角洲与电子有关的中小企业的星群,尤其是东莞、惠州、深圳周围的产业文化,对北京中关村企业造成极大的吸引力。联想集团的惠阳科技园、方正集团的正龙科技园正是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发展起来的[5];③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里充满活力,是国内国外有志创业的人才施展才华的理想之地。据在国际环境咨询方面颇具影响力的ERM集团公司的调研结果,在最新得出的中国37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排序中,深圳获得社会经济及总分第一名。深圳的空气质量指数、人均住房面积、职工平均工资和教育事业费用支出均列首位[6];④技术和人才集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早在1990年该地区就拥有全民与集体自然科技人员30万人,有中央及省属高等院校30多所,从事自然科学和教学的教师队伍达1万多人,每年培养的自然科学大专以上毕业生2万人。近10年来这一地区从全国各地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科技企业家。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改造老企业,兴办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先进、产品质量和档次高、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和人才优势保证了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⑤1999年起每年举办“高交会”。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落户深圳,使这座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在全省以至全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龙头作用;⑥区域行政联系减弱。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同一行政区域的深圳、惠州、东莞3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行政联系,用行政手段来组织经济活动。如宝安、东莞、增城等惠州(惠阳地区)所辖的各县,经济发展长期受到惠州市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以后,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和各市辖县纷纷撤县改市,由市辖县变成直属省辖。因此,各市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更多更好地根据外部条件和比较优势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信息产业群的发育和形成。
1.3 各种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组合
通过组织各种开发区,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我国的一项创举。信息产业城市群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深圳、惠州、广州、佛山、珠海和中山。信息产业城市群内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南沙、大亚湾。其它类型的开发区有深圳沙头角保税区、深圳福田保税区、广州保税区和深圳南山科技园。
1.4 区域文化背景
作为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的核心地域——深圳,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研究和开发活动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深圳的高技术公司发展较快,因而在没有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仍获得较大发展。
从文化地理类型的分布看,信息产业城市群所在地是广东省内文化共生现象较为明显的区域。深圳、惠州、东莞3城市位于东江的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广府文化、客家山文化、潮汕文化等岭南文化的亚型在东江流域融汇共生、互惠互利[7]。区域文化共生的背景为信息产业城市群的发展奠定了吸引各方人才、引进技术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如深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少,是深圳科技发展的弱势。为弥补这一不足,深圳启动了“借脑工程”。1996年,深圳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后又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与中国工程院合作成立了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活动中心。1999年9月12日,汇聚了全国22所名牌高校(院)的深圳虚拟大学隆重开园。到2000年下半年止,深圳“虚拟大学”园已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西安交大、浙大、中国科大、哈工大等33所国内名校入园,还有17所国外大学成为“虚拟大学”园的国际网络成员。深圳已经形成了没有名牌大学、但全国名牌大学又都在深圳的区域文化战略格局。惠州是一座岭南区域文化多样性最明显的城市,城市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5 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轴线系统
在信息产业城市群内,已形成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京广、京九、广深、广梅汕等铁路,广深、广惠、惠深、广佛三等高速公路是信息产业群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发展轴”。尤其是广深、广惠、惠深、广佛4条高速公路轴线系统的存在,形成了环珠江口东部地带中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人员流动,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信息产业向沿轴线地带集聚。在综合交通网络中,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香港、东莞、惠州、佛山)成为节点,连接各节点的线状基础设施两侧成为城镇密集发展地带,从而表现为典型的点轴走廊发展体系,综合交通网络的这种轴向作用促进了信息产业城市群的形成。
2 以技术为本的区域经济的崛起
由于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使深圳、东莞、惠州成为广东省最早引入港商、引进港资、开展来料加工工业的地区。在这一时期(1979-1995)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成衣、玩具、手表和鞋类制品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生产停留在分散、粗放型经营的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工业地域类型以“前店(香港)后厂(珠三角)和头脑(香港)手脚(珠三角)”的形式出现,形成“前店—后厂”的出口型轻工业的集中分布格局[8,9],即形成了R&D中心和经营中心在香港、生产中心在珠三角的工业分工协作局面。显然,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都较低。例如,经济特区建立后,“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内联企业的大量涌入,使深圳工业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1989年深圳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但这一阶段,深圳工业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90%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粗放经营在珠三角东部已走到极限,产业结构急需进行调整,区域工业生产面临着从粗放型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从劳动密集型转到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经营的转变。 近几年来,深圳、惠州、东莞等地把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作为优化和提升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来抓。如深圳市在1998年就将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荔枝节改为科技节(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996年,东莞市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成为全国最早开通该项服务的地级市。目前,东莞已建立起各门类的全市性数据库100多个,为305家企业制作了3000多个网页,制作的企业网页数目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网站服务商之一,信息市场已具雏形,网上招商成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手段。短短的数年间,东莞已发展成为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零配件重要加工制造基地[10,11],诺基亚、伟易达、韩国三星、美国金霸王、康佳、北大方正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电脑资讯企业亦瞄准这块热土,纷纷云集东莞建立生产基地。1999年全市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800家,电子信息产品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东莞经济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电子信息产品;惠州在吸取临近市县“三来一补”工业带来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的教训中,早在80年代初就走出一条以“高起点、高效益、高技术”的电子信息工业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道路,并得到电子工业部的肯定。近十年来,惠州以电子工业为突破口,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以电子、纺织、化工、机械为主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TCL、德赛、麦科特、纺工和华阳5大集团为骨干的一批企业集团。1997年,4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其中电子工业产值270亿元,总量在全省排第2位,全国第5位,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电子城。TCL电话机产销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1、世界第3,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电话大王”的称号。王牌彩电产销量跃升全国同行业第3位。惠州市的新产品开发以电子工业较为突出,主要有多媒体彩电、联想电脑、DVD视盘机、全数字电话、程控交换机、无绳电话、卫星接收机、磁盘驱动器等,大部分都是高新技术产品。
事实上,广东高技术产品产值近年来一直以每年近60%的增幅快速发展,而当中又以珠三角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最为迅速。1999年,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49.77%和98.89%,居全国前列。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
3 信息产业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从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势头最猛,市场竞争最激烈。而从信息产业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看,尽管规模很大(1999年在广东1540亿元的高技术产品产值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占60%),但技术水平同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中国加入WTO对信息产业带将产生较大影响。
3.1 信息产业城市群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东部的电子信息产业在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机制灵活,形成规模,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品。但是,与国内的北京、上海和发达国家相比,其存在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3.1.1 电子信息产业还处于幼稚阶段
最近,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用R&D(民用研究开发)投入强度、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和高科技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3个指标衡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后的幼稚阶段[10],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这一分析对信息产业群的发展水平也是适用的。占广东全省高技术产业60%的电子信息产业,实际上主要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占很大数量的是OEM(初始化设备制造)类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一般的企业R&D机构不在境内,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属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不论是R&D投入强度或是增加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1.2 关于核心技术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广东“逐渐承担更多的,面向当地的OEM(初始化设备制造)和ODM(初始设计)”的生产;对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位和发展前景,研究报告直言不讳地说:“跨国公司去中国大陆是为了打入它的广大的国内市场,而不是为了传播核心技术……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大陆极有可能承担一个区域生产者的角色”。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深圳,1998年产值503亿元,有近1800个电子信息企业,在深圳设厂的22家跨国公司,其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95%可在东莞配齐。但境外企业在东莞设立的R&D机构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要境外提供。这都说明,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还未实现从“区域性生产者”到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角色的转变。此外,从国内情况看,尽管广东与北京、上海形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三足鼎立之势,但是,与北京的人才和研究开发基地、上海的工业及科技基础雄厚特点不同,广东是以市场、体制和机制取胜。据分析[11],东莞目前还处在外向型制造业集聚的初级阶段,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区外,如何利用全球联系,发展本地创新网络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需要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高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就是核心技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也就没有主动权。
3.2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
中国加入WTO是进一步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对参加WTO,既要抓住机遇,为我所用,又不可过于天真和抱有幻想。这是思考广东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迎接中国参加WTO对策的出发点。总的思路应该是:从整体上提高广东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水平,强化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扩大和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比重;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紧跟国际上技术经济领域(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的发展趋势;把培养人才放在一个突出位置。
3.2.1 营造一种创新环境,早日走出幼稚阶段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仍处于幼稚阶段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只是暂时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innovative milieu),使企业拥有更多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早日走出幼稚阶段。从近期看,就是按照深圳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从长远看,珠江三角洲东部的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必须拥有自己的研究密集型的大学,充分发挥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的科研力量,培育出自己的“硅谷”或高技术产业基础。
3.2.2 瞄准核心技术,提高产业质量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1999年),成为广东的第一大产业,连续8年列全国第一。但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由于我们不拥有核心技术,因而处于不利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具体来说做法有3:①对深圳、东莞、惠州连片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进行统一规划,筛选出关键技术,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攻关;②大力扶持发展深圳的华为、中兴、特发,惠州的TCL等一类的已初步形成规模的企业,使之尽快成为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鼓励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为这些中小民营企业营造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③不折不扣地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引导跨国公司把R&D机构办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3.2.3 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
相对于北京、上海而言,信息产业群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人才不足,这也是主要劣势所在。克服劣势的方法就是启动“借脑工程”,吸引全国或国际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亦要扬长避短,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程度、市场经济机制和意识、投资融资环境、毗邻港澳、经济外向型特征突出、国际交往频繁、地缘人缘得天独厚等许多内地省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以此进一步吸引八方人才,并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
3.2.4 重视信息产业群发展的香港因素
中国加入WTO后,尽管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直接进入内地,但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仍将作为国际资本进入内地的“桥头堡”。 信息产业城市群南部的深圳与香港相连,惠州、东莞两座城市又是广东省内除深圳以外距离香港最近的中等城市,从粤港双方产业结构现状看,都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因此加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就成为粤港经济合作的第一选择。应充分利用国内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结合香港地区的资金和信息等优势,全面开展粤港两地的高科技合作[8],共同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和光电子产业,扶持和建立有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PC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群。这既是粤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两地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研究认为[8],未来粤港两地经济的深层次合作,将依赖两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事实上,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广大的腹地、香港的资金和市场来跟踪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使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为广东省以至国家竞争优势工业[2]的重要地理区位。
3.2.5 面向国内市场
尽管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还存在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但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看,其在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主要还是生产、制造等环节。因此,珠江三角洲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群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策略还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