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概念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3-0020-06
- 中图分类号:TU984.2(253)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悦(1973-),博士,清华大学讲师。
于海漪(1969-),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 彭氏故国 人居新城——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of Xuzhou Urban Identity
- 浏览量:
- 张悦, 于海漪
- ZHANG Yue, YU Hai-yi
- 摘要:
自然山水格局与历史文化古城两方面分析归纳了徐州的城市特色资源;通过考察上述资源的保存现状与所面临的危机,研究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战略,其中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分别针对实存、虚存、地下潜存的历史资源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原则;而在新区城市特色方面,则提出了构建“城市紧凑低缓-地景山水相连”的新山水城市模式。 - 关键词:
城市特色;战略规划;徐州; - Abstract: The urban particular resources of Xuzhou are analyzed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attern and historic cultural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eservation state and confronting crisis,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discussed. As far as the historic site preservation is concerned, different principles are given to different historic resource, such as in real, virtual, and underground existence. As for the urban identity of the new center, the new urban model of compatible, low landscape with mountain and water is conceived.
- Key words: urban identity; strategic planning; Xuzhou
- 徐州的城市特色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徐州大地上将区域资源条件进行最佳组合、创造性建设的结果,它包括有形的、物质的方面,如城市格局、街衢、房舍、自然环境等等,也包括无形的、精神的方面,如城市制度、法律、文化等等。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特色津津乐道,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感受,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
1 徐州城市特色的自然与历史资源
1.1 区域格局与山水文化
1.1.1 典型的山水城市格局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黄淮冲积平原。徐州四周为海拔100-250米的山丘环绕,自然围合城市空间,构成一个祥和安定且景色宜人的生活环境;同时徐州水体丰沛,其地古有汴、泗水交流,后有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穿越,今天新建的云龙湖与整治后的黄河故道,更如明珠玉带,为古城增色。
山水环抱的徐州区域格局,正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体现与实践结晶,更加暗合了极具特色的“风水”营建思想。如果将“风水”理论中的理想人居环境与徐州古城比照,便可发现其中的严整山水格局:徐州古城为“穴”;九里山为“座山(主山)”,龙脉因之入城;拉犁山与杨山等东西两路分别为“青龙”、“白虎”左右辅弼;城东南近倚云龙山以为“案山”,以奎山、骆驼山夹水口;远对拖龙山以为“朝山”(见图1、图2)[1]。
徐州古城上述的“风水”整体格局反映了中国历代城市选址与营建的经验积累,奇特而珍贵,具有重要的整体保护价值,并且其中许多科学的观念应该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继续弘扬。
1.1.2 深厚的山水文化积淀
徐州自古就是中国东部地区沟通南北的漕运要津[2]。徐州的水文化,与运河沿岸淮、扬、苏、杭等城市的繁华灵秀又有所不同,在“水势险要”与“治水文化”等方面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
由于丘陵山地的钳制,古代徐州河道水流湍急,在百余里流程上就有吕梁洪、百步洪、秦梁洪等多处险段,留传了孔子“观洪”、始皇“捞鼎”等传说与苏轼《百步洪二首》的名篇[3]。
自秦汉以来,水患多次肆虐徐州,使得徐州地势“形如仰釜,周围水涨,地泉涌出,不雨而溢”,更是数次被大水所毁[4]。城市在水灾与治水中一直延续,也创造了独特的治水文化。一方面,洪水泛滥时毁掉城池,洪水过后的泥沙将城市埋于地下,新城重建于先前的城池之上,形成“城上城,府上府,街上街,井上井”的奇观。另一方面,历代修筑防洪治水的堤围土城在城市周围纵横环绕,其痕迹在今天徐州的街巷格局与城市地形中仍有所反映。
徐州城四面山阜环绕,山文化积淀亦十分丰厚,其中尤以依山修凿的汉王陵墓最富特色。徐州目前已发现有14座8处西汉楚王、王后墓,首先在时间上这些汉王陵几乎涵盖西汉一代,包括了西汉12位楚王中的大部分,其随葬器物对于了解西汉的社会状态极具意义;在陵墓山体实存上,葬制均采用凿山为藏的崖洞墓形式,在格局上则呈环绕古城的形制[5]。
除了西汉王陵外,徐州的群山还蕴藏着大量的其他人文景观资源,如云龙山中有依岩石雕刻的石佛及明代兴化寺、苏东坡文化的象征性标志放鹤亭等十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的户部山戏马台,屡有文人雅士登高,凭吊歌咏,为古台增色。
1.2 历史名城与人文建筑古迹
1.2.1 徐州古城
徐州是我国最古老的城邑之一。近年获得的考古材料表明,徐州在现今范围内的建城史,至迟可追溯到两汉时期的彭城[6]。此后徐州屡历天灾战祸,几经兴废,至明代逐渐稳定下来,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依循被掩埋的城址重建徐州,形成了今天徐州城下城的奇观[7],也由此奠定了明清徐州城的基本形态。至清代,徐州逐渐扩建城墙,增补了外围土垣[8],城市格局一直沿用直至近代。
明清的徐州古城呈现地方城市的典型格局,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在城市布局上,由于建城时西、北、东三面邻水,其时水患频繁,故城墙呈弧形,从而城廓打破了北方城市通常的方形形制而略呈半圆形。这种因地制宜的布局很像建在玄武湖、紫金山、秦淮河之间作为江防要塞的南京城。而另一方面,徐州古城南垣平直,以彭城路与南门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北面徐州府衙与鼓楼作为全城的中心,这一点又多呈北方平原城市的朝向严谨、布局中正的格局。由此可见,徐州古城是兼具南北风格的规整与自由之双重特点(见图3)。
1.2.2 人文建筑古迹
徐州城内目前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与街区不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实物或遗迹约有以下:目前存留了大成殿等主体建筑的清代文庙建筑群,其经近年修葺,融南秀北雄建筑风格为一体,堪为徐州建筑史上的典范;明清道台衙门遗址,曾作为辛亥革命、抗战与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建于清末的巍峨的耶稣圣心堂与近代的天主教无染原罪修女院、天主教圣母圣心院、牌坊街基督教堂、培正中学培正楼等则是外籍教士在徐州建设的遗存;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城市报时望火的钟楼;见证近代历史事件的花园饭店与侵华日军修建的远东旅社;以及一些保存较好的旧民居,其中包括李可染故居、蒋纬国楼、会馆等;再加上近年重建的戏马台、快哉亭、黄楼、燕子楼、牌楼等,共同构成了徐州古城珍贵的历史特色资源。[9]
2 徐州的城市特色现状
2.1 自然山水格局的现状与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徐州区域的山水环境依然保存良好,贯穿市区中心的三条山脉,以及云龙湖、故黄河和奎河等水系,给市中心区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和景观背景。
但是,山水环境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例如:蔓延的城市新区的道路比较生硬地切割山体,而不是顺应山势;一些体量庞大的建筑侵削山体,特别是城市东面的杨山、子房山等所在的东部山系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被切割和孤立,作为整体的山形遭到破坏,山头的绿化也有被损坏;云龙湖周围的开发建设形成对湖的沿岸风景和云龙山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在贾旺等煤矿区,采挖之后引起的地面塌陷和污染,对于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以上这些对山体水系局部的破坏,都将造成前述徐州“山川形胜”整体格局特色的丧失,不容忽视。
同时,徐州的城市化正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尺度加大,城市正面临大规模的建设。在大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划管理控制和引导,有可能造成城市环境的大破坏。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在回顾20世纪人居环境建设时就指出“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在发达地区,‘建设性的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10]。目前,徐州尚未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有幸保存了比较完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但是随着建设规模和建设力度的逐步增加,问题将逐渐暴露,必须引起重视。
2.2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现状与问题
徐州古城的风貌遗存至今已经很少。
清代徐州的(内)城墙拆毁于1928年。据笔者实地勘察,徐州城墙墙基残迹在原东门向南至今快哉亭公园东墙的一段依然比较清晰,只是在墙基上建有低矮的旧民居;其余地段虽有遗迹可寻,但地面多已无存。外围古城在今中山路以西的夹河后街一段仍有地貌特征上的体现。另据考古材料,2000年在今和平街的地下发现了明代西门及其瓮城遗址。[11]
徐州古城街巷的风貌今多已无存,但主体格局仍依稀可辨。原城市的中心府衙约是今政府机关大院范围;其南的全城中轴线鼓楼大街与南门大街,现已拓宽,沿街多为现代建筑;东西向的主要道路府署(富庶)街、富贵(国)街、马市街等多仍可从名称上看出时代的延续。但城内多数次一级的街巷格局已被新的城市建设改造合并成较大尺度的街区,新的城市干道与广场体系已经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
就古建街区而言,除了南门外户部山一带还有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街区外,其余城区多已呈现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户部山的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以原有民居大院为依托的设立各种博物馆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目前城区还有不少重要的历史建筑,其保护也面临着城市建设的压力, 如清代普照庵1997年被拆除搬迁、民国老商号毓秀池1998年被拆除、道台衙门、牌坊街基督教堂等非常重要的文物建筑都在近年来的建设中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与改变。特别要指出的是,作为重要历史建筑所在的历史地段的环境保护常常被忽视,如:李可染故居的周围高楼林立,与其应该具有的历史氛围已经大相异趣。
徐州更多的历史资源埋于地下。然而目前城下城的情况并没有系统的掌握清楚,即便是在前述地点的局部发掘工作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保护,而是基本上属于让位与城市建设的抢救性整理。更为急迫的现状情况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建设对这些历史信息遗存,可能已经或将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综上所述,实际上今天能够找寻到线索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数不多,虽可以通过寻访了解清楚,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也将慢慢泯灭于徐州人的记忆中了。
2.3 城市建设成绩突出,但建成环境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徐州市加强城市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配套工程,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美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地位,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
但是,在徐州迈向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特色似乎黯淡,特色危机令人担忧。由于种种原因,古建筑已趋破坏殆尽,现代建筑风格各异,办公、商业、住宅建筑袭南继北,建成环境的特色并不明显[12],徐州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特色鲜明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域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在丧失。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特色资源现状来看,徐州城市是具备自然与人文的特色资源优势的,但正在遭受到小规模的蚕食破坏,并面临城市大发展所带来的冲击的危险。
3 徐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3.1 历史风貌保护
3.1.1 对虚体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内涵、适当再现或标识、避免造假复原
徐州的两汉文化多是体现在传说记载以及陵墓画石上,由于目前学术界在徐州乃至全国的汉代城市建筑方面都缺乏足够的技术资料,所以对这些特色资源的再现宜虚不宜实:对于两汉考古材料的整理要继续深入,宜以博物馆与研究院为载体,加强学术研究交流与文化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不宜凭空复原汉代建筑与场景,否则容易造成历史信息的错误传达,并且产生互不协调的仿古造假建筑,使珍贵的两汉历史文化资源庸俗化。
同样,徐州的战争文化也多见于历史记载,少实物遗存,所以亦不宜凭空复原重建,而是应该严格保护九里山、子房山等传说中的古战场所在的自然山林地势,不宜作大规模人工景园或基地,避免高显体量的城市建筑迫近与破坏其险要肃穆的氛围,在登高俯瞰之处可作标识引发联想。
3.1.2 对实体特色资源:停止建设性破坏、划分范围层次、严格保护控制
徐州旧城的城垣、城门与街巷格局,历经近代的战乱与今天的城市建设,其主体风貌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资料不准确的情况下[13],也不宜进行城垣与街道的复原设计。在城垣城壕尚能定位的情况下,可保留与展示城垣残迹,并结合环旧城绿化带进行城圈标识,对于西门遗址与部分东城、南城城垣遗迹考虑对其上的棚户搭建进行拆除整治,具体可参考北京城墙遗址公园的实践,建设城墙遗址公园,而非复原城墙[14]。
旧城内具有保存价值的传统民居街区,如户部山一带等,应明确划定范围,以保存保护为主,以有机更新为手段逐步整治环境,要避免大拆大建——即拆毁旧民居、新建仿古民居的做法。确需拆改的院落要尊重原有的建筑风格与建造材料、工艺。以这些保护与整治的街区为载体,承载并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技艺、展示与弘扬地方文化。对于重要历史建筑单体周围的地段环境,要从建筑体量体形、色彩质感上加以控制,以烘托相应的文化氛围。
3.1.3 对潜在特色资源:组织系统勘查、确定保护范围
徐州建城历史悠久,目前地面实存的城市格局与文物建筑基本上为明清以后的遗存。但是由于徐州历史上屡遭洪水淹溺、泥沙掩埋,明代早期甚至更早的城市遗存可能由此而得到部分保存,存在极大的潜在经济、文化与学术价值。
城下城遗址,要进行普查勘探,确定城下城(甚至历代城址)的范围以及埋藏深度,在此基础上划定对新建控制的范围;目前已探知的部分应就地保存原状,进行充分研究并进行保护性陈列,以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
3.2 新区特色构建
3.2.1 “新山水城市”格局的创造——山水相连的地景、紧凑低缓的城市
如前文所述,古代的徐州是个山环水抱的城市。今天由于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展,山体水系日渐被蚕食侵占,逐渐由“山包城”变为“城包山”的形势,而最终可能导致徐州“山水形胜”特色的消亡。因此如何在当前城市发展的形势下创造一个新的山水城市,正是徐州新区特色的建设目标。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了“葡萄串”式的组群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新区建成模式将避免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对自然环境的侵蚀。因此,徐州的新区建设宜采取紧凑低缓的形式,顺应山水地形,进行沿交通廊道的组团发展,同时保持山水相连的开阔地景,形成一个鲜明的新徐州城市特色(见图4)。
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在新区建设中要避免的下面一种观念——认为高层建筑林立、宽阔道路交织是新区现代化的特色与标志,在这样观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将对徐州区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造成极大破坏,也是对城市资源短时间不可逆转的浪费。从徐州目前已有高层建筑的空置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徐州目前不宜大量兴建高层建筑;另外在城市道路的宽度与密度设计上,特别是跨越水道、山体者,应以适宜为原则,不能片面追求宽阔气派。
3.2.2 区域绿色空间体系与畅通的生态廊道
从区域范围看,鲁中南和皖北的山脉是徐州的水源地,徐州的群山丘陵又是上述两片自然山系之间自然生态廊道的锁钥,所以对于徐州的山体水系保护具有区域性的生态安全意义。
从生物物种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严格保护作为生态廊道的徐州山体的形态和植被,并增加建成区内城市公园的数量与面积,保证区域内每相距不远就有“绿岛”相接,使得绿色空间彼此勾连而成体系,为飞鸟和其它动物的迁徙提供“生物跳板”和迁徙路线。
水体水道作为穿过人工建成城区、勾连自然郊野基质的要素,具有重要的生态通道与调节微气候作用。除坚决治污、保持与拓宽水体两岸的绿化之外,还应对河岸进行生态驳岸设计,以种植植被的土质缓坡岸线形式逐步取代混凝土浇注的陡直河岸,以提供生物穿行与驻留的可能,增加水体的活性。
徐州是区域的乃至全国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之一,徐州铁路编组站是全国第二大编组站,有众多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纵横穿越市域。对这些切断自然基质的大型基础设施,在新建与改建中要考虑沿线与横穿的生物廊道。
3.2.3 综合开发利用煤矿塌陷区的土地资源
对于煤矿塌陷区,应将环境与复田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使煤炭城市的环境得到根本治理。
目前徐州的塌陷区原多为耕地,土壤熟化层较厚,适合农作物的发育生长。塌陷区的积水,大量为自然降水、井矿排水、生活污水和农田肥水,多为封闭型水体,理化性状较好,适于鱼类生长和繁殖。多年来,煤矿向塌陷区支付了大量的耕地损失补偿费和其它赔偿费,再配合农业发展基金和开发性农业投资等,因此有条件进行塌陷区的开发。
可能的塌陷区利用途径有:中浅塌陷区复土造地和开挖池塘;深塌陷区养鱼经济效益较高;用煤矸石、粉煤灰充填塌陷坑复土造地,作建筑用地,既可相应增加建筑用地,又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的占地、污染问题;复垦弄田,建设生态公园,可以唐山的建设实践[15]为例。
因此,建议对于徐州主要的煤矿塌陷区进行复垦与渔业利用,并结合所处的地区山水现状, 培育生态森林公园,利用煤矸石回填的陷坑建筑少量别墅、会所,作为市民休闲度假之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竞争激烈,城市特色对增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进而促使城市增长,吸引技术、资金和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6]。所以,徐州必须重视城市特色问题。以人为本,提高城市与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性地保护并发展徐州城市特色,从而将徐州建设成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