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1-0037-03
  •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童本勤: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副院长;邮编:210029。
  • 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都市核心——谈南京主城的发展
  • To Creation a Center of Metropolitan Orderly: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Nanjing Main City
  • 浏览量:
  • 童本勤
  • TONG Ben-qin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心城市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中心城市的问题和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以南京主城为例,对其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保证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 关键词:
    南京主城人口产业发展战略
  •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central cities will develop more and more rapidly, and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e process and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ain city are analyzed,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 given.
  • Key words: main city; pop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   90年代初,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长江和绕城公路包围的243平方公里确定为主城,其职能为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等为主,是都市圈的核心。规划将主城以河流、铁路、城墙为界,分为东、西、南、北、中(旧城)五片。通过10年多的建设和实践,主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此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有必要对主城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索。 1 主城的发展轨迹   主城主要经历了由南往北、由旧城向四周发展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解放以前, 城市建设基本在新街口以南及中山东路、中山北路沿线;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在旧城,同时向东发展文教事业,向北发展工业区;1979-1989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以旧城改造为主,向东向北发展的同时,开始启动河西新区,以居住用地开发为主;1990年至今,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政府两个三年城市建设目标,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拉开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框架,新区建设得到较好的落实,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改善,工业布局主动进行了调整等等。   主城是南京城市人口聚集最多的区域,人口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1978年在册人口为11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7.5平方公里,1990年在册人口为18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9平方公里,2000年主城在册人口为2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8平方公里,而根据五普人口调查,主城实际居住人口(居住一年以上人口,下同)已达258万人。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人口增长过快,城市总体环境水平下降   从1978年到1990年,主城人口以5.6万人/年、用地以3.4平方公里/年的速度发展,而从1990年到2000年,实际居住人口以7.7万人/年,用地以2.8平方公里/年的速度发展,到2000年实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64.6平方米/人,如不计紫金山、幕府山等山体(这些山体体量相对较大,大多处于城市边缘,市民平时享用不方便),则实际人均建设用地只有59.5平方米/人,达不到国家最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城市总体环境水平在下降。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省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主城的人口增长还面临着持续增加的压力。 2.2 旧城人地矛盾突出,产业和人口过于集聚   旧城主要是指明城墙包围的地区及下关沿江地区,总用地面积53平方公里,现状实际居住人口15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旧城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大量的棚户区得到了改造,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市中心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华东地区第一商圈”,具有一定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城市中心区。但是由于旧城改造较快,产业和人口过于集聚,致使人均建设用地水平较低,为33.3平方米/人,人均居住用地13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只有1.6平方米,离国家标准每人7平方米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而且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仍在继续。目前旧城占主城1/3的建设用地,却占了主城60%的人口、67%的就业岗位、77%的三产就业岗位、近一半的公共设施用地和近一半的商业服务用地。 2.3 新区功能单一,整体建设档次不高   新区建设分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面出击,建设单项开发的规模过小,标准不高,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及环境配套严重缺乏,各片区中心尚未形成,特别是河西新区,现状主要以居住为主,配套也只停留在小区内部配套上,缺乏相应的就业岗位。因此,就业岗位和各项服务都过于依赖旧城,生活非常不方便,从而使得新区整体形象落后,整体空间凌乱,影响了新区的吸引力。 2.4 居住与就业分离,交通矛盾日益突出   10年来,主城用地结构优化调整速度较快,特别是居住用地的快速增加和工业用地的逐步下降,居住用地增加了13.3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片(河西新区)、北片和东片,工业用地减少了5.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旧城和北片,都提前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主城的就业岗位将越来越依靠旧城的第三产业,而旧城与外围片区的联系由于受山脉、河流、城墙、铁路的阻隔,交通通道设置的数量有限,新旧区之间交通瓶颈问题日显突出,今后随着小汽车的发展,交通矛盾将逐渐加剧。 2.5 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保护不够,城市特色在逐渐消失   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等被侵蚀、被毁、被影响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和展示,大多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与著名古都的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分散的高层建筑和“千城一面”的多层住宅,使旧城格局在逐步消失,“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受到一定威胁。 3 对主城未来发展的认识 3.1 是南京市乃至更大区域的核心   主城作为全市城市化的推进基地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先行区,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对外来人口的较强吸引力,仍将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中心。   主城是省、市政府的所在地,拥有代表全省高等教育水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度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先进的信息技术业、邮电通讯业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是南京市域及更大区域的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贸易等的基地,是外围城镇的服务中心。 3.2 是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   南京是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主城。在未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文化认识的重视,对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城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体,是南京城市形象的主要代表和载体。 3.3 应该具有最佳的人居环境   主城有着非常适宜的空间尺度条件,规模(用地、人口)适中,工作、生活方便,拥有最完善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及商业服务设施,同时主城内自然环境独特,山水相依,历史文化丰富,交通便利发达(公交通勤时间30-40分钟),从生活居住舒适性来讲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 4 主城的发展战略选择   解决主城的问题和矛盾不能局限于主城自身,必须从都市发展区来总体考虑,南京城市发展已经到了拉开框架、跳出主城、加快外围城镇发展阶段。主城虽然仍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地区之一,但它的任务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张,而是结构的优化、功能的升级和品质的提高等,其未来发展战略选择主要有: 4.1 调整产业结构,增进主城的经济活力   强化南京主城作为区域商贸服务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信息、文化等,完善充实新街口中央商务中心(CBD),建立多层次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现有工业的升级改造,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开拓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积极培育旅游产业。 4.2 适度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主城合理容量   如果未来10年城市人口增长仍然保持前十年的增长速度,到 2010年实际居住人口将达340万人。此时,主城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69.4平方米/人,如不含紫金山、幕府山等山体,则人均建设用地为59.4平方米/人,达不到国家最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I级为60.1-75平方米/人),并且随着小汽车的发展,主城交通将会瘫痪,城市综合服务效率将下降,最佳的人居环境将与主城无缘。   考虑到城市发展惯性、用地潜力、各项设施可能承担的负荷,以及为实现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创造条件,控制未来10年人口增长速度为每年4万人以下,2010年主城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00万人以内,此时人均建设用地为78.8平方米/人,达到国家II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的下限,如不含紫金山、幕府山等山体,则人均建设用地为67.3平方米/人,达到国家最低人居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的中限。   2010年以后随着外围城镇的建设及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主城人口逐步向外围城镇转移,逐步达到远景主城实际居住人口240万人左右的合理的人口容量。 4.3 优化布局结构,体现各片特色   延续和保持目前五个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相对综合、自我完善的综合社区。同时更加强调各片区的特色:旧城(中片)是市中心区所在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西片重点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北片仍然保持工业区的特点,实现工业和生活居住的基本平衡;南片要保护雨花台风景区和生态绿地,体现高品质居住环境和生态绿地协调相融;东片要保护好钟山风景区,实现文教设施、高品质居住环境与风景区的协调发展。 4.4 调控旧城改造速度,加快新区建设   主城要实现最佳人居城市环境,解决旧城问题十分重要,必须与新区建设联动起来考虑,应调控旧城改造速度,避免旧城人口高度聚集和低标准建设构成的未来二次改造。同时加快高标准的新区建设,吸引旧城人口疏散。   旧城:以改善环境和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疏散旧城人口,提升旧城品质,结合工业用地转换和旧住宅区改造,改造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   控制旧城住宅建设总量,特别是高层住宅建设数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对已改造好的居住用地,结合小区出新适时局部拆除部分住宅,疏散人口,整治环境,完善配套;对成片危房实行货币拆迁,转变用地性质,鼓励发展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对零星旧住宅不得见缝插针改造,应提倡见缝补绿或完善配套。   新区:改变目前单一功能发展模式为综合功能发展,强调完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和环境的配套,减少对旧城的依赖。   要提高新区建设的起点和标准,建设片区中心;控制开发建设规模,居住开发单元必须达到15公顷以上;适度控制居住建设速度,保持人口与用地协调发展;适当进行区划调整,使行政管理与布局结构基本一致;鼓励增加就业岗位,减少与老城之间的钟摆式交通;在四个新区新增一定的工业用地,重点发展高科技、无污染的都市型加工工业和中小型私营企业。 4.5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筑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同时大力发展地面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线网密度,加快换乘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建设功能布局合理的道路网体系,构筑以“井字加外环”快速道路和“经六纬九”的主干道;通过加密支路网、调整干道横断面、建设自行车停车设施等多种措施,着力解决自行车交通通畅、安全和停放等问题;建设供求相对平衡的停车设施体系,解决城市中心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旅游景区、外围地铁枢纽站等地区停车设施问题。 4.6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保护南京独特的山形水态和“虎踞龙蟠”的地形特色,严禁破坏山体水系,严禁挖山填河;以“显山露水”为原则,逐步拆除山前、水边、历史遗迹旁的简屋棚房,增加向城市的开敞度,充分展现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中山路、中央路、中山东路、汉中路、御道街、中山北路、北京东西路等道路以及滨江、滨河绿带的建设,串联星罗棋布的景观资源,进一步发扬光大南京“绿色隧道”;要保护好重要观景点的视线走廊,包括紫金山天文台、狮子山阅江搂、江苏电视塔、鸡鸣寺、台城、鼓楼、北极阁以及雨花台、幕府山等地的视觉环境。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主城建设成为“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核心地区”。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