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上海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1-0003-04
-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周一星,本刊编委,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邮编:100871。
- 认识上海,发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To Understand Shanghai, to Develop Modern International Metroplis
- 浏览量:
- 周一星
- ZHOU Yi-xing
- 关键词:
; - 国际大都市在国际上更常用的称谓是“世界城市”(World City)[1]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2],也有称“国际城市”的。尽管学术界对以上这些术语下有不同的定义,但它们都属于城市职能范畴的概念并没有什么争议,即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它们处在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上海在二次大战以前是远东的金融中心,有过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的辉煌历史。从那以后, 上海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远远地落后了。直到1990年,以开发浦东新区为契机,上海开始了重新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历程,制定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成为又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3]。
1 认识上海
我想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上海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1.1 上海的城市中心性位居全国第一
城市中心性(centrality)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衡量城市功能等级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国内文献常把城市的中心性(对外服务的相对重要性)与城市的结节性(各要素的绝对规模)混为一谈。我们利用劳动力指标、流量指标和开放指标三大类共14项要素,分别代表城市职业构成、空间相互作用和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中心性。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套中心性指标进行综合,得到城市综合中心性指数。这里省去冗长的分析过程,结论是上海的中心性指数(5.34)要高于北京(4.82),分居全国第一、二位,远高于所有其他城市,是中国大陆最高等级的中心城市;广州(3.20)与深圳(3.00)以接近的中心性指数居第三、四位,共同构成南部中国的中心城市(图1)[4]。把全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分为五级,图2是前4级中心城市的分布。从图2可以看出,在长江三角洲,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高等级中心城市十分密集的区域,南京为2级,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为3级,常州、镇江、南通为四级。珠江三角洲也是高等级中心城市群集的地方。学术界已经认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的空间构架[5]。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京津冀。
1.2 参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程度上海与北京不相上下,各有特点
目前我们找不到和国际上“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完全一致的指标来衡量上海进入国际城市的距离。实际上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国际机构以定量的指标来界定“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哪些城市属于“世界城市”、“全球城市”,仍然处于经验的、定性的和由舆论认同的阶段。我曾经选用9个参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指标来回答Friedmann提出的“中国的主要城市在多大程度上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这样一个问题,并借以判断中国的哪些城市会首先进入国际城市的行列[6]。
这9个指标是:①规模最大的500家在华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城市的分布;②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在城市的分布;③外国电信企业在华办事处在中国城市的分布;④外国计算机企业在华办事处在中国城市的分布;⑤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布;⑥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城市;⑦国际航班最多的城市;⑧接待外国旅游者最多的城市;⑨中国最大的货物进出口海关。我也想在这里省略一大堆数据,直接看看结论(表1)。显然,北京、上海位于第一级,它们的国际化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的其它城市,它们是除了香港以外可能最先进入国际城市行列的中心城市。广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南京也是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大城市。
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比较应该说是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北京的优势是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具有良好的亚太区域性政治事务、商务等国际职能,它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旅游中心。它发展成国际城市的主要潜力,体现在北京是我国教育、科技最发达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当然北京也有形成国际城市的许多制约因素。曾经是著名的世界性大都市是上海成为世界城市的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目前它仍然保持着中国大陆最大制造业中心和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比较开放的观念和体制,灵活的市场经济的传统;广阔的国内腹地和方便的进出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区位和海空交通,这些都是有别于北京而优越于北京的地方。
1.3 上海的竞争主要来自何方?
北京和上海发展国际城市共同面对着远东地区的东京、汉城、新加坡、香港、台北等已有国际城市的激烈挑战。我认为上海的竞争不是首先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国内。国内的竞争主要不是来自北京,而首先来自香港。我所以这样说,出于两点考虑,一是上海对自己的功能定位和香港的功能有很大的相似性。二是香港和上海同以大陆作为它们的国内腹地,被上海吸引的份额多了,流向香港的就少;反之,被香港吸引的份额多了,流向上海的就少。蛋糕只有一块。
而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香港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现在香港的经济规模相当于大陆的16%,上海只占大陆的5%,香港是上海的3倍多;香港的人均GNP大概是上海的7倍;香港的银行存贷款额是上海的10倍;在空港客货运、海港集装箱运输上的差距也很大。弥合这样大的差距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我相信,差距在一年一年的缩小,上海总有一天会赶上并超过香港。上世纪50年代以前,把上海比喻为“中国的纽约”是毫不夸张的,今天就不能这样说了,今天“中国的纽约”应该是香港,香港已经是被公认的第二等级的“世界城市”。我估计今后有一天上海会重新成为“中国的纽约”,如果纽约不衰落的话。
我判断的理由是,第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的崛起与上海的停滞在一定程度上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初香港发展所开拓的影响空间,除了香港邻接的东南亚的一部分以外,主要是取代了上海原来的影响空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上海停滞发展的内在的体制原因已经消除,上海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肯定持续地超过香港,影响力将必然回升。
第二,上海绝无仅有的宏观区位优势是香港无法比拟的。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东西向长江的出口处,对内它有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可向南北扩展的更大地域作为它的腹地,对外它是中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主航道的城市,正对着日、韩、美、加等主要贸易伙伴。香港的国内腹地其实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国内腹地,相对而言局限于长江以南。上海背靠着长江三角洲,香港背靠着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口岸群1997年进出口的国内腹地的GDP占全国的28.2%,腹地的人口占全国的23.2%,相应的珠三角口岸群腹地的GDP占全国的17.4%,人口占17.1%[7]。长三角口岸群的腹地今后会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规模这样大的腹地一旦达到了发达的程度,它的门户城市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地理区位的优势虽然不一定是一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一地发展长期的、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优势。其它的不足是比较容易改善的。
2 几点建议
我从一个非上海人的角度,就上海发展的外围问题,提几点看法。
2.1 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在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
高等级中心城市在沿海几处的高度集中和在内地的大分散是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突出特点。大量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活动都向着东部沿海几个城市密集地区集聚,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其中三个全国性一级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支配地位。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形成规模巨大的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相当于中国特色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城市的国际竞争早就超出了单一城市的范围,而是进入了城市区域的竞争。大家所知道的“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其实指的都是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主的城市区域。针对中国的国情,我们的国际城市更应该是以都市连绵区核心大都市为代表的城市集聚体,即以香港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因此上海的发展要特别处理好和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的关系,上海是长三角发展的龙头,长三角是哺育上海成长的直接腹地,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2.2 解决发展的空间问题,要慎用行政的办法,多用协调和协商的办法
前一段吴良镛院士主持研究京津冀北(大北京)的发展问题,目标也是要把大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8]。我一直认为达到目标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建立起京津冀三个省级单元的区域协调机制问题。京、津、冀北(特别是京、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互补性非常强。形成合力,就促进发展;各干各的,就延缓发展或宏观发展不合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粤、港、澳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上海和长三角的发展则需要沪、苏、浙三个省级单元的充分协调,涉及上海以外的地级市至少13个。
一讲到区域协调机制,人们总是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思路:改变行政区划! 似乎只有在行政上一体化了才能经济上一体化,不同的行政单元就谈不到一起、干不到一起。例如京津冀北(大北京)的研究一公布,网上就在炒作北京、天津要合并!近年来上海市除崇明县以外的其它县都已经改为区,在网上又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议论某某市要并到上海,江苏、浙江要改变行政区划,等等。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当然需要调整,但是行政区划调整决不是万能的,行政区划贵在稳定。
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路,通过有关地域单元之间的平等协商、有组织的协调来解决共同的发展问题呢?这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区域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其初级形式可以采取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性的协调,珠三角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和澳门5个机场结盟,进行合理分工就是一个例子。其高级形式是组织区域性的协作平台。我主张在大中城市组织以跨县市协调为目的的都市区,在都市连绵区内组织都市区与都市区的协调。80年代初“上海经济区”的范围和今天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范围是大体一致的,为什么“上海经济区”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呢?现在比当初更需要长江三角洲的联合与协作。
区域协调成功的关键是要有“区域平等”的理念,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发展要尊重其它地方发展的意愿和特点,更不能危害其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侧重于时间尺度的新的发展观,已经被广为接受;“区域平等”的观念是一种侧重于空间尺度的新的发展观,远未被普遍接受,但它的意义绝不低于“可持续发展”。
2.3 稳定和扩大上海的腹地需要加强上海与腹地之间的联系通道的建设,特别是需要建设沿长江南北的铁路干线
城市的竞争是腹地的竞争。扩大腹地有赖于核心区实力的增强,从而增强对外的吸引力;还有赖于核心区与腹地之间有高效、便捷的交通联系。鲁、豫、陕处于长三角与京津的共同吸引之下,闽、赣、鄂、湘、渝、川、黔处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共同吸引之下,处于过渡带上的这些省区的对外联系方向有较多的选择性,因而也是核心区扩大腹地的竞争对象。上海、长三角与长江流域中上游之间的东西向联系通道并不便捷、顺畅,靠一条长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修南岸和北岸的沿江铁路,上海和重庆之间要有直达的铁路。我们发现湖南从原来主要与长三角联系,近些年来已经转为主要与珠三角联系了,这是一种动向。另一个例子是宁西铁路的建成,将有利于上海和长三角的腹地向河南、陕西以至更大的地域扩展。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