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其它
  • 信息
  • Information
  • 浏览量:
  • 关键词:
  • 大连:人行天桥将变地下通道 为改善大连市城市主干道的视觉环境,提高过往车流、人流的交通枢纽功能,大连市政府决定将拆除跨中山路、黄河路、兴工街9座人行天桥,新建11处地下通道列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的资金来源,运行了城市建设投资融资的新机制,除政府投资外,还将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11座地下通道所处位置,结合通道建设,扩大一部分商业面积,通过招商、贷款和财力投资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开发建设,既可解决建设资金、节省投资,还可以融集一部分资金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不中断交通,通道的地下工程,将采取逆作法施工。通道及出口的设计和装修,也将力争达到高档和现代,并具超前性,建成后将为大连增添新景观。 (摘自2002年12月10日《中国建设报》) 上海将成国内首座“无障碍城” 上海将从2003年起,花4年时间来打造国内首座“无障碍城”,让残疾人士在申城畅行无阻。 为达到这个目标,由上海市建委、法制办以及残联共同起草的《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已经定稿。该办法首次确定,2003年起,不具备无障碍设施功能的新建公共建筑及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将不予准建,而已有缺陷的建筑和道路将在4年内逐步改建。 尽管上海目前4800多条主干道大多具备无障碍功能,全市主要景点和重要商业区内几乎都有供轮椅车上下的坡道,一批新建的交通设施也具备供残疾人上下的升降设备,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无障碍公厕不完备等情况依然存在,使得残疾人士想在上海畅行无阻还有一定难度。 上海市残联有关负责人透露,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正在被上海市政府考虑列入明年的实事工程之一。 《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一旦实行,2003年起新建的商场、宾馆、超市等公共建筑以及城市交通线路将从规划起就必须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存在,不具备此类设施的将不被批准建造。另外,新造的楼盘也在管理范围之内,小区内必须为残疾人士做出一番考虑,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凉亭,也得留出残疾人通道。 据悉,上海市有关职能部门将按照“中心向外辐射”的原则,首先改造意义相对重要的地区。首批改造项目将在部分政府机关、文化馆、医院以及高校中开展。 (摘自2002年12月17日《城市导报》) 世界各国重视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已成为放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仍很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目前,这些国家基本建成了以地铁、轻轨电车为骨干,以公共汽车为辅助的公共交通网络。 概括起来,国外发展公共交通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把城市交通规划摆在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位置,并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计划。规划从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网,到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等通盘考虑。不仅考虑居民上下班、文化娱乐、商业活动出行的需要,还注意保护城市中古建筑和商业中心的原有风貌。 (2)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采取优惠的扶持政策。 (3)在交通管理上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政策。国外城市公共交通今后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结构产生变化,正由过去的公共电车、汽车为主,转向以轨道交通为主。二是努力采用先进理念和技术,使公共交通系统朝着快速、方便的方向发展。 (摘自2002年12月10日《城市导报》) 有轨电车走俏欧美 欧美许多城市的街头又重新出现了造型美观、运行高速、乘坐舒适的有轨电车。 1995年,英国皇家环境委员会在欧美国家中率先提出,应大力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有轨电车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造福于民。 巴黎是世界上最先建设有轨电车的城市,也是最先拆除有轨电车的城市。然而,当汽车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之后,汽车不仅污染了城市,破坏了环境,而且每年由于众多的交通事故,还使大批无辜者葬身于车轮之下。于是,在市民们的千呼万唤中,一度销声匿迹的有轨电车如今又重新出现在巴黎街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并深受各国游客的青睐。 荷兰、德国、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现代有轨电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一些大城市也已经作出决定,今后将把有轨电车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力发展。每年9月22日是欧洲的城市“无车日”,欧洲许多国家举办“无车日”活动的目的,就是呼吁市民对汽车污染环境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为减少汽车对城市的污染,鼓励市民乘坐有轨电车。莫斯科和美国的一些城市存在着同样的情况。 英国牛津大学运输研究所的菲尔·古德温教授说:“现在看来,当年把有轨电车拆除是个错误。”他认为,有轨电车有许多优越性,例如没有空气污染、噪声小、振动少、载客能力强、不堵塞道路交通等,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是一种经济方便的地面交通工具。 现代有轨电车已今非昔比,不仅外表美观、乘坐舒适,而且时速快、载客多,车内设有空调、通讯、超市及其他服务设施,是理想的地面交通工具。 (摘自2002年12月20日《中国建设报》) 北京将投资10亿元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北京市政府决定投资10亿元,用以控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计划在今年将北京市交通噪声总体水平控制在69.5分贝,2007年降到68分贝。 由于规划和历史上的原因,北京约有100万人居住在交通干线两侧,占市区居民总数的16%,他们是交通噪声污染的主要受害者。 交通噪声产生与车辆的速度、大小、吨位以及路面和民用建筑的规划距离有关。在目前道路与建筑已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安装隔声屏障。但隔声屏障的高度通常在3.5-4米,对5层以上的住宅楼降噪效果很差。为此,北京计划投入2.7亿元用以隔声窗为重点的临街建筑防护。 绿化也是控制噪声的屏障之一。北京市计划在2005年前投入1.2亿元在支线道路和低层临街建筑旁,建设100公里绿篱复合低声屏障工程,降低噪声可达4-6分贝。 噪声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轮胎摩擦地面,空气释放不出去而产生爆破声。因此,控制噪声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改造路面。北京准备投资1.2亿元建设15公里低噪声路面示范工程。 另外,北京市还预算投入600万元,在车辆年检中增加定置噪声检测,并在两年内投入3亿元,用于控制公共汽车等高噪声车辆噪声辐射和车辆排气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除了采用多种控制技术外,有关部门将从管理上配合降噪工程。比如,2003年前投资1000万元用于车辆喇叭、报警器、异常排气和车体震动检测和管理,还将投资2000万元建立北京市交通噪声控制实验室。 (摘自2002年12月2日《中国环境报》) 沈阳污水处理“赶时髦” 沈阳市将采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生态方式处理城市污水。所谓人工湿地生态处理,就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排放到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中,并使土壤中的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在耐湿植物和土壤的相互作用下,得到充分净化。 环保专家认为,生态处理技术有两大优势:污水处理成本大幅度降低,污水净化后的水质标准较高。同时,生态处理工程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城市生态景观。 (摘自2002年12月3日《中国环境报》) 上海住宅建设首次配套共同沟 共同沟是市政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形式,20世纪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应用,体现了巨大的集约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效应。 共同沟,也称“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中布置于沟体内,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监测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并为人员检修、维护、增容等工作预留操作和交通空间。共同沟建设避免了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路容和路面完整、美观;降低了路面的翻修费用和工程管道的维修费用,增加路面的完整性和工程管线的耐久性;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设、维修和管理;由于综合管线内工程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减少道路的杆柱以及各检查井、架空管线等,保证了城市的整体景观。 上海市住宅发展局在嘉定区安亭新镇组织实施的共同沟,设计方案经过国际招标,由德国欧博迈亚设计公司和上海市政设计院联合中标。安亭共同沟系统服务全镇,贯穿主要道路,总长约6公里,形成“日”字型格局,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形式,设计和施工充分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入沟管线主要为:供水管线、电力电缆、通讯电缆、广播电视电缆、燃气管道等。共同沟工程将与新镇居住区同步开工,同步竣工。它的建设必将为推动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的开发建设提供市政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撑,为新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摘自2002年12月31日《城市导报》) 城市污水利用三项标准公布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施污水资源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批准发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3项国家标准。 这3项标准分别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1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28.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0.7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27.7亿吨。一般情况下,城镇供水经使用后,有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是可以再次循环使用的。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镇的可用水量增加50%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然而,我国的水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按不同用途分质、分类使用,致使大量污水没有再生利用。统计显示,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镇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就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污水资源的浪费。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施污水资源化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摘自2003年1月13日《中国环境报》) 杭州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 杭州市近日宣布将全面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保护景区自然、文化资源,改善生态和景观质量。这一工程的规划图片展向公众开放并征询建议,规划方案显示,西湖将向西拓展,增加约70公顷水域面积,新辟六大景区。 历史上西湖的面积要大于现在游客看到的西湖,“西湖西进”完工后,西湖水面扩展,杨公堤和堤上六桥都将重现湖上,由北向南分别营建金沙醇浓、双峰插云、茅乡水情、三台泽韵、法巷探春、花山霞鹃等六个景区。“西湖西进”的目标不仅是丰富旅游资源,还将改善西湖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湖西湿地等自然面貌。 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还包括新湖滨景区改造、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等,都将在近期内启动。通过积极的保护和开发,在充分展现西湖原有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东热、南旺、西幽、北雅”的新格局,为西湖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项目创造条件。 (摘自2002年11月25日《中国环境报》)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