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概念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3-0030-04
-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孙峻岭,硕士,国家注册规划师,徐州市政府办公室城建处副处长,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在职博士。
- 实施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提升徐州城市竞争力
- Applying the Concept Plann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 Xuzhou
- 浏览量:
- 孙峻岭
- SUN Jun-ling
- 摘要:
通过对徐州周边竞争态势的分析和城市竞争力的对比,在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营徐州的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的实施建议。 - 关键词:
经营城市;策略;措施;徐州;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competing trends and the comparison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 the macro-strategy to manage Xuzhou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are given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planning of Xuzhou urban development.
- Key words: managing city; strategy; measure; Xuzhou
- 1 徐州城市竞争力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中国入世的影响逐渐显现,市场化进程日渐加快,中国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各个城市抓住机遇、各展所长、竞相发展,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徐州作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交通主枢纽,同样面对着来自国内外城市竞争的压力。这种竞争态势,迫使我们反思自己,为什么徐州有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却没有相应的绝对经济实力?为什么同处江苏这一发达省份而与苏南城市的差距在逐渐拉大?通过对徐州竞争力的分析,可以找出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关联方面。如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旅游外汇收入,对外开放依存度等方面。
因此,徐州要在发展政策方面有新举措,在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方面有新突破,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新的跨越。清华大学编制的《徐州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采用SWOT方法,在深入分析徐州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提出“走出边缘、构建中心,区域合作、中心突破”的徐州城市发展战略,给予我们很大启示。根据这一战略,结合徐州实际情况,提出宏观上经营徐州的策略和措施的建议。
2 徐州城市发展目标及经营策略
2.1 城市发展目标
根据《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结合徐州地方实际情况和现代城市发展趋势,提出徐州总体发展目标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科技强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最适宜发展和居住的地方。2005年初步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2010年全面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市区及有条件县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社会发展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步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
2.2 徐州城市发展的经营策略
2.2.1 宏观层次上: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构筑区域联盟
徐州在四省交界位置,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中,徐州更应加强与区域其他城市的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整合区域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构建这种区域战略联盟,将近域竞争引导到更高层面的国内竞争、国际竞争中。做到“南北吸纳、东西辐射”。“南北吸纳”就是主动接受环渤海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的辐射,壮大自身实力;“东西辐射”即向西参与西部大开发,向东与连云港共建徐连经济带,以高速公路、铁路等为交通走廊,联接徐州和连云港,以日照、连云港、上海三个出海港口与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形成以内聚性中心城市和外向型港口城市、沿线经济产业带组成的“双核一带”经济体。
2.2.2 中观层次上:构筑徐州都市圈,提升城市化水平
淮海经济区有1.2亿人口和17.78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徐州的发展腹地。但徐州只有在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凝聚力情况下才能真正利用这一腹地。根据城市空间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徐州当前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成功构建都市圈,整合圈内力量才能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同时以构建区域大交通、统一区域大市场、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区域整体合力。徐州都市圈区域空间结构是“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单核心城市即徐州市,多节点即宿迁-新沂、丰县-沛县、淮北-宿州、枣庄-微山四个节点组团;放射状即三条城镇轴即徐连城镇发展轴、枣徐宿城镇发展轴、宿徐丰沛城镇联系轴。整个都市圈空间的发展,要通过大力培育核心城市、协调构建节点组团,加强轴线集聚发展,引导通道沿线城镇布局,实现核心腹地互动。
2.2.3 微观层次上: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地位,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徐州的特殊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交通枢纽地位,使徐州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城市;而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使徐州更要从全球范围考虑徐州的发展战略。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个全国性的经济区不同,淮海经济区是区域性的经济区,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徐州作为其中首位优势明显、城市竞争力最强的中心城市,需要继续强化其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服务于整个淮海经济区。为此,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研教育、电子信息等第三产业,利用现有科教文化事业的雄厚基础和金融商贸中心的传统地位,依托国家级交通枢纽,建设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高科技中心和物流中心,将徐州区域的金融功能、物流功能、信息功能、技术功能、土地功能等几大要素合理配置,有效实施极化战略,占领区域中心高地。
3 经营徐州、促进城市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加大经济国际化程度,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当前制造业转移的趋势,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正符合经济发展的雁行理论。按照雁行替代理论,依据这种趋势,徐州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机遇,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资源再配置的有利时机,利用中国这一“世界发展大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地处江苏这一发达省份的地点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对外合作,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徐州拥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当前,徐州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再通过20年的奋斗,全面实现工业化。要继续增创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扩张的新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工程机械、食品、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培育大集团。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走一条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全力促进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极强的竞争力,因此徐州工业一方面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要抓好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以解决就业为目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城市发展不仅要求GDP增长,也要求就业规模与之相协调。根据徐州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缺乏的特点,近期徐州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金融、保险、咨询、会展、休闲娱乐服务业,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中,有重点地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可以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3.2 强化徐州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地位,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建设米字形高速公路体系,扩大徐州交通辐射范围;建设沟通徐州、连云港的水运系统,实行河海联运;修建高速客运铁路系统、轻轨系统,从而构筑1小时高速交通圈,将徐州与周边省会城市联接起来;同时也使得徐州与北京、上海的时空关系缩短为2小时。
3.3 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建设物流中心
物流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徐州是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同时又是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要融合区位、交通资源、流通等优势,建设面向淮海经济区的物流供应链中心节点,江苏省北部的供应链管理中心。以物流业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和旅游餐饮等行业发展,实现徐州与周边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人员、物资、文化的交流,使徐州从物流中心向区域性经济中心过渡。
3.4 建设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科教文化教育旅游中心
市场是徐州建设商贸中心的重要基础。徐州应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建立完善市场体系,把徐州建成开放型、强辐射的商贸大都会。要在发展生产资料市场的基础上,培育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快速流动,在流动中创造效益。以扩大市场集聚辐射力为方向,积极建设煤炭、建材、汽车、化工原料等大型国家级生产资料市场和粮食、果品、蔬菜等区域性农业产品市场。以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为目标,在市区建设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使徐州成为区域性金融、商贸、人才、会展中心。
3.5 发挥相对优势,建设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徐州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3万人,拥有县以上研发机构30个、2000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民营科技型企业472家。同时,徐州的教育资源也在淮海经济区内首屈一指。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徐州经济将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依靠科研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重新组合现有教育、劳动力资源,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职业教育培训要重视适用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养,与徐州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工程机械、食品、纺织、农业、采矿等为重点,建成面向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区域性高级技工培训基地、创业培训中心。
3.6 培养创业能力,构筑创业天堂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六大也为个人自主创业扫清了体制障碍,这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对于徐州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就会使徐州发展实现一个新的突破,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创造一个新的辉煌。一是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业光荣的思想,形成“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百姓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热情,培养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创业的精神,宽容创业的失误。二是建设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政府要率先兴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对个人创业要从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从简单地认同市场、认同个体私营经济,向鼓励、引导、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方面转变,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提供全面服务转变。提供优惠政策环境和高效率政府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削减审批手续,拓宽创业领域,宽松融资环境。三是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创业能力。当前个人创业是主体,而缺乏经营知识和能力是其创业失败主要原因。通过创业培训,则可以增强创业信心,掌握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帮助选准投资项目,扶持企业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创业能力。在把徐州建设成为“人居乐园”的同时,建成个人全面发展的“创业天堂”。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