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发展战略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2-0082-05
  •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40)
  • 作者简介:官卫华(1978-),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室。邮编:210024 姚士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态势研究——以福厦城市群为例
  • On Tendency of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 浏览量:
  • 官卫华; 姚士谋
  • GUAN Wei-hua; YAO Shi-mou
  • 摘要: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群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般认识。在此基础上,以福厦城市群为例,对其发展条件、形成机制与空间范围的界定及发展阶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空间发展演化趋势。
  • 关键词:
    城市群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福厦城市群
  • Abstract: This paper exoatiates briefly on generic cognition about spatial evolutive law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reas at present. Based on such principles, the author exemplifies Fu Xia urban agglomeration to analyze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forming mechanism, spatial demarcation and seedtime, probes into its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the future.
  •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metropolitan area; megalopolis; desakota; metropolis interlocking regions
  •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城市伴随着社会经济及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城市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现象。这种城市的分散化过程并非意味着城市经济的衰退,而是城市演化的新阶段,是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随着人口、产业的离心状运动,出现了“群体”的城市化现象,形成了若干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有着密切交互作用、在地域空间上连为一体的城市群体。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于1957年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一崭新的城镇群体理念,并预言“大都市带”是城镇群体发展、人类社会居住形式的最高阶段,而必然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1]。随后,麦吉(T.G.McGee)于1987年提出Desakota的概念,即沿大城市核心间的交通走廊延伸的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的地域[2]。在此之上,他还提出了超级城市(Megaurban region)或大都会带的概念,即指由数个通过交通走廊联系的核心城市及其外缘区和Desakota组成的巨大地域组织,其空间结构特征与发生机制和西方大都市带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90年代初,许多学者就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则将这一类城市群体的巨大地域组织命名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s Interlocking Regions)。目前我国已经有若干个明显的城市群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京津唐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等。 1 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规律与趋势探析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具有四个特征[3]:(1)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特征;(2)城市群具有区域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性;(3)城市群具有区域内外的连续性和开放性特点;(4)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相互之间的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   总体来讲,城市群发生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主要动力源是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城市的特大或大城市;区域景观表现是城市组群的集合体;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区域内城市间存在的联系网络。城市群是大都市带(或都市连绵区)的低级形态及基础。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的转化不仅涉及城市群的个体间空间结构上的整合,更注重于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多层次非实体融合。根据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特征,城市群大致经历如下几个发展演化阶段:   (1) 城市区域阶段   这是城市群的萌芽阶段,区域内仅有一个孤立中心,集聚作用尤为明显,是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阶段。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只有少数城市远离交通沿线分布,城市间的功能联系比较微弱[4]。   (2) 城市群阶段   在区域交通干线上的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不断强化的作用下,中心城市规模得以扩大,随着其功能的完善,在自身功能地域的组织方式变化的同时,与其联系密切的其他城市也受其辐射带动而得到了充分发展,中心城市开始向都市区过渡,宏观城市区域向城市群阶段过渡。   (3) 城市群组阶段   伴随着与交通干线有着密切联系的支线网络的发展,那些位于干线上的城市作为地区中心的功能逐渐强化,对次级城市辐射其功能,然后次级城市再通过支线影响到更低级的城市。这样强化了城市间的关联性,逐渐形成不同地域结构功能的以都市区为中心的城市群。由于交通走廊的连接,主要都市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扩散交融,形成若干规模不等、地域邻近,具有一定区际分工协作水平的一组城市群组成的地域组织即城市群组。   (4) 大都市带阶段   城市群组的时空耦合是大都市带形成的标志。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产业以三、四产业为主。   对于大都市带空间范围的界定,首先需对其各个都市区加以界定。目前我国比较一致的界定指标为[6][7]:(1)中心城市,即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才有资格作为都市区的中心城市;(2)划入都市区的外围县的条件有:①全县(市)的GDP构成中非农产业比重与劳动力构成中非农劳动力比重分别占75%和60%以上;②与中心城市毗邻或满足以上两条件且与中心城市毗邻的县(市)相邻。如果某县(市)能同时划入两个都市区则确定其归属时主要依据行政区划而定。   对于大都市带的成型主要有以下几项判别指标[8]:(1)至少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具有国际性城市某些主要特征;(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和空港,并有多条国际航线运营;(3)区域内拥有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联系手段;(4)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250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200人/平方公里;(5)组成都市带的各个都市区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2 福厦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条件分析   福厦城市群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以特大城市—福州和大城市—厦门为核心的城市群体。就经济实力而言,本区域乃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低谷地带,但从福建全省范围来看,却是经济的核心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和经济分布较密集的核心地带。尤其是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加之本区因毗邻台湾,故闽台、闽港、闽澳合作存在广阔的前景,而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窗口,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瞩目。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41.9943亿元,占全省的79.92%,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805.9656亿元,占全省的8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4.4601亿元,占全省的75.62%。区域现有土地面积53600平方公里,总人口2174.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8.24万人,占全省的67.85%。城市建成区面积19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74.43%。若以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即人口城市化水平,本区为18.77%。 2.1 福厦城市群的形成机制分析 2.1.1 优越的区位优势   本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国内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域之间的适中位置,面对台湾,临近港澳和东南亚,沿海港口又是东北亚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要道,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是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重要中转地,现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台交往的前沿基地,而且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海峡两岸的逐步缓和,闽、粤、台、港、澳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有望形成中国东南大金三角格局(南中国经济圈)。 2.1.2 较丰富的地方资源   首先,农业资源丰富。本区地跨中亚、南亚热带,是福建乃至我国发展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良好的农业基础不仅为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工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占主导地位;   其次,海洋资源丰富,尤其是港口资源得天独厚,具有港湾优势。港口可以认为是本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城市发展与港口兴衰密切相关,城市的盛衰主体上随着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如港口由泉州港而月港进而厦门港的发展,使城镇的区域中心也由泉州而漳州进而厦门。同时,本区海域辽阔,蕴藏丰富的海洋生物、化学、矿产资源,为发展蓝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再者,多种非金属矿产具有全国意义,按资源保有规模占全国的份额如玻璃用砂与高岭土占1/10以上,花岗岩与建筑石材占1/10-1/3,铸型用矿与叶腊石占1/2以上,宝石全部,还是全国水泥标准砂的唯一产地;   最后,旅游资源丰富。本区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密度大,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如福州鼓山、厦门鼓浪屿以及泉州伊斯兰教文化古迹、湄州湾的妈祖庙等,同时旅游客源市场广阔,很有开发前景。 2.1.3 开放政策   国家对外政策开放与否是制约福厦城市群体兴衰最根本的因素。本区受背山面海的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在历史上与内陆关系因高山阻隔而交通困难,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发展海上贸易对繁荣当地经济有重要影响,因而决定了本区的外向性;从历史上看,实行开放时,贸易繁荣,城市则兴旺如南宋时的泉州。长期以来,本区域对外联系密切,人民百姓具有较强的经商意识,整个社会与经济具有很大的外向型特点。现今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外向型经济格局,建立了一个由厦门经济特区、福州开放城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开放县市组成的自南而北的全线开放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对外开放地带。 2.1.4 对外亲缘关系优势   本区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出于对祖籍地的亲缘关系和乡土情谊,他们热心于本区的开发建设事业,这种广泛而密切的海外联系,成为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势。   综上所述,本区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存在自上向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推动模式,而以自下而上的推动为主,以自上而下的推动为辅,两者相结合。自上而下推动模式有中心城市的扩展、扩散,大型建设项目带动和引进外资兴办开发区三种类型。而自下而上推动模式主要是通过民间集资,大量发展乡镇企业,在城镇区或具有区位优势的地点兴办第二、三产业和城镇配套设施,推动乡村城镇化的进程,是本区城镇化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建设县级市和许多建制镇如晋江市、石狮市、长乐市、南安市等都是主要以这种推动模式发展起来的。 2.2 福厦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福厦城市群的双中心空间格局突出,即以福州为中心的北部城镇群和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城镇群。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在城市建设中由于推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促使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外资的引入,乡镇企业的大批兴办,造成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促使一大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兴和迅速崛起。根据前述划分都市区的标准,福厦城市群已有几个都市区初见雏形(见表1)。近年来,随着福清、长乐两个新城市的兴起,改变了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以单核心大城市带分散小城镇的格局,标志着福州市域城市群开始形成。在闽南地区,厦漳泉三市各具特色,分居三方,支撑着闽南城镇群体的骨架,带动着群体的发展,是闽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厦门已形成了包括中心市区(岛内的开元、思明、湖里和鼓浪屿四个区)、岛外的集美、杏林两个区,外围辅以同安等县的都市区范围。泉州市区及其外围毗连的晋江、石狮已形成泉州都市区。目前本区地域范围主要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5个省辖市,福清、晋江、南安、龙海、福安、石狮、宁德、长乐8个县级市和28个县。 3 福厦城市群空间演化趋势   根据前述城市群发展演化阶段,福厦城市群目前正处于城市群阶段。区内各都市区正逐渐形成。首先,从表2列出的1997年几个主要城市的产业构成来分析,本区工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次,从表3可知,1997年福厦城市群GDP三大产业的比例为20:43.1:36.87,但是与全国及广东、浙江、江苏等工业较发达省份作比较,则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说明当前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期将要转向中期的过渡阶段。由表3还可以看出:福厦城市群地区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均不一致,反映出其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速发展工业,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推动城市化是促进本区经济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不能过分强调第三产业的超速发展,否则势必造成经济基础不牢靠,反而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目前,福厦城市群区第三产业在GDP总额中所占比重为36.87%。第三产业也必将有较大发展。再者,目前本区城市经济职能趋同化,缺乏合理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存在城市产业雷同,结构重复,规模相似的弊端。此外,本区中心城市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综上所述,当前福厦城市群还处于城市群阶段。今后,随着福厦城市群通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换以及城市间的产业分工重组,将使城市群向城市群组,并最终向大都市带合理过渡,以群体优势参与全国竞争。   虽然现阶段该城市群规模偏小,至2020年,本区双中心格局将不断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将大大加强,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数目会有所增加,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两大区域中心辐射全区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狭长型城市地带,进入城市群组发展阶段。从远景来看,福厦城市群势必发展成为福厦都市连绵区。并且本区与台湾西部城市相近,如果将来台湾回归祖国,台湾海峡将成为我国的黄金海岸。在空间布局上,城镇地带仍以沿海一线(由北而南赛江新城、福州、泉州、厦门至东山市)的发展轴为主(见图1)。福厦交通走廊沿线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基础设施最完善、城镇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仍将进一步向这一地区聚集,成为福建省内城镇发展最快的地区。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进行划分,本区主要可分为三个城镇密集区: 3.1 以福州都市区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小区域的城镇群(包括宁德地区)   区内只有一个特大城市—福州为其中心城市,其首位度极高,没有次级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在规模等级上是一种强核心布局形态。福州将主要向闽江下游和沿海公路两侧发展,逐步和周围的马尾、亭江、王官头、甘蔗等建制镇联成都市圈,外围辅以福清、长乐、闽清等小城市。福州都市区或都市圈的发展为福厦都市连绵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在职能结构上,省会城市发展商业、贸易、金融、科技文化、旅游以及轻型工业外,更主要的是行使全省政治中心的职能。侨乡福清市发展成吸引外资、侨资的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长乐市以能源、港口、海洋化工、造船工业和地方乡镇企业为主。位于闽江与梅溪交会处的闽清市旨在开发水电、瓷土及旅游资源。福州城市内部总体格局采取“组团结构、分片平衡”的结构形式。鼓楼、台江、仓山为城市中心区,在外围建立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城镇(新店、盖山、鼓山、建新),规模为10-15万人。各组团之间用绿带分隔,以快速交通干线相联系。 3.2 以厦门都市区为中心的闽南城镇群   随着厦门市规模的日益扩大,漳州和泉州两市在闽南的地位相对下降,厦、漳、泉三足鼎立局面逐渐瓦解,厦门特区作为闽南经济中心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厦门是主中心,而漳泉两市为次一级中心。   厦门的城市性质为“海港风景城市”,发展方向是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是福建的经济中心。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将呈现以本岛为核心,绕西海湾重点发展“六片一环”格局。远期连同大、小金门、同安及龙海,形成“一环多片、众星拱月”的发展模式。另外,两个次级中心城市—漳州和泉州。漳州由于地处闽南沿海与山区交界,具有特殊地位,是整个闽南均衡发展的支点,近期仍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远期则要成为强大的农产品精加工基地,并适当发展一些重工业。至本世纪20年代将成为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开发区与港口城镇的发展使漳州与厦门都市区有逐渐汇合的趋向。在漳州东部的厦门正向杏林、海沧方向扩展。而西头的乡城也正向东部步文、兰田一带扩展,漳厦对向发展的经济和城镇密集带正在迅速形成之中,而作为联系这个密集带的龙海市的石码、港尾和角美镇将发展成为九龙江下游的新兴城市。泉州历史悠久、各种宗教兼收并蓄的特点,给泉州留下极有价值的遗迹,又是著名的侨城。应将它建设成为一个以宗教旅游见长的专业性旅游城市。为此,要对主城重新规划,严格限制污染环境、对旅游不利的工业涉足本区。在城市的空间分布上,泉州市区及其外围毗连的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县市将发展成为泉州都市区。 3.3 以莆田为中心的湄洲湾沿岸的城镇群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地跨莆田市管辖的莆田县、仙游县、泉州市管辖的惠安县,正好介于上述两个城市密集带之间。本区已形成以莆田为中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湄洲湾的大规模开发,大量的小城镇的兴起,使福州、湄洲、厦漳泉三角地带有机联系起来,促使南北两大块经济、城市集聚区域连结起来而形成福厦都市连绵区。由于湄洲湾具备建设基础工业的优越条件,福建省现已把湄洲湾列为开发建设重点区域,今后除了继续建设大型港口和石油化工等企业外,还将进一步发展电子、冶金等基础工业,引进外资加速各类开发区的建设[10]。随着湄洲湾深水大港和重化工基地的建设,湄洲湾地区将形成以肖厝、秀屿、东吴三区组团式的海港工业城市,成为福建省的重化工基地和湄洲湾区域经济中心。湄洲湾的开发将进一步带动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的开发和莆田、仙游、惠安等县市的经济高层次的发展。未来,湄洲湾沿岸将会出现一批新兴的港口、工业城镇群,形成一个组团式发展,人口规模达到60万人的现代化海港工业城市群,范围以莆田市为中心包括三个港区外围几个卫星城镇(鲤城镇、涵江镇、枫亭镇等)。主要开发方向是以港口工业、重化工为主,兼顾旅游出口加工的综合性开发区域,并以环湄洲湾开发为中心,以福厦公路和漳泉铁路等港口主要集中疏运输系统为主轴,向外辐射,推动泉州、莆田等地的发展,带动福建中部地区的开放和开发,从而把南北两大片经济、城镇集聚区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福厦都市连绵区的加速发展。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