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2-0003-04
-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纪晓岚,研究员,社会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邮编:大连,116025
- 试论认识城市本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 On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Definition of City
- 浏览量:
- 纪晓岚
- JI Xiao-lan
- 摘要:
界定了城市的本质定义,并将认识城市本质定义的重大意义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人在城市中的主体作用;消除城市异化现象;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创造条件;为满足人的终生需要提供外部条件;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认识城市本质的方法之一是比较和评价各国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状。 - 关键词:
城市本质;城市异化;生存需要;发展需要; - Abstract: One of the method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ity is to compare and evaluate different country抯 urb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s. This paper suggests and essence definition of city. The importances of acknowledging the definition can be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s:to acknowledge to core function of human in a city, to demolish urban dissimitation, to make efforts to satisfy to need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external condition to fulfill human抯 needs for life, and offer some theretical gists for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 Key words: essence of city; urban dissimitation; existence need; development need
- 鉴于现有城市定义存在着种种疑惑和局限,我们考虑来探寻城市的本质定义。这里我们所提出的城市本质定义是: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并不否定以往的各种城市定义,而是在已有城市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的认识。虽然我们仍然沿用城市一词,但要对它进行本质定义,揭示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和共性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城市最初产生的缘由,也可以找到城市历经几千年发展且至今以不可逆转之势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所在。城市延续的原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城市只有实现和体现出这一本质才能存在,才能发展;而违背了这一本质,城市就会衰落、倒退和停滞。
1 认识城市本质定义将揭示人在城市中的主体作用
城市是什么?城市的主体是人还是物?城市特有的形态使研究者往往不能超越其表象而触及实质。表面看来,城市是建筑物的组合,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企业商场云集、人口集聚的经济实体,是一个物质实体,是一个人工的物化环境。但正是这些物的因素挡住了研究者的视线,以至于见物不见人,忘记了人的因素。其实,任何城市都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由人去设计、施工、修建和改造的。如果对人工环境进行一番考证,那么我们透过城市所有的物质形态就可以找到隐含在背后的人的因素。城市在不同时期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历史中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长则有几千年或几百年的历史,短则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会在城市中留下生存的痕迹。这样我们又可在不同时期各代人之间找到具有共性的生存缘由,那就是城市这种聚居形式符合于人类的本性,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事实上,这些还不是答案的全部。仅有人口的聚集还不是城市形成的原因,农村也有人口聚集。这里要强调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在于城市更多地体现了人工化环境,而乡村则大多为自然的环境。当然,城市也有自然环境部分:水、山和绿地等等。这些只在城市中占很小一部分。因为自然界的一块石头、一片绿地,只要一经人工雕琢或搬动就带有文化的含义。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有人工环境的特征。
在我们暂且忽略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将注意力转向城市的人工环境时,我们就会在种种人工环境背后找到人的因素,而人建设城市的意识和行为都是源于人的需要这一主导因素。在人的需要背后我们认识了人的基本特性:人是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也正是人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才决定了人会产生各种需要。但仅用这些来解释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还不够充分。因为人的上述特征和需要不仅是城市和乡村形成的动因,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因此,这些只能说明我们从中(包括城市与乡村)找到了一个共同点,要区别城市与其它社会物质形态,则要对人进行深入的探讨。
2 认识城市本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我们通过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看到了人的本性:人是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又从人的本性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因素——人的生命构成(人的生理构造和心理构造)。也可将人的生命分解为生理生命和心理生命(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当我们进一步分解人的生命构成时,就会发现人的生理生命是极其有限的,而人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欲望却是无限的。人的生长期完成之后,对于食物及营养的需要量不是上升,而是持续下降,而对于精神需要却在持续上升(由于人的阅历和知识技能的增长都会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强烈的欲望)。在农村,由于精神文化条件的局限性,只能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和部分发展需要。而城市则高度聚集了各类人才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具备了满足人们的不同爱好、兴趣和对不同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物质形态的差异和所处地域的不同,也不在于人的身份不同,而取决于能否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当然,农村一旦具备了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种种条件,也就完成了向城市的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城市自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高楼大厦、车多人多只是对现有城市特征的一种归纳和概括,这些仅仅表现了物质财富的聚集,并不代表着人的全部精神财富,更不意味着它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城市现有的一切外部特征未必都代表着进步。衡量城市是否进步的标准只有一条,这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否保证群体的公正、平等和平衡发展。
这样一来,城市不能仅限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具备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种种条件和环境。人们之所以渴望居住在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可以更多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更确切地说,人类找到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精神)需要的聚居形式——这就是城市(尽管现有城市还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比起过去居住在乡村那种相对封闭的环境来说毕竟是进了一步)。
笔者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物化环境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存在,而人类的需要又是人创造城市的动力之源。可以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于人的生命力量,来自人的需要和欲望,人一旦失去了种种需要和欲望,人类社会就会停滞,城市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研究城市,首先要研究人,仅对物的研究远远不够,更不能本末倒置,以物的研究取代对人的研究。
将城市的本质研究作为逻辑起点,是试图在各类不同城市中找到一个具有共性的东西,这就是城市的本质所在。各个历史时期城市的性质、功能、形态都会发生变化,但相同的是人的主体作用存在,人的需要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正是这些共同的因素导致了城市的产生、延续和发展。
3 认识城市本质定义,消除“城市异化”现象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过程看,城市在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和厄运: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资源不足,交通事故剧增等。城市的增长往往与人的基本需要背道而驰。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异化”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物质财富不断堆积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贫困化。人对城市的疏离感增加,人对城市的排斥力和陌生感增加。例如,人与车发生冲突,人行路越来越窄小,而车行路越来越宽,大街小巷都成为停车场,车占了人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夜晚城市主要街道都变成了停车场。人的精神需要与物质商品的消费发生错位,过多的感官享受与刺激导致人的生理心理疾病,而人所需要的精神文化、社会公益设施等却往往得不到满足。
城市异化的原因之一是,人类对于如何利用物质财富为人类自身服务认识和研究得不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在短时期内创造和生产大量的产品,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些财富的堆积并非都是在造福于人类。追逐金钱所带来的灾难和悲剧比比皆是:犯罪、吸毒、污染环境、疾病蔓延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城市异化”的根源所在。城市不仅要生产物质财富,还要生产出一代又一代正直、善良、健康的人。城市的繁荣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更不能无视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重要的是将物质财富用于人的培养,用于人的造就,用于改造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城市异化的另一原因是人对建设城市的目的认识不够。人类创造城市只是手段,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但在实践中往往发生这样的情况,城市成为目的,人却成为手段。城市成为一个与人类自身无关系的水泥构筑物,人游离于城市之外。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因素在于,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周围的环境,可用“适者生存”来比喻人与城市的关系,不是人改变城市,而是人去适应城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建造了城市,反而要受到城市的束缚和制约。人是最习惯和喜爱贴近自然界的动物,可大城市的楼层越建越高,绿地和森林却离人也越来越远,人与自然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实际上,所有城市构筑物都是人所创造的,是人的劳动产物,是人的思想、意识、行为的体现,是人类历史的体现。因此,城市人工环境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当代人与当代人的关系,还表现为当代人与前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的本质正是体现了人的本质,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总和。
城市的本质特征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表现为人自身发展中表现出的内在矛盾性状态,表现为人的生理需要的有限性和人的精神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往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将城市建设重点放在物质需要上,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而人的精神需要得不到相应满足势必限制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因此,人自身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也是导致城市异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认识城市本质的意义在于为满足人的终生需要提供外部条件
城市与企业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不同点。企业把人看作是“经济人”和“职业人”,而城市则把人看作是“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城市之所以与企业不同,因为企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群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产品;企业不抚育儿童、赡养老人。城市则不同,它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人的一生都要在城市中度过。城市要按照人在不同年龄段的需要来建造人工环境。可以说,城市是人生命的起点,又是人生命的归宿。人在出生后的20年左右时间里没有自立能力,无收入来源,要依赖于家庭和城市的呵护。人进入晚年,丧失了工作能力之后也要依赖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城市人与农村人不同的是前者脱离了耕地,意味着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城市。
城市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决定了城市内人与人之间依赖性更强,亲和力更强,不同分工之间的互利互补和互惠更多。在农村,人们表现出对土地的依赖,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在城市,人们同样离不开自然,但更多地依靠城市整体的发展和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城市某一部分的失灵都有可能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城市环境具有公共性、非排它性、“白搭车”等特点。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段“白搭车”的过程。从个体看,每个人在劳动年龄时期创造的财富,部分预支给童年和少年时期使用,另一部分则积累起来留给老年时期使用。从群体看,则表现出要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无偿的必要的资助,表现为一部分社会财富在各种群体之间重新进行公平合理的再分配。城市要关心每一个人,考虑到人的不同生命周期的需要,并且要承诺对每个人的一生负责任。
5 在对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中认识城市的本质
认识城市的本质并不限于理论层次,还要通过对各国城市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与分析,通过对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认识城市的本质。世界各国城市千差万别,评价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也各有所异,但从城市的本质出发,从人的尺度出发,就可以使我们从各国城市的比较中找到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单纯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以说明城市的好坏。由于贫富差异等因素,这一经济指标还体现不出所有普通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评价城市需要有一套以人为核心的综合指标体系,不是以少数人为标准,而是以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为标准。在美国的大城市纽约,虽然拥有豪华先进的物质设施,但犯罪率高,城市中充斥着暴力,毫不掩饰的影视暴力污染了儿童少年那纯洁无瑕的灵魂。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们要用铁栅栏围起自己的住宅,“那一座座漂亮的房屋前面拔地而起的铁栏杆通常有一层楼房高,使人看后觉得这里的人们仿佛生活在牢笼里。巴西利亚的郊区,连贫苦家庭也在住所周围树起铁栏杆。这样做既是为了防盗,也是为了向世人宣布他们已经在城市里夺得了一块个体领地。”。因此,有人对巴西利亚评价说:这是一座冷冰冰、空荡荡的、人情淡漠,缺乏人性的城市(利西亚·瓦拉达雷斯,马蒂娜·雅科,“巴西利亚人的住宅是城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信使》,1999年9期,第29页)。
总体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城市发展模式,但许多具体的措施、管理方法可以借鉴和参考。这里要强调的不仅是物的因素,也不仅是制度的因素,而是人的因素。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提到,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未来理想城市不仅在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还在于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正是我们探索城市本质的意义之所在,也是我们考证和评价各国城市好坏的重要的通用的标准。
总之,揭示城市本质的理论意义是探索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特征和不同类型城市存在的共性特征,从而为城市学基础理论的形成增加一个有力的支撑点。依笔者之见,城市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应主要借鉴和吸收社会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来看待,以研究现代人的需要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只有了解了现代人的需要结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实现建设城市的目的,才能完成城市的历史使命。
早在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就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十五”计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一条是共产党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朱钅容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又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
21世纪我国大规模城市化高潮即将到来,城市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正确地认识城市的本质将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