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6-0050-03
  •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 项目基金: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重大项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2001ZDXM790002)”阶段成果。
  • 作者简介:朱英明(1965-),男,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邮编:南京,210014。 姚士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玉见,山东省日照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 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理论研究
  • Study on Theory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 浏览量:
  • 朱英明 姚士谋 李玉见
  • ZHU Ying-ming YAO Shi-mou LI Yu-jian
  • 摘要:
    城市群地域结构理论是研究城市群空间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城市群地域结构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变化。本文对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概念、结构类型、递嬗规律等进行了研究。
  • 关键词:
    城市群地域结构
  • Abstract: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a basic theory which research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evolutional law. It is the spatial reflection of developed degree, phase and proc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necessarilly goes with the change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Concept, type and evolutional law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 regional structure
  •   《中国的城市群》一书对城市群地域结构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但仅涉及城市群发展的地域结构特征,而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概念、结构类型、递嬗规律等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将对上述问题作出理论性的概括。 1 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概念   “结构” 是指事物的基本构成部分即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构的性质是由这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决定的。一般而言,结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自由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因而结构日渐分化并逐步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正如J·皮亚杰所说的,从“结构”这个术语的现代含义来讲,结构就是要成为一个若干“转换”的体系,而不是某个静止的形式[1]。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正处于中心集聚阶段,城市群地域结构的运演极为活跃。   城市群地域结构就是在认识各城市的多层面的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相互作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分析形成这种结构与相互作用的主导机制或组织原理,也就是城市结构、相互作用与形成机制三者结合的研究。城市群地域结构是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等组合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地域结构实际上为城市群空间结构。 2 城市群地域结构类型   就形成机制而言,我国城市群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区连绵区或者大城市带,因而,由此所形成的城市群地域结构类型也就独具特色。 2.1 城市群空间等级结构   目前,我国城市群区域已经形成了国家级城市群、地区级城市群和地方级城市群,不同等级的城市群具有镶嵌结构特点[2]。 2.1.1 国家级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由大都市中心支配,具有梯级状规模等级特征,每一水平的中心的数量随着人口规模以规则方式的减少而增加。目前我国主要国家级城市群有:沪宁杭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和辽宁中部城市群。 2.1.2 地区级城市群   地区级城市群:嵌套在国家级城市群中,展示了一个相似的但更少清晰区分的等级安排,通常被一个单一大都市核心组织成统一体,在地区级城市群中城市规模较小。我国主要的地区级城市群有:中原地区城市群、湘中地区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3]。 2.1.3 地方级城市群   地方级城市群:包含在地区级城市群中,代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并随着每一地方中心的影响对邻近区域的延伸、吸引和再组织而发展。此类城市群数量较多、类型多样。   在城市规模、所执行的功能以及在较大的城市群中每个城市中心的作用所规定的相互作用的类型等方面,这些体系是分等级的。在空间等级方面以许多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由相互联系的所有链节和路径组成,而相互联系乃为现代经济的功能特性。这种联系在城市群等级体系中的不同水平上也许呈现不同的形式。在国家级水平上,这种联系也许主要涉及经济的推动作用、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在地区级水平上,社会服务联系也许起支配作用。在每一种情形下,大都市和地区中心间的联系也许是单项的或双向的,也许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和传播已经使城市与农村间的传统边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小城市和大城市间的传统边界也变得模糊不清。 2.2 城市群空间布局型式   城市群基本空间单元为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为城市群内各城市社会经济联系极为密切,具有类似的自然及其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具有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外部整体的相对一致性的城市集合体。由于城市群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城市组群在空间的排列组合因综合运输网走向而差异明显,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沪宁杭城市群由沪苏锡常、杭嘉湖和宁镇扬三个城市组群组成,其空间布局呈“>”型;京津唐城市群由首都、天津和冀东三个城市组群组成,其空间布局呈“△”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由港深、澳珠和广州三个城市组群组成,其空间布局呈“∧”型;四川盆地城市群形成了东部以重庆为中心的沿长江城市组群与西部以成都为中心的沿宝成、成昆交通走廊的城市组群以及连接重庆与成都间中部城市组群,其空间布局是“H”型;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放射状城市组群与沿沈大交通走廊发展的带状城市组群,其空间布局呈“φ”型。 3 城市群地域结构递嬗规律 3.1 结构递嬗法则   城市生态学“入侵与演替”理论启示我们,城市群地域结构的递嬗就如植物群落中的演替(succession)是入侵(invasion)现象的后果一样,在城市群中所出现的那些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的排列、组合、分异和分化等结果,也都是一系列入侵现象的后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输入,城市群地域结构就会加速改变初始相对的平衡状态,而不是囿于原有的地域结构,其分化并重新迅速整合导致了新的城市群地域结构。   系统理论强调,一定系统的结构实际上是结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调节的耦合系统,结构要素时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它们常常改变彼此之间的关联方式,结构因而随之处于递嬗过程中,当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新的方式形成耦合时,结构也就在整体上发生了改变。城市群地域结构正是由构成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之间的关联方式决定的,各城市之间的关联方式发生变化,城市群地域结构这只“赫胥黎之桶”势必会被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职能、社会生活、经济实力等所填满,直至被撑破,从而形成新的城市群地域结构。 3.2 结构递嬗规律   城市群地域结构是一个运演递进的上升过程,城市群地域结构的类型取决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关联方式所决定的功能地域结构的合理性,各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市场化联系越密切,城市群地域结构类型越有利于发挥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城市群城市地域的交通趋位扩展和城市功能强化的有机统一过程,是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递嬗的阶段性规律的反映。城市群地域结构演化模型划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3.2.1 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阶段   分散的城市间规模等级差别较小,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也有少数城市的分布于远离交通沿线的地区。因此,主要城市中心的吸引范围非常有限,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仅仅限于狭窄的交通沿线地带的城市之间。这是城市群地域结构发展的最初阶段,城市主要表现为单核心向外蔓生发展。 3.2.2 城市组团阶段   交通干线重要中心城市的侧向联系的渗透干线发展,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的质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起初的侧向联系首先从重要城市中心(M1和M2)开始,并与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城市(C1和C2)相连接。随着渗透干线的延伸以及在渗透干线上较大规模的城市的建立,各城市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市以内城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而原先的交通干线上的城市则以组团方式进行功能地域结构的组织与优化。由于集聚与扩散作用过程的进行,区域交通干线上的中心城市(M1和M2)发展成为区域性大都市。随着区域性大都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完善,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组团。 3.2.3 城市组群扩展阶段   那些位于渗透干线上的主要城市继续接受较高级城市的辐射功能,自身又对次级城市扩散其部分功能作用,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不久,来自这些边远城市(C1和C2)的交通支线得以建立,除了通过渗透干线间的联系外,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始得到发展。然后,更小的城市(T1和T2)便通过起初的干线开始发展,不久它们也开始连接起来。这种相互联系的过程继续沿着干线和支线,与日益增加的专业化生产和城市间竞争力相对应。通过获得密切的联系以及发挥其集聚与扩散功能,各城市试图改进其正在形成的城市群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城市群出现了几个不同地域结构功能的城市组群。 3.2.4 城市群形成阶段   城市组群间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以及城市群等级系统的出现是成熟的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前者可以追溯到城市组群内城市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组群整体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上发展城市组群整体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组群功能的空间竞争的结果。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共生互控效应逐步加强,城市职能分工日趋明确,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梯度转移的波及效应逐渐明显,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方式日益优化。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