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都市圈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4-0051-04
  • 中图分类号:TU984.2(253)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伟(1971-),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本文研究属于南京都市圈规划部分成果。
  • 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 浏览量:
  • 张伟
  • ZHANG Wei
  • 摘要:
    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都市圈空间结构。提出“核心圈层”式的都市圈空间结构,并提出重点发展“沿江城市带、宁淮—宁高城镇发展轴、宁合—宁句—宁滁城镇发展通道”的策略与要求,最后对都市圈的远景空间结构提出设想。
  • 关键词:
    都市圈空间结构南京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planning for Nanjing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NMC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NMCR, which has a core with circles around it. Then it gives suggestions on the policy and requirement of develop the city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ogether with the town axes of Nanjing-Huai\'an and Nanjing-Gaochun,and town corridor of Nanjing-Hefei, Nanjing-Jurong and Nanjing-Chuzhou. Finally it assum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NMCR 50 years later.
  • Key words: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MCR); spatial structure; Nanjing
  • 1 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   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区域。   南京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和巢湖的部分地区。   南京都市圈基本发展情况:2001年都市圈总人口2343万人,面积4.4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295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6万元,城市化水平46%,城镇个数440个左右,其中县城以上城市30个,城镇密度10个/千平方公里。 2 南京都市圈现状空间结构 2.1 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公路交通格局   至2000年底,宁通、宁沪、宁连、宁马、宁高、宁合等高速公路已建成,在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有宁杭、宁淮、宁蚌、宁巢等,加上现有的312国道、104国道以及多条省道,客观上南京都市圈已经形成以南京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高度密集、放射分布的公路交通运输格局。 2.2 以南京为核心的圈层状城镇分布格局   与南京核心城市的强大辐射和以南京为核心放射状交通格局相呼应,都市圈内80%以上城镇均分布在放射通道上,且形成两个明显的圈层。   距南京50-60公里地带分布着一批规模较小,功能不完整但特点突出,与南京联系非常紧密的中小城市。包括马鞍山、句容、仪征、来安、滁州、全椒等市(城)区。   距南京100公里左右地带分布着一批规模较大,功能相对综合,与南京联系较紧密的大中城市,包括扬州、镇江、芜湖、巢湖等城市市区。 2.3 核心圈层的发育已具雏形   从城际交通看,以南京为起点的长途客车发车状况基本反映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除了与郊县联系较强外,以不超过10分钟为发车间隔统计,核心城市的主要联系区域已经包括马鞍山、句容、来安、滁州、全椒等市(城)区,与扬州、仪征和镇江市区的联系也很紧密。在以南京为核心50公里左右范围内,城际交通公交化倾向明显,表明南京与周边的经济联系强度逐步上升,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发育已具雏形。   从电信联系强度看,无论从人均通话时间还是单位GDP通话时间,镇江、扬州、马鞍山与南京的联系比其它城市更加紧密,与交通联系的圈层格局类似。   综上所述,南京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圈层状”结构。 3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阶段及空间演化趋势 3.1 南京都市圈发展阶段   南京都市圈目前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以重工业的集聚为主。石化工业以南京、镇江、扬州(仪征)为代表,钢铁工业则以马鞍山、南京为主。但是目前都市圈内重工业企业的集聚仅仅是空间上的集聚,相互间联系很少,缺乏配套生产和销售的网络,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建立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仍处于一般的生产协作阶段。其次,从区域空间演化看,南京都市圈目前以极化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低水平极化阶段”。中心城市南京对周边持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辐射和扩散的作用范围有限,造成区域内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差距不断扩大。   总体说来,南京都市圈正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发展阶段,都市圈发育已经显露态势,但还很薄弱,与国内其他都市圈相比,苏锡常都市圈已进入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上海都市圈则进入了新一轮的高水平集聚阶段。 3.2 南京都市圈的空间演化趋势 3.2.1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急剧扩张   预计至2020年,都市圈总人口将达到3200万人,城市化水平67%。伴随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也将迅速扩大,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将促使都市圈内成员单位考虑空间资源的平等竞争和协调等问题。 3.2.2 核心城市南京的中心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都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南京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拓展市场和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南京通过区域整体实力的晋升提高自己的城市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独创优势,这将进一步提升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在规划期限内,南京未来将形成点、轴、面复合交融的城镇发展空间以及“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城镇”五级配合的城镇等级结构,其人口用地规模、工业生产、商贸流通、科教文化、高新技术产业、交通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将在都市圈内处于主导地位,南京都市圈“单核心”的总体状况不会改变。从城市间的联系来看,其他城市与南京的辐射型联系显然是南京都市圈内部联系的主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特征不会有很大改变。目前,城市间的联系以宁沪、宁芜(马)、宁合、宁通等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宁芜铁路以及长江水运等联系为主。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产业分工的细化,其它城市间的联系也会加强,但最终仍将以南京为中心形成网络。 3.2.3 都市圈发展轴线的多元化   根据研究,南京都市圈总体上将形成三级发展轴带:由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沪宁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的沿江主发展带;宁淮和宁高的次发展轴;以及宁合、宁蚌高速公路向都市圈东南方向句容、宜兴、溧阳、金坛延展所构成的第三级发展轴。三级轴带的建设将使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分别向各条轴带聚集,形成规模经济与逐步网络化发展的态势。 4 都市圈空间结构规划 4.1 总体结构   形成以南京(都市发展区)为核心,以核心城市功能扩散地域为圈层的“核心圈层式”空间结构。 4.2 核心—南京都市发展区   南京都市发展区是南京现状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未来南京城市化的主要地域,将成为南京城市跨越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空间。南京都市发展区,适宜集中的城市建设用地约700平方公里,占都市发展区总面积25%左右,规划控制的绿色开敞空间占75%左右,能够满足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空间需求。南京都市发展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为:“以主城为核心、长江为主轴,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格局”。   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对都市圈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极大。南京城市发展正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团快状向组团状、隔江发展向跨江发展转变,南京都市发展区沿主要轴线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沿宁扬轴线、宁镇轴线、宁芜轴线均是南京都市发展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方向。核心城市三大新市区的建设以及规模宏大的沿江化工园区的开发与相关轴线、相关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调整、产业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南京江北行政区划、江宁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对整合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有深远的影响,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和相关城市的发展影响也很大,尤其是扬州、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将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南京都市发展区的协调。 4.3 核心圈层   与核心城市联系最密切(城际交通公交化),接受核心城市辐射最广泛的区域。圈层地带分布着一批规模较小,功能不完整但特点突出的城市。范围包括南京都市发展区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区50公里左右范围,包括仪征市、句容市、马鞍山市区、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等,核心圈层与南京都市发展区关系密切,是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建设、城市生态开敞空间等重点协调的区域。核心圈层内要综合平衡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休闲度假、都市农业等用地的需求;在交通上要进一步强化网络化、公交化、通勤化;在城市功能发展上突出核心城市功能的扩散,形成城市化、郊区化、城乡一体化交融发展的态势。 4.4 紧密圈层   与核心城市联系密切,接受核心城市部分功能的辐射,圈层地带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具有一定层次的综合性城市功能。范围为核心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区域,包括扬州、镇江、芜湖、巢湖的北部、淮安的南部地区等。   紧密圈层是核心城市最直接的辐射区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随着核心城市实力的逐步提高,紧密圈层的范围将随辐射轴线的延伸而扩大。紧密圈层内空间调整应按照城镇用地紧凑发展,生态空间开敞布局的原则进行;交通上强化通道建设,满足都市圈交通运输的快速、便捷、稳定的要求,根据发展的要求建设主要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道路;城市发展主要向主要轴线地区集中,撤乡建镇与乡镇撤并相结合,有步骤缩减农村居民点。 4.5 重点区域 4.5.1 沿江城市带   沿江城市带: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5个设区市以及仪征、江都、当涂、和县等县(市)。   协调都市圈沿江地区建设用地的拓展与农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加强沿江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协调,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协调基础设施的位置、标准、时序,建设符合沿江城市带整体发展要求、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沿江岸线应遵循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港口布局的协调;加强水源保护,协调建设以长江为水源的区域水厂和长江排污口布局。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主要城市空间集聚发展,中心城市之间合理进行空间隔离,其它城镇之间保留2公里以上的生态空间。加强项目布局的区域规划指导,优先布局现代制造业、物流中心和大型教育、文体、旅游设施,集中规划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有序发展地方产业园区。   协调建设沿江南北高等级公路,宁镇、宁扬、宁马城市轨道交通。协调建设南京至海安快速通道、南京至句容快速通道。协调过江通道建设。加强沿江东西向疏港公路建设,重点协调镇江港与扬州港,仪征港与南京港六合港区,镇江港高资港区与南京港龙潭港区的分工协作关系。   协调以长江为水源的区域水厂规划布局,保护永久性水源地。加强长江水污染治理,确保长江Ⅱ类水质标准。协调建设高标准的区域防洪体系,确保长江干堤安全。 4.5.2 城镇发展轴   都市圈城镇发展轴北从金湖、盱眙开始,经天长、南京、溧水至高淳。   促进城镇集聚成片发展,避免城镇沿轴线无序蔓延;强化沿轴线交通通道建设;保护性开发低山丘陵地区,重点保护沿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与城市生态相交融。   积极吸纳沿江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建设地方产业园区,促进城镇集聚成片发展,引导城乡居民点合理集聚。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敏感区。协调宁淮高速公路、宁淮铁路、宁杭铁路、宁宣高速公路及铁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序、标准和位置;共同保护丘陵山地、湖泊、水库等优良的生态资源,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有序发展相关产业。 4.5.3 城镇发展通道   都市圈规划形成三条城镇发展通道:南京至句容并延伸到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宜(兴)溧(阳)金(坛)山区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凤阳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引导城镇沿通道点状集中发展,建设沿通道快速交通体系,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培育句容作为都市圈核心圈层的新兴旅游城市,严格控制镇、村居民点沿路两侧发展。协调建设宁句快速通道,加强南京都市圈与上海、苏锡常都市圈的联系;协调沿路景观建设,重视通道两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培育旅游环境;协调建设和保护茅山风景名胜区、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协调宁蚌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建设的时序、标准和位置。协调建设沿通道防护林带,城市外围生态廊道,保障城市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加强滁州与南京江北地区的空间联系,协调建设滁州至南京快速通道,协调建设和保护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协调宁西铁路建设、宁合高速公路改造,协调建设和保护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加强丘陵山区水土保持。 4.6 远景展望   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核心圈层与沿江地区呈网络化发展态势,核心圈层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通勤发达、高度协作、联系密切的大都市地区,沿江地区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和发达的城市化地区;紧密圈层成为集中型城市与开敞型休闲度假胜地、优质无污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敏感空间相融合的区域,沿城镇发展轴、沿通道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内部交通、通讯网络高度发达,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大区域性通道网络逐步完善,都市圈空间形态更加开放,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