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规划建设实例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S2-0085-04
  •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徐明尧,注册规划师,南京市规划局规划处副处长。
  • 南京石头城景区规划建设
  •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tone City Wall Scenic Zone in Nanjing
  • 浏览量:
  • 徐明尧
  • XU Ming-yao
  • 摘要: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实验段工程——石头城景区规划建设进行了简要评述,就其规划理念、城市设计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秦淮河综合整治的继续开展及城市滨河地区环境整治与建设提供借鉴。
  • 关键词: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石头城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运作模式
  •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short review of the planning of the trial project of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of Qinhuai River: Stone City Wall scenery zone, including the planning philosophy, urban design, operation mode, etc., in order to get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Qinhuai River an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of Qinhuai River; Stone City Wall; waterfront area; urban design; operation mode
  •      在借鉴上海、成都、北京等城市开展城区河道环境整治经验基础上,南京于2002年开展了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计划在2005年十运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之际完成阶段性的目标。作为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的试验段工程,石头城景区在历经一年多的规划建设后于2003年“五一”前建成对社会开放。总结试验段工程规划建设的经验,思考和分析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关对策,将对秦淮河环境整治下一步工作以及对已成为城市建设热点的河道综合整治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1 背景   石头城景区位于南京老城西侧,西临秦淮河,东临南京明城墙,是规划石头城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有石头城、南京明城墙等历史遗迹及“鬼脸照镜”等民间传说而闻名。石头城是明城墙的一段,但其历史价值最早可追溯到战国中期公元前333年楚金陵邑,当时秦淮河在此汇入长江,地势险要,金陵邑择址于此,临江控淮,南京古名“金陵”始称于此。东汉末年,孙权建都南京,公元212年在楚金陵邑基础上建石头城,城基利用了山上的岩头,故称石头城。南京十朝古都的第一都即在此奠基。从楚金陵邑到明初1600多年中,石头城曾多次修筑加固。石头城与南京的历史紧紧相连,是南京都城建设的启始地,是著名的文化胜地,也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鬼脸”则是城墙上的一块天然巨石,呈紫红色,因常年风化剥落,形似鬼脸而得名。   近年来,石头城周边地区环境日益恶化,逐步成为低效益的码头、工业、仓储区和低水平的生活聚居区。为指导该地区的改造建设,南京市规划局于2002年初委托清华大学进行石头城地区城市设计,随后市政府提出整治秦淮河的宏伟目标,并将石头城列为试验段工程,由市建委牵头组织石头城景区的建设。石头城景区建设范围为城市设计中一期实施部分,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90米,总面积68000平方米。总投资1.88亿元人民币,其中拆迁资金1.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拆迁原有住户和工企单位,进行城墙维修,改造原有防洪墙为亲水驳岸,建设景观环境,包括道路、景点、休闲广场、景观建筑等,并进行污水截流,建设排水设施等市政工程。   石头城景区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是有效保护和展示了石头城、明城墙等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改善了地区环境和形象,提供了市民休闲活动场所,三是开创了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先河,为全面启动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 主要规划设计构想   由清华大学完成的《南京明城墙凤凰桥——定淮门段城市设计》对石头城周边地区提出了如下规划构想:   从城市整体发展看,该地区处于老城边缘地带,目前是城市的“背脸”,随着河西新城区的建设和城市环境改造的推进,该地区可能成为老城与新区之间的核心地带,成为城市的“前脸”。规划目标是凸现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构筑“山、城、河、墙”为一体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使之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地区,与新街口市级中心、河西新城中心在城市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互补。规划主要内容是:   (1)展示明城墙古朴、大气的特质及独特的石包山营建方式,挖掘地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六朝石城遗址、三国东吴军事要塞等。方案采用大面积、开敞性绿地衬托城墙的古朴与雄伟,避免琐碎和花哨的处理,通过布置成片灌木、花木及适当的断面处理衬托城墙的尺度和肌理。   (2)提升地区功能,引入城市公共活动,使该地区由历史上单一防御功能转变为融景观、生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由城市边缘转变为城市环境和活动集中地。方案中充分考虑了该地区与老城、河西新城区及周边公园的联系,组织了便捷的交通,结合秦淮河水上旅游构想设置了游船码头,组织了旅游线路。在适宜地段布置了具有活力的旅游、餐饮、娱乐设施,以提升地区活力,支撑地区健康发展。   (3)建造宜人的有活力的城市环境,形成滨河绿地、亲水驳岸等人性化的生态休闲区,整治水环境。方案保留现有树木,结合整体环境意象安排了大片绿化环境,重点进行了亲水驳岸设计。此外,还对几个重要节点如清凉门(明城墙十三个城门之一)、“鬼脸照镜”进行了详细设计。 3 规划建设基本经验   总体上看,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原有杂乱的环境变得整洁有序,长期藏在棚户区中的城墙得到了保护和展示,传说中的“鬼脸照镜”出现在人们眼前。主要的规划建设经验有以下几方面: 3.1 以规划为先导   石头城风貌区是体现南京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区域,是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南京明城墙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均对石头城的保护与控制提出了规划要求。南京市规划局及时委托清华大学进行该地区城市设计,为该地区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规划基础,随之开展的秦淮河环境整治综合规划也加强了与该地区的协调。本次实施的石头城景区为规划的一期部分。由于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景区详细方案和施工图设计能较好把握该地区的环境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景区详细方案和施工图方案均需在征得原城市设计负责人的认可后方可实施,保证了城市设计思想的贯彻及与今后周边地区规划建设的协调。对一些重要节点的处理,由于有充分的分析和详细的方案,确保了建设效果。 3.2 以政府为支撑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市长挂帅、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参加的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加大协调力度。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进行多部门之间和市区政府间的协调,很难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短期内完成582户居民拆迁和17家工企单位拆迁。二是由政府多方筹资进行建设,由于该试验段工程没有直接收益,本质上属社会公益事业,没有政府投入,就不可能先期启动。三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即由市建委直接负责工程建设的有关工作,保证工作推进力度。 3.3 以多专业协作保质量   河道环境的综合整治是综合工程,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专业的知识,同时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建委牵头,规划、水利、环保、市政、交通、园林等主要部门参加,相关的专业规划设计人员也建立了明确的协调协作关系。其中规划与水利部门在专业协调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典型的是河道泄洪排涝功能及相关工程技术要求与环境景观的矛盾。在石头城规划设计过程中,即发现河道水位和行洪技术要求是深入设计的前提。通过规划部门与水利部门的积极协商,在保证河道行洪功能的前提下,综合景观环境、引水能力、周边市政管网与设施情况、河道断面过水量要求,确定了防洪设计标高及常年最低水位(采用设坝、引水等方式保证旱季水位),在此基础上,石头城规划才进行沿线防洪墙改造和滨水驳岸、环境的设计。此外在规划与环保、交通、市政、园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沟通与协商。 3.4 以多工程并举出效率   石头城景区从规划设计到建成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这与合理的组织分工分不开。整个规划建设工作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设计,约4个月,第二阶段是深化方案、施工图设计与拆迁,也是4个月,第三阶段是工程建设,只用了7个月。   石头城景区工程按照“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分离的原则进行运作,由项目法人(南京市城市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委托鼓楼区建设局承担水利驳岸改造工程和景区建设工程,委托市城墙管理处组织实施城墙维修工程,委托市政建设处组织实施污水截流及管网工程。四大工程并举,协同作战,使石头城景区在枯水期一个冬春的时间内顺利建成。 4 启示与思考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改善水质,进行沿线两岸环境改造建设外,还应充分发挥秦淮河改善城市环境、组织城市景观与活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已完成的试验段工程,给下一步工作积累了很多建设管理经验。 4.1 提升功能、增强活力   规划将秦淮河建设成为融景观、生态、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地带,但目前建成的石头城景区基本类似一个社区绿地,由政府出资维护管理,早晚有老人和周边市民休憩,白天游人寥寥。景区主要发挥了环境和休闲功能,但其潜在的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地区发展的功能尚未显现出来。这一方面与水环境整治刚开展、水质没有明显改善、周边规划的休闲娱乐设施尚未实施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缺乏包装、宣传、策划有关,事实上,即便作为一个单独的景点,石头城巨大的旅游价值值得发掘。 4.2 多方筹资,共同获益   石头城景区长约800米,即耗资近2亿元。而秦淮河主城段长16公里,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以2005年实现阶段性目标计)预计投资约30亿元。如全靠政府投资,资金压力很大。从国际滨水地区规划建设经验来看,引入私人投资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促进地区建设发展。关键是对滨水地区的私人投资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如何保证滨水空间环境的共享性要作出严格规定,如只能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加大退让滨水区距离、留出公共通道、设置开敞开放的空间等。只有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把这个对全社会有益的工程做好。 4.3 加强协调,提高效率   河道环境整治涉及到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既有上层次(省市)的协调,又有下层次(区县)的协调,既有技术方面的协调,又有行政方面的协调。所以建立跨部门的强势协调机构十分重要。石头城景区建设也进行了多部门共同协调,但力度和效率不够理想,以致出现了舆论所报道的违反程序、先建后批的情况。随着整治工程的全面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强。 4.4 加强城市设计,注重生态性   石头城景区规划建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有不足,如在维修的城墙顶上设黑色铸铁栏杆,似与城墙风格不协调。原规划的通过架空栈道或地下通道等形式与城墙东侧石头城公园进行联系的设想也没有实现,从发展旅游和整合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人流的角度看,还应考虑该通道的建设,并建设联系河西新城区的步行桥。又如滨水驳岸,设计师在处理滨水驳岸时花了很多心思,从建成效果看,滨水驳岸形式统一又富有变化,与城墙等历史遗迹能协调,防洪墙“墙”的感觉已消除,人能自然地接近水面。然而800余米驳岸全由人工砌筑,绿化面积少,感觉比较生硬、呆板,不够自然、生态。建议驳岸要多植绿色植物,在腹地较宽阔的地带或上游地段建设生态型驳岸,在材料选择上,除天然石材外,也可适当选用木材等自然材料,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