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更新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2-0041-05
  •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献标识码:A
  • 项目基金:本课题由南京市文物局资助。
  • 作者简介:黄慧英,女,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书记兼副馆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明史的研究。邮编:210008 杨国庆,男,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墓葬文化、明文化的研究。 朱明,女,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明城垣的维修和保护研究。
  • 南京城墙在未来城市中的地位与价值*
  • The Statue and Value of Nanjing City Wall in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 浏览量:
  • 黄慧英;杨国庆;朱明
  • HUANG Hui-ying; YANG Guo-qing; ZHU Ming
  • 摘要:
    南京明城墙的地位及价值,在600多年的历史上有过大起大落的沉浮。在南京未来城市发展中,南京城墙保护价值的体现能否保持一种与城市同步发展的良好趋势,真正成为南京古都标志物并为塑造南京城市个性作出更大贡献,这既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者必须利用好的一个城市元素。本文提出了南京城墙保护的价值体现与城市同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初步想法。
  • 关键词:
    南京城墙动态历史线状标志物城市发
  • Abstract: The statue and value of the Ming Dynasty抯 city wall in Nanjing has risen and fallen greatly during 600 years. In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Nanjing city wall should be made a symbol of Nanjing and be used well,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goal both to workers of culture relics preservation and to workers of r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 factors to embody the value of Nanjing city wall and gives a basic idea to remove the unfavourable factors.
  • Key words: Nanjing city wall; changeable history; urban developement
  •   建造于明初的南京城墙,随着南京城市600年来的发展,其功能与价值,经历了由昔日“实用型”到今天“文化型”的重大转变。这种变化过程与结果,既是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城建等综合因素)和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影响的客观反映,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南京城墙无论是过去的“实用型”,还是当今的“文化型”,作为物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地位和价值在未来的南京城市发展中还将会发生变化。   南京城墙保护价值的体现能否保持一种与城市同步发展的良好趋势,真正成为南京古都标志物并为塑造南京城市个性作出更大贡献,这既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目标的追求,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者在今后城市建设中必须利用好的一个城市元素。本文通过南京城墙地位及价值的动态历史,结合南京近年来特别是最新的城市规划,在参考一些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中的相关内容后,提出了以突出和强化南京城墙古都线状标志物为目标的保护思路;提出了南京城墙价值体现与城市同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初步想法,以供有关部门领导决策参考。 1 南京城墙地位及价值的动态历史   建成于公元14世纪中叶的明代南京城墙,是明太祖建都南京历时30余年、动用百万余民众的国家级工程。在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建造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南京城墙不仅在历史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砖石砌筑的都城城墙,也是迄今我国以实物保存最长的惟一的古代都城城墙。   600年来,明南京城墙的地位及价值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反映形式。造成这种动态形式的原因,从浅表层面看主要受到过三个方面的影响:1、政权更迭的影响;2、攻城器械发展的影响;3、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如果从形而上的角度归纳这三方面的影响,其根因则是与人们对南京城墙在不同时期不同价值取向所界定的反映,取决于南京这座城市各个时期管理者对南京城墙价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的程度。因此,明南京城墙的历史沿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城市发展印记的生动载体。   南京城墙与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在漫长的人类社会长河中,人们对其价值(特别是潜在的多元价值)的认识、评估,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有时会走一些弯路,甚至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人们对待南京城墙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认同,在南京近百年(而不是50年)城市发展中尤其突出。这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中人们的价值取向(而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同,要远比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容易和直接);另一方面人们要实现这种价值观上的跨越,还需要后人不断挖掘南京城墙本体潜在的多元文化价值,使其“文化型”的特征得到丰满和强化。   辛亥革命以后,出于狭义的民族意识,南京发生了拆除南京满城(含皇城和宫城大部)城墙事件。拆除后的城砖由南京筹办旗民生计局变价作卖,拆除的城砖不仅散失于南京,有的还散失于外阜,这种属于“以工代赈”性质的拆城,是后来拆除南京城墙的前奏。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出于当时城市建设需要,“国民政府令南京特别市政府拆除自神策门至太平门之城垣”。此议虽然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而终止,加之南京城北地区尚有大片空地为当时城市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城墙对南京城市的发展问题还不算过于突出。但是,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城市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中的未来问题,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约1/3南京城墙被拆除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虽然与民国初年拆除驻防城的以工代赈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大规模拆城行为得到有效制止,但从部分南京城墙被拆除这一事实上看,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全社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重视、保护文物的风尚。南京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南京城墙潜在的多元价值正逐步得到挖掘和整理,使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遗产定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了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行为的健康轨道并对保护南京城墙进行了立法。1984年编制完成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南京城市规划纲要》等文本,在强调城市布局中突出古城格局及环境特色时明确指出:旧城的标志最有价值的当属明代四重城池①。此后,在南京文物保护中,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舆论等许多方面,对南京城墙的保护意识和力度不断得到强化。1982年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为维护城墙共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先后对“中华门”(图1)、“凤台路”、“台城至太平门”、“后标营”、“清凉门东南”、“九华山东”等23段城墙抢险维修,历年来维修城墙的总长度超过了7公里,占南京现存明城墙的1/3(图2、3)。   简略回顾南京城墙价值嬗变的近百年历史,前80年中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把对城墙本体的修复,上升到一种理性的、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全社会文化的行为来认识。在南京城墙人类文化遗产价值逐步得到凸现与肯定的今天,全社会对南京城墙的认识已经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其标志是将城墙本体的保护与修复,看作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非其他以功利为目的行为。因此,南京城墙地位与价值在历史上绝不是恒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表现。造成这种表现形式的动力,主要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需求、人们(最主要是城市决策者)的认识水平等要素。   经过多年南京城市建设的实践,人们越来越感到作为古都南京城的最佳标志物,似乎除了南京城墙还没有其他更好的历史文化载体可以替代。因此,目前社会对南京城墙的保护,具备了一种社会行为的、全民潜意识的对城墙历史文化具有传承价值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缩短这个差距,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最主要的保护手段是要与南京城市同步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时机是在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期。   南京城市从“旧城改造”进入“新城区开发”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人们对南京城市发展在观念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其核心在于跳出了明代城墙的原始束缚,从根本上将南京城墙围护起来的单一中心城市空间,转变为南京多中心城市格局的特征。这个转变,不仅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南京古都风貌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为南京城市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拓展了空间。作为南京旧城标志性载体的南京城墙,在南京城市基本格局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中,是否应对照以往南京城墙有关保护规划,作出新的适当的调整,使南京城墙保护价值的体现在未来南京城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 2 南京城墙在未来城市中的价值体现   2001年12月,南京市提出了“高起点建设南京新城区”的构想,市委书记李源潮在阐述建设河西新城区这一构想时说,这个新城区是减轻老城负担、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承载区,也是我市城建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实施区。根据南京城建新一轮的构想,如何让承载着古都南京最丰厚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的老城,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2年1月,有关部门提出了用3到4年的时间,将我市老城环境整治的突破口放在“显山、露水、见城、透绿、滨江”方面,形成山在城中、水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鉴于此,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环、二区、三轴、四街、五片”②进行老城环境改造建设的设想。其中“露山、见城”的重点是“改造明城墙段,整治狮子山至小桃园段,使城墙、护城河及狮子山、绣球公园等连成一片,同时让鬼脸城重见天日”。南京城墙(包括护城河)所涉及的这些地段环境改造,从规划和文物保护角度来说,是将蓝图变成了现实,将文本化做了行动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城墙在南京城墙发展中的地位及价值,较之过去又有了新的飞跃。   但是,有关部门提出的“一环”,从内容上看,我们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悖于南京城建的新格局。把南京城墙仅仅看作是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思路和定位,会导致在将来实施过程中,“无意”间降低了南京城墙本体和护城河这两个南京城市至关重要元素的功能。单纯从“环城绿带”的概念而言,可以有多种形式出现,如以环城路、环城河道、环城山丘等等。但是,利用南京城墙和护城河作为环城绿带就容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其一,绿带树种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环城绿带”建成之时,也是城墙“消失”之日;其二,效果上的价值差异。当建成“环城绿带”后,是南京多了一条“绿带”的意义大?还是“凸现”了南京城墙意义大?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再者,“改造明城墙段”这类提法也显欠妥,科学的提法应该是“改造明城墙段的周边环境”。至于对南京城西开发外秦淮河(即护城河)的设想,是去年我单位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并参与相关课题调研后提出的方案④。其主旨是围绕突出南京城墙,以塑造南京古都特色形象,使之成为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基础的,而不是单纯为南京营造一条绿带、一条旅游观光带。否则,就是舍本求末。   之所以在南京新的发展契机到来之机,对南京城墙与护城河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会出现如此偏离,说到底还是人们对南京城墙在未来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及价值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作一简略的梳理:   首先,南京城墙是南京历史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城市生命印记。南京城市的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六朝以及南唐时期的城市印记,很难寻踪。惟有留存迄今的明代南京城墙,必将成为南京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最佳历史见证。出于“好心”的“画蛇添足”保护,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保护者的悲哀。   其次,南京城墙是南京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就南京地面上可视建筑而言,南京城墙无论从体量,还是形象上,都具备了南京古城标志性载体这一特征。南京城墙在为塑造南京城市特色方面,无论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可以承担起这一重任。   再其次,南京城墙与护城河是相互依存的一组整合建筑。南京城墙与护城河,是中国古代城(城墙)池(护城河)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相互依托的整体。在文物保护专业中,往往在强调保护城墙的同时,就已经包涵着对护城河的保护与开发。两者间的原始生态,不可厚此薄彼。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万不可选用树干高而叶密的树种,致使人们在城墙上看不到护城河,将来在护城河舟上看不到城墙。这种以所谓“绿带”,换取城墙或护城河视觉效果的做法,都是一种对资源浪费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南京城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南京旧城边界体系。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未来南京城市发展中,南京城墙的地位与价值,不是体现在某一点或某一段城墙(护城河)上,而是一个旧城的轮廓边界线。这个认识虽然简单,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还会出现误区。这方面既有历史教训,也有现实的反面例证⑤。   南京城墙在南京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综观世界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中迄今或多或少留下了古建筑、古街道之类的遗迹或遗存,为这些城市营造着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城市个性。反观南京这样一座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古城,城市中古老的城墙,是可以向世人展示其悠久的文明印记和当代人为保护城市遗产所作出的贡献的。在南京未来城市发展中,这是一举数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关键还是人们对南京城墙认识上的定位,避免出现保护和建设中“破坏”的尴尬。 3 影响南京城墙地位与价值的几个因素及对策   根据南京2002年初提出的抓住“十运”机遇,做强做大做优做美金陵,高起点建设南京新城区的思路,结合南京城墙在未来南京城市布局中的定位,在以突出南京城墙“整体”线状美的前提下,大致可以形成东、西两条轴线:西线,以狮子山向南至东水关护城河为一条轴线,在展示南京“西部风景长廊”诸多景点的同时,明代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得以体现;东线,以神策门向南至月牙湖的城墙本体为另一条轴线,在展示南京山水城林城市最佳景观的同时,领略南京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变迁。   在对国内部分城垣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感到影响南京城墙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地位与价值的制约因素,在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并治理的基础上,主要还存在三个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3.1 南京城墙的断点太多,又缺乏在这方面的必要弥补,甚至有些断点还被人为强化了   如太平门段城墙、清凉山段城墙等。世界著名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先生,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⑥。在这5种要素中,南京城墙的原始功能是“边界”,城墙由“实用型”转变为“文化型”之后,成为南京城市的“标志物”。就这城市元素的两点来说,南京城墙的边界作用在一些地方已经淡化或消失,标志物的功能正在得到逐步强化。然而,当城墙以线状为特征的边界,变为“点”或“段”之后,城墙整体美的价值,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专家在对全国各地现存的完整、不完整以及残留一点的不同类型城墙考察后,提出:“尽量做到整体保护,整体大于单体之和。”⑦ 这个结论,在对西安、平遥、荆州等地相对完整的城墙与南京残存城墙比较之后,尤感突出。   南京城墙在南京新城区建设的保护中,不仅要对城墙(含护城河)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开发,以至停留在段、或者是(景)点的保护和开发水平上,应该强调或强化城墙及周边环境线性美的意识。特别是对一些城墙的断点,通过营造与弥补,所产生的效果与意义将尤为突出。 3.2 南京城墙现有城门缺少城楼,严重影响了南京城墙整体形象的视觉美   城楼,对于渲染城墙气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南京城墙现有的城门或没有城楼(如中华门、汉西门、清凉门),或城楼长期没有得到修缮,破旧不堪(如神策门),或新造的城楼仅仅是一种装饰,没有实用价值(如玄武门)。从国内现存古城池一些影响比较大的单位来看,西安、平遥、荆州等一批城墙比较完整的城市大都建有城楼,而且大都是参考原状新造的;有些城市城墙并不完整,甚至几乎都没有了,但对现存城门的城楼建造、修复极为重视,如北京、大理、苏州等。这方面在国际上的例证也有很多,被文保界称作“模型保护”,也是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同的。   在对南京新城区建设的思路中,对新城与老城之间的结合部城墙(含护城河)上的现有清凉门、汉西门、中华门这3座城门先行复建城楼。一方面可以弥补南京城墙整体形象上的缺憾,另一方面可以借新建城楼的空间,辟做展馆及旅游等项目开发的场所。针对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展区狭小,不足以全面展示南京城墙古都风貌的缺憾,建议重建玄武门城楼,辟为该馆的新展区。神策门城楼为清代建筑,需要经过周密论证后,尽早进行维修,以壮南京城“北大门”气势。 3.3 边解决遗留问题,边产生新问题   南京城墙本体与周边环境存在的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有不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诸如在挹江门附近城墙顶面建有不少民居,就是当年返宁人员临时搭建的,迄今仍未解决),也有当今建设性的违章建筑(如南京城墙月牙湖段护城河南侧一组建筑、绣球公园边明城墙风光带上新建的“名人宫娱乐城”等等)。这边在耗费巨资清理环境,那边就已经开工建造“现代化”的建筑,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4 多头管理,体制不畅   对南京明城墙整体上的管理,其体系不够完善,政出多门,以致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诸侯割据”的局面,甚至有的地段出现了行政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据我们初步调查,南京明城墙现存的2/3其维修业务归口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但其日常管理却归很多部门。其中包括区建设局(如中华门、汉中门、挹江门等)、文物局(如“台城”等)、部队(如神策门等)以及公、私营单位(如清凉门南侧一段城墙等),还有许多地段城墙缺乏日常的、长效的管理。这种行政上多头管理的局面,弊端很多,既不利于从整体上对“南京明城墙”的全方位保护、宣传,更不利于开展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所以,统一南京城墙管理体制,避免出现维修与管理之间的脱节,是实现南京明城墙长效、科学管理的根本保证。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