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评论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6-0004-04
- 作者简介: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本刊编委会顾问。
- 我看城市
- My Viewpoint of City
- 浏览量:
- 齐康
- QI Kang
- 关键词:
; - 编者按: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和扩张中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实属正常,回顾过去走过的路,正视当前出现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明天,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当前城市化及城市建设热潮中,本刊新辟“城市评论”专栏,正是希望奋斗在一线的城市建设者们在这股热潮中保持冷静的思维,运用科学的决策机制,以使我们的城市少走弯路,少些遗憾。
目前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关于城市的研究也越来越宽广和深入,但大体上讲,我认为城市有三大问题:一是对城市化的理解;二是对城市形态的研究;第三是城市运行机制问题。
1 对城市化的理解
现在存在着一种较普遍的错误理解,认为城市化具有能动作用,它可以促进城市发展,可以带来许多东西,甚至报纸上说它是核子裂变,是伟大的举措。但是我觉得这些说法都夸大了城市化的作用,有些甚至是虚构的。
我是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开始研究城市化的,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同志们一起研究,题目叫“中国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及经济政策”,我是总顾问。当时我们从四川、浙江、武汉、南京到上海、大连都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做了中国城市化的分区图、县城城市化图、还有城市化的量化比较。从那以后我国的城市化一步步发展,由最初的17.4%,发展至28.5%,如今已达30%以上,甚至是接近40%。根据世界经验,城市化达到30%左右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加快。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说明城市化已经开始启动,但是过高夸大城市化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因为——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而是城市工业发展现代化、社会化的结果和外在表现。
城市化必然要促进城市的建设,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城市化有建设的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之分。一般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集聚,需要修建基础设施、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居住水平、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这两种城市化是并存的,建设的城市化略略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这样城市才不会过于拥挤,建设与更新相结合。
如今,已有一部分人认识到城市化并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一个现象,而不是本质性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城市化四者的结合。城市化的过程提高了社会化水平,促进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包括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当然,城市化也必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牵涉到城市化的水平和程度。比如从意识观念上讲,农民要变成城市市民,要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文化提高的过程以及对城市设施了解运用的过程,如行人不能闯红灯,不能像在农田里那么自如,要经受城市各种条例和规范的制约。所以城市化中存在着水平问题,它不是单纯的人口集聚。有些城市放开户口,人口增长了,但并不能说明城市化水平就因此而得到提高,因为人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及收入都没有提高。再如广东东莞约100多万人口,但已集聚700多万打工者,产生了“城中村”、“包饺子”等现象。
因此,谈城市化要谈城市化水平,要研究每个地区城市化的状况。同时城市化也带有区域性和地区性,我们要把城市化看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关键还是踏踏实实地把城市生活质量提高,把城市基础设施搞好,居住环境搞好,特别是绿色环境搞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往往因为绿色环境不太容易表现政绩而得不到重视。比如栽树,市长过五年下任了,树还是那么一点儿大,难以表现政绩。而砍大树,种小树更是不对,前两年,南京砍了大树,我们感到遗憾。
2 对城市形态的研究
现今流行一种“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提法,每个城市都想把自己做成大城市,迷恋大城市以为因此就可以提高自身的规格和身份,但能否做到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要以城市在该区域中所扮演的职能和性质为依据。
该做大的做大,不该做大的就不应做大,有时还要做小,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科学的认识。这就要研究城市的形态。大、中、小城市应在城镇体系中协同发展。
研究城市形态是研究城市的规模、大小、形状,这是个三维的。一个城市什么样的形态最合理最科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比如长江沿岸的城市,水资源还可以,但也不能无限利用,还要考虑到下游的用水。像50年前我去北京进修,那时7、8米深就有地下水了,现在要打到几十米上百米下去,地下水的无情开发使得有的城市地表沉陷。我们提人定胜天,不管自然科学的规律,最终受到自然的报复。那么人怎样与大自然密切适配?英文有个词叫fit in,即摆进去刚刚好。应该有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是城市群、还是城市带?像某市上一任领导说是城市群,这一任领导又说是城市带,所以具体工作人员就不知如何办了,法律通过了的事情,怎么可以凭自己的意志来改变。
城市形态中值得关注的有四大问题,第一是人口问题,第二是土地问题,第三是环境问题,第四是基础设施问题。
第一是人口问题,人口要不要那么集中?集中又是采取什么样的集中方式?如采取高层建筑的集中方式,事实证明高层建筑对城市的视线、环境、工程造价以及消防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国际上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要再走,这里不是说不要高层建筑,我认为在重点地区,有选择的可以做部分高层。现在上海4000幢,广州4000幢,南京也远远超出了400幢,这些数字是惊人的。因此城市究竟应用什么样的居住形态、生活形态来使城市发展达到良性循环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大问题:土地问题。我们现在常常拿一种模式来套,开始是学香港,后来学上海,香港又是学纽约,香港地域很小,我们的土地本来就是人多地少,现在越来越小,因此就产生了土地问题;城市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占用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在机制改革后,土地可以拍卖,政府可以利用这些钱来搞建设,这是合理的做法,但这些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只用在标志性工程上,要用在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上,正如三个代表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我记得南京市过去的城市维护费用只有几千万,今年全年的城建资金有一百多个亿(包括地铁),这些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卖地和贷款。很多城市土地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至于贷款,款是可以贷的,但其使用要看它是否有价值。建设项目要经济和实用,城市的运转必须是良性运转,而不是单纯地消耗型运转,更不是恶性循环。
第三即是前者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应当讲,目前环境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存在恶性病多发地区。另外,又如尘埃,看不到蓝色天空,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等都给城市人民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整体的衡量指标。如南京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地区特点和生态特点。目前讲钟山是南京的肺,南京有百分之多少的人吸收了紫金山的新鲜空气;那八卦洲应当是一片绿色的心,城市不该蔓延到八卦洲;河西也应是一大片绿色,这样南京城周围三个地方有三大片绿色,大大提高了整个生态群落的作用。这不是一棵树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用生物多样性来支撑南京城市的生存。现在河西已开发了,河西地面标高较低,只有六点几米、五点几米,靠标高为11.5米的堤岸护着。但该地区又属河漫滩,地基是软弱的。我们找了个城市最需要绿色的地方,最最薄弱的地基承载力的地方去建新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决策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能像鲁莽的指挥官那样指点江山,今天河西,明天仙林,后天不知又是哪个地方。我比较主张组团式的沿着城市周围的环路来发展城镇,而且在组团之间要留有大片的绿化和空地。
所以我必须讲三句话:第一是留出空间;第二是组织空间;第三是创造空间。
留出空间就是留出农田保证粮食供应,留出森林、水面、文物保护地。组织空间,就是把人的居住地方、工作地方尽量紧凑地发展,也不能很散。如纽约,真正的曼哈顿区只有很小的一片,很小的一片高层区,即使那样一片高层区中间还有一片很大的中央公园。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绍兴城市规划,在老城和两个新城之间留出48平方公里的一片绿心,把人口移出去,种上树,这将使绍兴怀拥森林,给人以最美的享受。南京的紫金山曾经也很美,被称作城中之山,玄武湖被称为城中之湖,但现在已经被蚕食了,一块一块地被开挖。
第四,城市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如盖了很多新房子,没有地下管网是不行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要被充分认识,它是看不见的城市血脉,基础设施在几个发达国家一百年前就被认识了,它们八九十年前就有地铁了,我们国家的地铁和国外相比相差了近一个世纪。地铁还没得到发展,城市硬要撑大,交通就有问题了,等意识到交通问题时,城市内高架环路和高架桥已经造成了某些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要研究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最合适,效率最高。尤其现在是智能时代,比过去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得多,信息网对城市发展有很大影响。
因此,要从科学地研究城市到科学地规划城市,从科学地规划城市再到科学地运行城市。
3 城市运行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城市运行机制不良的现象,即没有达到整体化地统筹研究城市。最重要的是政府管理机构还没达到科学运作的状态,如现状图,一个城市拿不出来一幅完整的现状图,应当花大力气一年至少拿出一张现状图,这样才可看出城市的变化,否则城市管理者就会变成救护队。一天到晚说城市规划不够用,我觉得是完全够用的,问题是有些规划师没有整体意识,跟着领导转,而不是跟着科学规律的发展转,从而造成规划的失误。规划既要有前瞻性、现实性,又要有弹性。
至于城市的人气问题,人气过多、过少均不好,现在常常认为人气会带动城市发展。比如亮化问题也是从人气出发,觉得城市亮了人气就高了,我从报纸上看,上海有40%的人口过夜生活,而南京是略高于20%,所以有人认为南京亮化了之后就可像上海一样带动人气,人气带动了商业网就有生意做了,如此的逻辑思维是否正确?亮化要花大量的电力、人力、管理,灯即使开一小时,大量的钱就流出去了,所以城市里要讲城市经济、土地经济、基础设施运转的费用经济、人的运行经济。
归纳起来,在城市管理上存在着两种病,一种是急性病(包括狂热病),即不了解城市发展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另一种是幼稚病,不了解城市发展,以为某种意志和命令,城市就能建成,所以常常是一年小变样,两年中变样,三年大变样。现在这种口号不提了,愿望是好的,事实证明三年确实是会有些变化,但这变化只是城市的一个部分,不可能是它的全部,所以对城市化要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要克服幼稚病、急性病或狂热病,应冷静地对待城市建设,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步步生长出来的。领导者偏于业绩、实践者和具体管理者缺乏对于城市研究的科学分析、群众急于要求改善生活,这三方面凑在一起便出现了问题。因此——
城市规划也可说是四种人的城市规划,即:领导者的城市规划,老百姓的城市规划,学者的城市规划,开发商的城市规划。只有把这四种城市规划的各种利益妥善地平衡下来,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做好,但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经济。
顺便提一句,我们要提高城市艺术、城市美的鉴赏水平。美是文化中高层次的。管理者与行家的判断是有层次之分、高低之分的,不然的话我们要那么多的设计人员和专家干什么。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
基于城市运行机制不良的现状,城市应当有个城市科学研究组织,而不是成天开会。开会是有一点作用,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南京最大的特点就是朴素,朴素是一种美,从上海、杭州回来,马上就感到南京的朴素,南京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南京人民是有朝气的,南京应当是一座壮丽城市。
南京这个城市很有希望,因为南京市民经历了多少次的灾难,特别是经历了太平天国失败后遭受浩劫、日军侵占南京的灾难。南京是个悲怆的城市,南京市民更懂得城市的珍贵,更懂得城市对自己的生存、生命、生活带来了益处。南京市民应当更热爱自己的历史古城,其热爱程度要远远超过过去的一切,我们现在对待旧城区惟一的办法就是拆。虽然我们的城市有的地方并不美,就像爹妈虽老不好看了,但爹妈毕竟是自己的爹妈、自己的亲人。就像我回到杭州,以前呆过的地方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我内心多有惆怅。所以我认为现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要有全民意识,要有感情,要有智慧,使得人人都来关心规划和设计,人人都来重视规划设计,人人都有城市知识。领导要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要珍惜自己神圣的责任,要珍惜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作为全体人民也要尊重我们的领导,爱护领导,共同做好城市的建设。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