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6-0028-06
  •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蒋伶,女,高级规划师,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邮编:南京,210029。 宁越敏,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
  • 可持续发展的南京城市人居环境塑造
  • Shaping Human Settlement from the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 浏览量:
  • 蒋 伶 宁越敏
  • JIANG Ling; NING Yue-min
  • 摘要: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研究了城市规划通过技术手段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并着重从宏观人居环境层面,以南京为例,对如何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作了实践性的探索。
  •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南京
  •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ept of human settl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hape Nanjing human settlement from the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cro side.
  •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 settlement; Nanjing
  •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可避免的出现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发展与问题的并存要求人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发展不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空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步的代表。由于城市的集约性、先导性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城市成为研究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重点空间。 1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和人居环境概念 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1.1 可持续发展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人居环境   由于人口、交通、环境、生态等问题而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压力和破坏,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作用和相互影响与制约,因此社会的再发展必须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1.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度与方式的问题   当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或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不恰当时,自然便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从而影响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问题便是寻求人类恰当的发展模式,在人口数量与资源存量之间寻求合适的开发利用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多数资源的相对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能盲目和发达国家的城市攀比。 1.1.3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协调性与长远性   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协调性和长远性的发展,这既体现在社会、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也反映在各要素内部的协调持续发展。 1.2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4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1.2.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1.2.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即“建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 1.3 人居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人居环境可以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即包括适宜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空间等。   就城市而言,人居环境在空间层面上又可分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和居住环境。社区环境和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城市环境包含整个城市的内外物质空间环境和自然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发生变化,城市的总体人居环境成为当前人居环境的研究热点,是本文尝试探讨和实践的重点。   城市人居环境又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由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设施服务水平等部分组成,人居硬环境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研究与塑造的重点。人居软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随着近年来城市硬环境的逐步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居软环境的建设已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4 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面对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观。   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观的改变就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观;对居住、生活、工作、交通等发展观的改变就产生了人居环境观。可以说,人居环境建设和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内容之一,而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南京市塑造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探索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需要政府、学者、市民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本文将利用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着重从宏观人居环境层面,以南京为例,对如何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做一实践性的探索。 2.1 保护和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持续地利用。城市土地是一种特定的不可再生资源,它的空间区位、土地性质、地质地貌特征等都决定了其不可再生与替代性。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合理安排城市的各项用地,因此有效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便成了城市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目标。   南京是城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的城市。根据2000年9月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在南京市域659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建设用地面积为992平方公里(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占总面积的15%;农业用地面积31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3%;林地面积16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6%,长江、湖泊等水面面积5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裸露地2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其中林地和水面在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国家要求保护的农业资源,必须有效保护。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南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整合,通过对用地使用性质、用地单元高程、用地区位等要素(详见表1),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用地发展的适宜性,总体上形成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两大类用地。   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是由风景名胜区、农田、水面、防护绿地等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管理上是以保护为主,是对城市建设必须实施严格控制的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优先发展用地和次优先发展用地,优先发展用地是近远期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发展空间;次优发展用地是规划预留的远景城市发展备用地。   上述土地利用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城市建设少占良田好土,通过优先发展区和次优发展区的方式,严格控制每年投入使用的土地数量,有计划地使用城市土地资源,以此达到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根据土地的适宜特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2.2 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塑造都有一个度与方式的问题。城市规划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城市环境容量与资源存量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与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有关的城市规划量化指标有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人均绿地指标等。   城市空间发展采用相对集中的集约化发展策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南京将以主城为核心的都市发展区作为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市发展区也将成为南京未来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塑造的重点地区。 2.2.1 主城适宜的人口规模   主城人口占南京市域城镇总人口的63%(2000年),是南京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间;主城总用地243平方公里,东西最宽处12公里左右,南北最长处15公里左右,公共交通出行时距在40分钟左右,其空间尺度较为理想;主城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东北有紫金山,西北有长江,宁镇山脉绵延起伏,入市区,素有“龙蟠虎踞”之称,主城内有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清凉山、九华山、北极阁、小红山等自然山体水面。因此,主城具有构筑“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应该作为南京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重点空间。   主城2000年实际居住人口为258万人(包括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城市建设用地为16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65平方米/人,是国家标准的最低限,显然不符合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的标准。未来主城按照人均绿地、道路、居住等主要指标基本达到适宜人居环境标准,人均建设用地达到国家标准的中限即90平方米/人计算,主城243平方公里适宜的人口容量为260万人。鉴于主城目前人口已达到258万人,因此,从现在起主城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城市为目标,采取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控制用地开发强度、控制居住用地投放比例和积极发展外围城镇和地区,引导主城人口向外围城镇疏解等政策,遏制主城人口快速增长态势,为将来逐步达到适宜的人口规模奠定基础。 2.2.2 都市发展区理想的人口容量   如上所述,主城的人口容量有限,南京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把目光放眼到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以主城为核心的都市发展区这样更大的空间范围。为了能够在都市发展区空间范围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这一范围的空间利用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开敞空间比例。考虑都市发展区空间资源分布、城镇发展现状和大型交通市政设施的安排等因素,通过上述用地发展适宜性分析,参照新加坡、深圳等城市经验,都市发展区在保证70%以上的绿色开敞空间比例的情况下,能够提供750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建设用地。主城以外城镇按照国家标准中上限即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人计,都市发展区可以容纳人口740万人左右。这样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不仅能够满足未来南京相当长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需要(符合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还能够保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塑造人居环境城市创造了条件。 2.3 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必须是既能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又可有效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即满足资源永续利用和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既能满足当前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向是“从单中心集中式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这样的布局结构既可以保证大城市发展所需的空间、继续保持大城市拥有的活力,又可以避免大城市摊大饼式外延发展产生的大城市病(交通拥塞、环境恶化等),因此成为世界大城市发展的趋势。 2.3.1 南京城市扩张模式选择   在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主城采用的是集中式发展思路(见图1),这在一定的城市规模之下(300万人以内、交通时距在40分钟左右)是相对合理的发展模式,但当城市继续扩张、超出了发展的适宜尺度时,就需要在更广的空间、采用更开阔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   针对南京的山水格局、城镇发展的现状、以及主城可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和人口容量,未来南京城市发展必须实现从主城向外的跨越,采用多中心开敞式发展模式,将未来的城镇发展空间与南京山水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都市空间格局。 2.3.2 都市发展区空间布局结构   南京都市发展区的空间组织,按照延续主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特色,使城市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与自然山水之间仍然能够保持和谐的空间尺度的总体思路,采用组团跳跃式布局,将城镇发展空间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见图2)。   在主城外围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市区和新城,城镇之间利用自然山体和基本农田相间隔,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公路网相联系,形成既能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又可有效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结构。 2.3.3 主城空间结构优化和人居环境改善   主城今后可利用的发展空间有限,未来主城人居环境的塑造除了进一步优化主城空间结构外,重点是采取措施改善人居环境。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见图3)。以明城墙围合空间为主体的旧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口集聚的重心,在旧城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153万的人口,人口平均密度达2.88万人/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仅为34.6平方米/人,人均居住用地标准仅为13.6平方米/人,旧城人居环境急需改善。   为此规划提出要优化主城空间结构,旧城要强调环境品质的提高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其它外围东、西、南、北四片在继续保持片区特色的同时,要强调形成服务相对独立、自我完善的综合社区,减少对旧城的依赖,充分吸纳旧城人口,为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创造条件。   塑造主城人居环境的另一措施,是进一步提高绿化用地比例,构筑绿地系统,加强便民型绿地建设。主城今后可利用的土地将向环境建设倾斜,绿化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由现状的14%提高到30%左右,主城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55%以上(见图4)。   以钟山、雨花台、幕府山风景区及滨江风光带为主体,以明城墙风光带为绿色内环、绕城公路绿带与主城沿江绿带为绿色外环,内外秦淮河、金川河、护城河等水系和道路骨架组成的绿廊为纽带,串联星罗棋布的各类公园、街头绿地,组成“两环四片”、环网带相连、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并与主城外围生态防护网主骨架联为一体,形成内外交融的绿化空间,增加便民型公共绿地,使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钟内能够便捷地到达一块公共绿地。   以上是结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在宏观层面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塑造人居环境的畅想,规划的设想和构思尚需要实践的检验。   (注:文中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部分理论、背景资料,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所做的研究课题;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理论在南京的实践部分,来自于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相关分析与规划成果,作者在此对参与研究和规划的有关人员表示感谢。)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