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徐州概念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3-0034-03
  •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吴洪敏,男,工作单位为徐州市规划局。
  • 从徐州的发展历程看概念规划
  • Concept Planning Study of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Xuzhou
  • 浏览量:
  • 吴洪敏
  • WU Hong-ming
  • 关键词:
  • 1 1949年以前   徐州又称“彭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00多年大彭氏国。春秋时为宋国彭城邑。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东汉献帝时,曹操迁徐州制史部驻彭城,徐州名称由此而始。此后,徐州为历代王朝府、县驻地。   历史上,徐州城因其处于交通咽喉要道和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而屡毁屡建。徐州现存的古城遗址是清朝嘉庆年间所建,主要集中在故黄河以南、建国路以北、民主路以西、西安路以东这一狭小区域(见图1)。   自20世纪初兴建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开始,城市跨越古黄河向东扩展,同时沿铁路线两侧呈蔓延扩散之势,城市中心亦开始向东偏移。但是,直到解放前,徐州城市城区范围仍然不大,中间有大片菜园空地,人口为29.9万人,建成区用地仅12平方公里(见图2)。 2 50-70年代   1950-1970年代间,徐州在国家投资推动下,在城北集中建设了工业区、居住区、铁路仓储区和编组站场区,在城西形成生产办公和居住区,在城市南部建设文教区。主要包括:子房山铁路生活区、矿务局生产办公区、孟家沟化工工业区、南郊中国矿业大学、华东输油管道局等,城市呈“指状生长”。1979年,徐州城市人口为45.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0.14平方公里。   在这个阶段,徐州先后于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等做过多次城市规划或研究,一方面,奠定徐州市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础,对徐州市规划建设工作起到决定性影响,例如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突出了以煤为中心的特点、宏观治理防洪排洪问题、建设云龙湖、新建东站广场、改造道路网和规划建设居住小区等;另一方面,由于本时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加上对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缺乏经验,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对城市规模的控制和保护环境不够,尤其十年内乱,城市规划废弛,城市建设盲目发展,造成城市布局的失误。例如将长途汽车站布置在市中心;孟家沟铁路编组站、九里山机场和光山坦克训练场的布局离市区太近;徐钢、造纸厂、橡胶厂布置在城市的生活区的上风向;印染厂、淮海制药厂布置在风景区内,破坏了风景区的完整性;一些工业区缺乏生活区配套,职工多集中于老城区,给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及职工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3 改革开放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下达了(78)13号文件,城市规划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城市规划方针,“严格控制市区发展规模,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坚持‘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生活、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平时与战时、骨头与肉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各项建设协调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四化建设服务”。在这一规划指导思想下,对徐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划近期到1985年,建成区54万人;远期到2000年,建成区人口控制在65万人。规划范围包括市区184.46平方公里。确定城市性质是以煤炭、电力为主的工业、交通枢纽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市区周围的夹河、茅村、大庙、柳新、大泉、三堡、大黄山、拾屯、潘塘、汉王十个乡作为规划区范围,统一规划和建设。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总要求是:工业用地降低幅度;对外交通、仓库用地从严控制;军事用地适当调整;生活居住用地提高幅度,逐步增加用地比例;大专、科研用地相应发展。1984年,该规划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此后,徐州城市发展的环境亦发生可喜变化,例如国家实行沿海开放方针,1986年淮海经济区成立,1992年亚欧大陆桥贯通,1994年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市区面积,等等。徐州市全面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徐州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徐州经济社会已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徐州城市空间向北部、西部、南部等方向扩展,进入“星形结构”及其充填时期。1994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82.7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96.01万人,城市规划对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指导城市的各项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1984-1994年是徐州城市规划执行的最好的时期之一。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徐连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决策,发挥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作用,适应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要求,对1979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形成1994年的总体规划。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则,确立“大徐州”的观念,突出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及“山水城市”的环境特色,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次规划确定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交通主枢纽,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商贸都会。规划区范围包括徐州市区及其周围铜山县所属9个乡镇和睢宁县双沟镇、机场路沿线、城市水源保护区,1150平方公里。这一版规划对指导徐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以及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徐州市的城市面貌在短短的几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无庸讳言的是,在规划实施中也存在着较多的失误,例如食品城、科技城、文化城、湖北路居住区、湖西国宾馆等均选址或建设在规划的公共绿地或生产绿地上,城北工业园的选址也不尽合理,市内工业退二进三,造成中心区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等。 4 进入新世纪   历史地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氛围下制定的。然而,90年代以来,徐州先后在城东北建设“徐州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南部建设“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铜山县的潘塘镇划入市区,城市迅速向外蔓延,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已达114.86平方公里。在目前国家“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宏观背景下,应该对未来徐州城市发展有新的判断和认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为了充分认识并利用有利的条件和因素,控制或化解不利因素和威胁,扬长补短,因势利导,争取最好效果,徐州市政府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之际,委托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开展了《徐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与历次规划及研究相比,徐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抓住重点,找准问题。概念规划从宏观层面上去研究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抓住城市在空间发展方面最主要的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透彻地分析了徐州市的地位,把准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第二,强调区域。城市的发展战略重视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徐州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徐州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必须考虑徐州在区域城市群中的作用和反作用,要研究徐州城市的空间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徐州放到区域中研究,放到淮海经济区,以及更大的范围去研究,这正是徐州概念规划研究的特点之—。   第三,弹性发展。在规划发展期限上概念规划一般不受时限约束,近期5年,中期10年,远景可以20年、50年,富有弹性。一般在战略研究中考虑:高速发展时如何,中速或者低速发展时又如何?对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选择跨越式、外延式和内聚式,甚至复合式等多种空间发展策略。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相比,概念规划具有明显适时性和弹性。   第四,目标清晰。徐州经过这一轮概念规划研究,找准了城市的位置,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形态、时序,城市空间结构呈“山、水、城、田”的山水型生态城市格局, 向东南、东北成“葡萄串”式城镇发展战略。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