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给排水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S2-0052-04
  •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相文宁(1966-),女,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 他年终自望河清——南京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及引发的思考
  • Hoping for Having Clean Rivers in the Future - The Water System Planning for Hexi New District, Nanjing
  • 浏览量:
  • 相文宁
  • XIANG Wen-ning
  • 摘要:
    由南京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反思以往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城市水系建设已不具单纯的工程内涵,应建设既满足功能要求、又能体现滨水城市特色的生态河道
  • 关键词:
    河道水系规划思考
  • Abstract: Some problems of the city drainag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from the urban drain system planning for the new district in the west of Qinhuai River in Nanjing. The city water system construction is not simple engineering meaning. It sh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rivers that not only satisfies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 but also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by rivers.
  • Key words: river; urban drain system planning; reflection
  •   河西新城区位于南京主城的西部,西临长江、东依秦淮河,总用地56平方公里。   河西新城区是2001年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确定的未来5~10年南京主城建设的重点。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河西新城区建设成为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的发展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主场馆奥体中心的定点建设,为加速河西新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城市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河西新城区是一个地势平坦、低洼、水网发达的长江低河漫滩区,地面平均高程(吴淞高程)仅6米左右,全部是机排区。总体规划确定河西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在这种排水体制下,一个合理的水系规划对保障城市的安全、凸显滨江城市特色、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景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图 1 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简述 1.1 河西水系的基本情况   河西新城区四面环水,南北长、东西窄,地势低洼且平坦。上世纪80年代以前,河西基本是村镇用地,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河道纵横交错、水面星罗棋布,其功能为农田排灌和水产养殖。   河西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基本建成区,其中居住用地为主体。囿于当时的开发理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长期处于一种无序建设状态,所保留的河道仅限于满足排水的基本功能,河道上口宽度7~15米,河道累计长度6.75公里,河道水面面积9.38公顷,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河道长度0.83公里、河道水面面积1.15公顷。   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正在进行中,第十届全运会的主场馆奥体中心即兴建于此。当时农田排水的主干渠基本得以保留,河道上口宽度15米左右,河道累计长度62.64公里,河道水面面积80.25公顷,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河道长度2.02公里、河道水面面积2.59公顷。莫愁湖和南湖点缀其中,两湖共有水面面积38.9公顷。   南部地区仍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基本是农村用地,水网发达,河道上口宽度15米左右,河道累计长度22.44公里,河道水面面积35.85公顷,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河道长度1.7公里、河道水面面积2.55公顷。   随着河西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在北部地区,大量的水面已被填埋。尽管近年来北部地区的污水输送干管和提升泵站已经建成,但以往开发过程中的无序建设,许多排水管道未按规划要求的“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进行。污水支管接入雨水管道或河道的临时性行为尚未得到彻底纠正,使得水体的污染仍在继续。中、南部地区大部分尚未开发建设,原有水系基本保持完好,这一地区部分河道水质近年来在也逐步下降,主要污染来自沿河的企业和居民排放的污水。   河西新城区共有雨水泵站23座,总排水能力为95.5立方米/秒,平均为1.80立方米/秒·平方公里,目前已改建为城市雨水泵站的有8座,其余15座仍沿用原有农用泵站排水。   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泵站建设的力度,但泵站的装机规模不能一步到位,为城市排水留有隐患。农用泵站虽得以正常的维护,因部分泵站设备老化,使得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同时雨水管道系统的不够健全与畅通,有时会出现下游泵站无水可抽,而上游又出现短时间积水的现象,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新城区内已建有北河口、城南两座水厂和双闸水源厂。北河口和城南水厂是南京主城的主要供水水源,供水量占全市的60%以上;双闸水源厂向江宁区提供经过絮凝沉淀后的半浑水。这三座水厂和油脂化工厂、第二钢铁厂的取水口全部位于夹江,因此,新城区内河道的排水对水源水质产生影响。 1.2 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   针对目前新城区排水中存在的水源保护,违章侵占河道、河道驳岸,沿岸景观未与地域内的其他建设同步进行,以及雨水泵站规模不足、位置布置不均衡,雨水泵站的改扩建相对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以下规划原则:实行雨、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不下河;水系规划要与新城区的规划理念衔接、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衔接、与夹江两岸的规划衔接、与外秦淮河的整治衔接;河道的保留要保证其排水、调蓄的功能,排蓄并举、保障城市安全,同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自然环境;河道排放口的设置要杜绝对城市水源的污染,保护城市生命线;合理确定河道补水水源,尽量使保留河道能与外界自然水体进行流动与交换。   以此为原则,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由河道规划、雨水泵站规划和河道补水规划三部分组成。 1.2.1 河道规划   河西地势低洼且平坦,全部是机排区,合理保留河道以满足雨水排放要求并保有一定的调蓄量,可增加城市雨水排放的可靠性,同时又可减少雨水系统和泵站的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   北部地区规划保留河道长度累计4.49公里,上口宽度7~15米,河道水面面积9.04公顷,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河道长度1.19公里、河道水面面积2.29公顷。对已局部覆盖的河道要尽可能地恢复为明沟。   中部地区规划保留河道长度累计38.59公里,上口宽度10~40米,河道水面面积80.47公顷,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河道长度1.25公里、河道水面面积2.60公顷。   南部地区规划保留河道长度累计20.1公里,上口宽度15~30米,河道水面面积34.13公顷,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河道长度1.43公里、河道水面面积2.43公顷。   通过现状与规划数据的对照,河道密度有所减少,这主要是规划河道的密度较现状有所降低所致;河道面积率基本持平,规划河道上口宽度的增加使水面面积未有较大的变化,这对于增大河道排水能力和调蓄量,调节气候、城市降尘均有良好作用。按此规划实施可增大河道的排水和调蓄能力,提高水系抗超标降雨的能力,节省市政设施投资。   为便于把握河道保留的尺度,方便城市规划的管理,本规划对保留的河道做了四类界定,即第一类为必须保留河道,为满足城市排水需要而保留河道;第二类为宜保留河道,此类河道与用地没有太大的矛盾,保留其可使排水更便捷,其功能可以管道或暗沟替代,在健全排水系统后可以填埋;第三类为新开挖河道,建设中会破坏原有水系的互为沟通,为使水系沟通、满足排水要求而开挖的河道;第四类为不保留河道,排水功能直接可以被管道系统替代的河道。 1.2.2 雨水泵站规划   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本规划将现存的对供水水质产生影响的泵站进行兼并,由现状的23座调整为17座,使沿夹江的雨水泵站均位于取水口上游2000米、下游1000米以外。同时泵站的位置和规模力求均衡,以便于排水和日常的运行管理。规划雨水泵站总规模为193.85立方米/秒,新城区平均排水能力将达4.0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左右。 1.2.3 补水规划   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在排水体制上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制。发达的河网春夏两季充沛的降水,可使河道保持在5.0~5.5米左右的水位。但两次降水之间,河道内则是一潭死水。尤其是秋冬季枯水期,河道水体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河道缺乏有效的水源补给。   为使河道满足城市景观的需要,形成一条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使河西新城区的特色风貌得以充分体现,应引用适当的水源来为河道补水。   本规划考虑近远期结合和多种水源就近补水。河西河道引水补水水源有三:即夹江、秦淮新河和外秦淮河水源。   利用北河口水厂现有在夹江的取水设施和目前闲置的12万立方米/日沉淀池,将沉淀池适当加以改造即可用于引水。   秦淮新河上通石臼湖、下连长江,入江口由金胜村闸站控制,河道本身就是天然沉淀池,常水位接近新城区地面标高,可直接向新城区河道补水。   南京市的外秦淮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进行中,待该工程完工后,可利用其与新城区河道的水位差向新城区河道补水。 2 由新城区水系规划引发的思考 2.1 进一步完成排水专项规划   因为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滞后,河西新城区的北部地区和中部先期建设的部分地区排水系统较为混乱,使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在建设中没有得到落实,大量的污水排入水体,已经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要彻底解决河道的污染,必须堵住污染源头,摸清“家底”,对现状排水管道进行一次准确普查,在此基础上完成排水专项规划,加大排水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痛下决心,对雨、污合流的管道进行彻底的改造。同时,鉴于排水工程是地下工程,建设中要确保施工质量,对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和移交养护,各管理部门需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2.2 河道整治已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内涵,应是综合整治   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满足滨水城市的功能。新城区的河道在水体上要能满足“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景观要求的Ⅴ类以上水体,清澈而流动、富有生命力的生态河道是我们的追求。   滨河带的建设应纳入河道的整治内容中。利用河道的保护带和沿河绿地,营造亲水氛围,展示本地独特的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弃以往河道断面为简单的矩形、梯形或复式断面和河道护底的陈旧做法,将工程语言变为艺术作品。可将工程驳岸做至河道常水位(从新城区的地质条件考虑),高水位时可以淹没一些岸边设施和植物。河道护底虽便于清淤,但影响生物链的形成,阻隔地表水的渗透,护底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大为降低,应尽量避免这种做法。滨河带树种选择要慎重,沿河植柳,既可固堤,其柔美的姿态与水呼应,又可美化环境。   在“河西新城区水系规划”中,向管理和决策者提出了河道驳岸形式的建设建议,即河道常水位以下的驳岸可用陡岸,以上则尽可能地避免陡岸,结合城市景观设计,宜采用缓坡,可利用清淤污泥和开挖土方制造阶地。归纳为“清淤不护底、护坡不到顶、缓坡接景观”。 2.3 将河道整治工程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现在的河道整治是集河道的排水功能、城市景观和绿化为一体,体现城市风貌的综合工程。河道综合整治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工程投资较纯工程整治有较大提高,应将河道整治规划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统一协调实施,而非由市政管理部门独家进行。“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依据新城区的总体规划、水系规划和沿河相关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指挥部协调,景观公司和市政设计部门联合进行河道整治的设计。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2.4 对河道的局部覆盖要慎重   暗沟较明渠可减少用地,河道覆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立即显现出来,也能暂时掩盖河道的污染问题。但覆盖后的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大为降低。清淤的困难和费用的增加又使得河道淤积严重,河道的过流量相应减少,直接影响河道的行洪。南京老城区内覆盖的河道已有教训昭示于人。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对河道的局部覆盖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能不盖则不盖,已覆盖的有条件要恢复为明沟。在新城区的水系规划中对局部覆盖的河道即提出了恢复为明沟的要求。 2.5 划分城市水域功能区   划分城市水域功能区,就是要依照水域功能的重要程度、水质要求与水质目标,确定其优先程序及保护措施,它可为水环境目标管理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一个水域、或水域中的某一段,往往有多重功能,其水质目标应服从最严格的使用功能的要求。   新城区河道补水前应首先进行水域功能区的划分,通过站、闸、坝等工程措施的控制,选择补水水源和率先补水的河道。   新城区的三个补水水源,较为可靠的是来自北河口水厂的夹江水源和秦淮新河水源。外秦淮河整治是对排河污水实施污水截流排放,因此,河中水质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利用其作为补水水源时,要对其水质进行随时的掌控,杜绝在引水过程中对新城区的河道水质产生污染。 2.6 着眼未来、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加强管理   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划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的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建设滨水城市,排水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统一制定排水系统规划,根据开发时序分期、分批地进行排水系统的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将建成项目及时纳入城市建管系统管理,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假以时日,通过对河西新城区的水系进行综合整治,随着河西中心区和奥体中心的逐步形成,蓝天、绿地、清流交相辉映,一个充分体现滨水特色城市风貌的河西新城区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