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它
- 信息
- Information
- 浏览量:
- 关键词:
; - 忽视群落搭配,看轻自肥功能——专家为城市绿化“挑毛病”
尽管近几年绿化步伐大大加快,但一些地区仍然缺绿。上海市园林科研所专家、园林博士张庆费分析说,城市绿化必须重视植物群落搭配,注意发挥植物的自肥功能,杜绝绿地建设中一味强调快速成形。
——绿地不重视群落搭配,不但不是“绿色”行为,而且恰恰相反,使有的绿地成为新的污染源,产生与绿化本身所相反的效应。
——白花花的自来水用来浇灌绿化,绿地的自肥功能越来越削弱。由于大量选用与本地气候,土壤不相适应的外来植物品种,难以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正常生存和生长,使许多绿地的浇灌养护依靠大量的自来水,白白消耗了大量的自来水。枯枝落叶被视作废物捡走而未能循环利用,制约了绿地的自肥功能。
——绿化一味贪快求简,过多采用单一物种密植方式进行“快速成形”或者“一次成形”。对绿地群落发育的生物过程和生态过程不够了解或重视不足,不利于野生植物的生存、安全和繁衍。有的地区绿化覆盖率越来越高,而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生境却增长缓慢,自然植被甚至越来越多地被占有或改造,生态服务功能日益下降。
张博士指出,作为绿色使者的城市绿化建设者,应正视这些现象,看到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尊重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将自然潜力发挥到极致。加强绿化建设的源头管理,让城市真正绿起来。 (摘自2003年2月25日《城市导报》)
申城筹建首幢“生态楼”
上海首幢生态办公样板楼正在加紧设计中,负责这个项目的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韩继红介绍说,3层的生态楼计划建设2000平方米,建成后夏天无需开空调,可享受到清凉;冬天不用取暖器,朝北的办公室照样阳光明媚。
上海市政府支持的这个项目投资约 2000多万元,年内动工兴建,明年底建成。生态办公样板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60%。
人性化是生态办公楼的优点之一。其结构一反常见的办公楼造型,它外形南低北高,南面办公室下大上小,北面办公室下小上大,东北向西南倾斜的中庭从一楼直达三楼,形成一个共享空间。节能是生态办公楼的另一优点。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并全方位采取节能技术。 (摘自2003年2月13日《建筑时报》)
空间信息与城市管理
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来讲,遥感所捕获的城市空间信息,由于其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准确性,已成为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并可形成一个城市管理随时调查与分析的地面信息数据库。
遥感城市空间信息是指通过遥感的技术应用所获取的信息,这是在人类开始使用人造卫星以后,才强调提出的一个术语。而“遥感”一词,远可追溯到我国对“嫦蛾奔月”的解释。若从术语字意上讲,亦即“遥远地感知目标”,从方法论上讲,即“观察。解释与调查研究。”
日前,用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新一轮上海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与第一、第二轮上海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不同,选择了数字化的道路,其关键性问题在于必须考虑分辨率的大小,不论是卫星遥感还是航空遥感皆如此。
随着城市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量的充分利用将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财富。此时,要用好城市空间信息,势必认真考虑城市遥感空间信息及其分辨率;针对不同的应用,应该有不同的信息量要求和不同的分辫率要求,以便更好地用好城市遥感空间信息。 (摘自2003年2月21日《城市导报》)
北京请来电脑“风水先生”科学评估城市建筑规划
最近,北京市刚刚结题的一项重大科技项目,运用新设计出来的一套计算机软件系统,科学评估城市建筑规划对“风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及建筑物增高,城市通风和污染物扩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影响。高大建筑物间的“峡管效应”而致风力大增,建成“品”字形和“一”字形的楼房会对小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同时,建筑物还对空气污染物扩散、热岛效应等有影响。
据了解,历时三年,由北京市科委、规划委和气象局等单位投资395万元、历时三年的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城市“风水”问题将能够以新的方式科学解决。据专家介绍,为了摸‘清楼群对污染物扩散及气流的影响,他们特地进行了环境风洞模拟实验,用烟雾模拟污染物,查看烟雾在不同风力下在建筑物间的流向,从而得到大量一手数据。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已具备了开展城市、小区、单体不同尺度规划方案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评估能力,并可用这一系统模拟评估打分。只要将建设规划的数据输入这套软件,程序就会自然打分。决策部门可据此选择何种规划。
据介绍,2008年奥运场馆中的奥林匹克公园和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以及金融街改造项目中,该项目的科研人员首次对不同规划方案的气象要素及污染物变化进行了分析。(摘自2003年1月16日《建筑时报》)
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验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方式;在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调节客货地运输需求;城市间的多种交通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
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泰国曼谷的交通拥挤世界闻名,近几年,曼谷修建了几十公里的高架道路,本意是缓解交通拥挤,但出乎政府意料,引发了更大的交通拥堵。因此,许多国家采取交通需求管理的手段来控制城市交通量的过快增长。
在欧洲,城市公共交通简况可以用公共交通所占城市交通市场份额(%)来统计,布拉格占46%;热那亚占44%;雅典占32%;爱丁堡占28%;里斯本27%。
美国的2.5亿人口拥有汽车1.89亿辆,平均每个家庭拥有汽车1.6辆,(1999年)。大城市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约为15%-50%。从业人员326000人,运营车124000辆。乘客人次中公共汽车约占61%,轨道交通约占35%。美国早在 1964年即由国会通过了城市公共交通法,明确规定了对公共交通的财政资助政策。1998年通过的“交通公平法”,规定6年内用于资助公共交通的拨款增加到410亿美元。
日本1.23亿人口中城市居民已占80%,拥有汽车近7000万辆,但在首都圈(以东京站为中心,半径50公里以内的地区)内,包括地铁、城市铁道、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所占的居民出行比例高达67%。城市中轨道交通已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运送了65%以上的乘客。 (摘自2003年2月27日《中国建设报》)
城市应多建“生态围墙”
在城市,有小区就有围墙,但围墙的功能至今仍停留在标明界域和防范的低层次上,它的潜在功能尤其是生态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所谓生态围墙,是以植物建墙为主的一种费钱不多而效益显著的好方法。
不少人也许有这样的体会,置身热闹马路边的花园里,会顿觉喧嚣远遁。这是绿化有减噪的作用。资料还显示,在上海燃油车辆每天排放数百吨有毒有害废气,造成的噪声达六七十分贝,空气中的含菌量、含尘量都相当高。这时,生态围墙就可发挥可观的效益。专家算过账:按照市价,生态围墙每米70元左右,新潮的铸铁花式围墙每米 700元左右,砖石围墙每米400元左右。一段宽5米、高7米、长200米的生态围墙绿化量为7000立方米,每天产生的氧气价值 2337.3元,还可吸收二氧化碳77公斤、滞尘33公斤。而它的间接价值是直接价值的约20倍!生态围墙的环境效益也十分明显:一墙之隔,气温相差明显,空气含菌量减少90%,含尘量减少一半以上。因此,专家建议多建生态围墙。
现实生活中,市民们比较欢迎生态围墙,而开发商则比较谨慎,比较实际。面对这些问题,房产商梁先生字斟句酌地说,造价低是不假,但是效果一下子显不出来。如果开发商把财力和精力花’在小区的绿化养护上,不是同样有效? (摘自2003年1月27日《中国房地产报》)
城市街道设计应当人性化
虽然建筑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目前中国城市街道的设计实践中似乎还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笔者曾有幸考察过苏丹港,对此颇有感触。苏丹港的街道,有些尽管年久失修,还有部分道路甚至是土路,但道路宽阔平坦;街道两侧纵向贯通的开放式宽阔走廊别具一格,汽车以一定的角度停靠在街道游廊外侧;行人则能够悠闲地在街道两侧的商店前漫步购物而不必受骄阳烈晒之苦、风雨侵袭之害。街道的规划、设计者在考虑商业上的经济效益时,还同时兼顾了街道上旅游购物的行人的需要,做到了以人为本。
这种建筑以前在我国也有过,比如上世纪70年代在天津的和平路上就曾有过这种开放的游廊式建筑,它确实给行人提供了诸多方便。江苏南通的桃坞路上新砌的店面房,也有部分游廊,但是不贯通,少气派。这种人性化的设计在我国的商业街道中尚不普遍。
当然,这种既可遮阳又能避雨的开放式宽阔走廊设计涉及建筑成本问题。不过,人们担心的支出,实际上是很容易从楼层摊销和潜在的商业效益中得到回收的。从表面看街道的开放式走廊设计把一部分可用面积让给了行人,沿街店面房的成本可能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走廊设计在给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滞留了顾客,吸引了顾客,增加了顾客选购货物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商业利润。从安全的角度看,大量行人在街道旁的走廊里走路,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亦是很人性化的。 再者,商业街两边的行道树是一定要有的,绿荫不仅可以增加街道景观,还可以为人们遮阳,可以引来顾客。只是在种植的一开始应该考虑到苗木的一次性成活以及树种的安排,以形成一致的街景。如果树冠高低不一,树叶颜色、肥瘦不一,树木稀密不一,都会影响街景观瞻,还会影响橱窗展示。商业街绿化也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
街道的人性化设计还须考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老牌的风味食品、点心店、南北货、百货店、特色店、服务业(修理、理发、浴室、诊所、茶馆店)、新华书店、小商品店等的设置应该有机结合、一应俱全,使顾客在逛街购物中能够享受地方特色时,左右逢源、方便自如。累了有凳坐,渴了有茶(饮料)喝,饿了有点心,买书有书店。此外,还有一项是必须考虑的,那就是方便有地方。这些都是街道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 (摘自2003年2月17日《建筑时报》)
城市化建设三大“误区”
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白皮书”——《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必须走出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必须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一位分析家对于城市无计划的盲目扩大,即通常所谓的大范围、低密度的外延式的“摊大饼”,进行了归纳描述,认为这是一种“衰败式”城市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导致城市病的根源,使城市混乱不堪,过于分散庞大,没有具备大城市应有的等级性、有序性、多样性。
误区之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
根据统计,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集中度,分别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3%、39%、37%、52%,而中国的比例只有10%。显然,这个比例太小。由于大城市能为现代化的、专业化的、集约化的和高附加的生产提供有利的产业环境和技术支撑,因此成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货币资源、高效利用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科技成果的首要选择。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必须考虑到地理基础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城市的布局在三维模型中(时间、空间、速度)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美国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于纽约都市带、芝加哥都市带和洛杉矶都市带;日本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东京都市带、大阪都市带和名古屋都市带;欧洲的经济实力也是如此。这说明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定要打破“低效对称”、“维持均衡”的思维方式,大力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高密度地呈集群式地扩大城市体系。 (摘自2003年1月16日《中国房地产报》)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