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情系母亲河
  • 作者简介:潘鸿雷,金陵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教师。
  • 外秦淮河的历史文化
  • Historical Culture of External Qinhuai River, Nanjing
  • 浏览量:
  • 潘鸿雷
  • PAN Hong-lei
  • 关键词:
  •   全长110公里的秦淮河是南京人的“母亲河”,它是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兴亡起废的缩影,几经沧桑,始终不失为繁华之地。在秦淮河的历史中,沉载着政治军事、诗酒风流、文化艺术、秦淮风月与市井商贸的繁华。   秦淮河上源有二:南源出溧水县东芦山,称溧水河;北源出句容县宝华山(俗称北山),称句容河。二源在江宁县西北村汇合,再经方山西侧北流,至东山镇分流为秦淮新河与秦淮河,秦淮新河西流至金胜村入江。秦淮河自上方门入南京市区,至通济门外九龙桥岐分为二:一支由东水关入南城,经城南夫子庙一带出西水关,为内秦淮,号称“十里秦淮”。外秦淮则始于南唐时分秦淮水为护城河,由通济门经中华门绕行南城外的东、南、西三面,与内秦淮在西水关外合流,过草场门、定淮门,循石头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长江。   秦淮河流域自古就是人们的聚居地,早在6000-4000年前,秦淮河下游就出现了原始居民的村落。商代至西周时期,秦淮河河谷地带已成为南京先民们最集中的居住地。   春秋战国时期,秦淮河流域是吴越楚三国的争战之地,吴王夫差在下游的冶城山(今朝天宫)铸造兵器。越王勾践灭吴后令大夫范蠡修建了南京最古老的城池——越城,作为攻打楚国的基地。这座城池恰在今天的外秦淮河南岸,南倚雨花台,可控制秦淮河当时的入江通道。城外的秦淮河两岸是当时的工商业者和一般居民住所,从而形成了南京最早的市场。然而越国终为楚国所灭,楚威王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金陵邑,由于当时的长江还在清凉山的西麓下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秦淮河)形势险要,南京的古名金陵亦始于此。   据说,秦始皇东巡途经溧水河上源河畔的小丹阳时,听信“望气者”的话,凿方山改淮水向南以泄王气,因得河名秦淮。传说只是传说,但以后的金陵王城倒大多短命。   东吴大帝孙权在龙蟠虎踞的建邺定都,并于公元212年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石头城,成为六朝的水军总部和军事重镇。想当年,英姿倜傥的都督周瑜在石头城上指挥水军操练,城外西北紧临的长江上还停泊着东吴的万里航船,曾远达台湾、朝鲜和南洋的许多国家。秦淮河的两岸是繁茂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以今天的中华门为中心沿河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其中最著名的是“横塘”和“长干”两个区域,长干就是指今天的雨花台下至中华门外长干桥一带。东吴文官首领张昭的“娄候府”就在长干桥南,当时的地名叫“张候桥”。东吴大将陆逊的两个孙子——著名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两兄弟也住在长干里。他们有个叫周处的学生也住在附近,如今在武定门南还留下了“周处读书台”的名胜,这个历史名人的故事我们在中学就学过,他改邪归正留下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今天仍然发人深思。   公元279年的冬天,东吴设在长江的千寻铁锁未能阻止西晋的楼船战舰,只好“一片降幡出石头”。30多年后,建业成为东晋的都城建康,石头城上建起了“入汉楼”。由于建康人口激增,秦淮河畔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都较东吴时有所扩大,曾任过东晋丞相的王谢家族就住在了横塘东面的乌衣巷。而丞相的办公地点在“东府城”,位于通济门外的秦淮河北岸。遥想东晋初年,首位宰相王导在此与司马皇族共治天下,时人谓“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就出身于这个王家。冶城亦成为王导的“西园”又名“别苑”,据《世说新语》所载,王羲之还曾与东晋中期的名相谢安共游于冶城,留下一处名胜“谢公墩”。公元383年,前秦苻坚领兵80万来犯的消息传至建康城的“东府城”,一时人心惶惶,当时的大将桓冲哀叹道,“我们将要改穿胡人的服饰了!”但丞相谢安却处之泰然。后来,谢安的侄子谢玄率8万东晋军在这场“淝水之战”中将号称百万的虎狼之兵打得狼狈北逃,将秦淮水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淝水联系起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   东晋以后的南朝宋齐梁陈时代,城南的秦淮河两岸仍是人烟最密、商市最盛的地区,“金粉六朝”在秦淮河畔营造了繁华之梦。秦淮河还是一条科学文化的河,刘宋在冶城山(今朝天宫)设总明观作为全国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祖冲之、葛洪等人都曾在此任职。而竹林七贤的狂放与才情、王谢子弟的成就与浪漫、顾恺之与张僧繇的画作与逸事等六朝故事也深深沉淀在秦淮河的历史之中。   在这个“四百八十寺”时期,秦淮河畔除了长干里的建初寺,还出现了道场寺和瓦官寺等大寺庙。建于公元247年的建初寺有江南最早的一座宝塔——“阿育王塔”,天竺僧康僧会在此开创了江东地区的译经事业。东晋名僧法显就在位于建康南郊的道场寺中写成了杰出的国外旅行记《佛国记》。历经千年的瓦官名寺位于今凤台桥东北,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后人把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居士像》、大雕塑家戴逵戴颙父子创作的铜佛像以及狮子国送来的玉佛称为瓦官寺“三绝”。   其中《维摩诘居士像》的创作也是一段佳话,据说当瓦官寺才建成的时候,寺僧向社会上募集经费,一些皇室、大族和官僚纷纷捐献祈福,但都没有超过十万个铜钱的,唯独附近年仅20岁的顾恺之却写上一笔百万钱的捐款,因而被认为是说大话。不久,寺僧向他索取款项,顾恺之就要求寺僧在大殿上准备好一堵白墙,然后关起门在里面专心画了100多天,就通知寺僧请人来参观并捐款。这时,一个光彩焕发、清瘦聪慧、凝神沉思着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在佛教人物中非常有名,相传他经常同文殊菩萨辩论问题;居士就是信仰佛教但没有正式出家当和尚的人)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犹如维摩诘“悠然超世”,观众们赞叹下纷纷踊跃捐钱,很快就超过了100万个钱。南朝宋、齐、梁三代又对瓦官寺进行大事扩充,梁代时建了一座高达三百四十尺的瓦官阁,著名画家张僧繇也为该寺绘制了大幅壁画,传说他曾为附近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其中两条点睛后即破壁飞去,“画龙点睛”这一成语由此而来。   隋统一江南后,隋文帝实行抑制江南地方豪强势力的政策,下令平毁建康城,唐代也继续推行了对金陵的这种抑制方针。秦淮河畔的政治权力中心从此落下帏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秦淮河畔成为唐代许多诗人游历凭吊之地,崔颢、李白、杜甫、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都写下了许多诗篇。   崔颢写过四首《长干曲》,反映了城南长干里船家妇女的生活和感情。李白的《长干行》则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和长干儿女从“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相恋、“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成亲到“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长别离的过程,生动描绘了秦淮河畔长干人的生活场景。李白还游览了石头城、瓦官寺及其附近的凤凰台(今集庆门内),那时的河西地区还是长江的江面,分别留下“石头巉岩如虎距,凌波欲过沧江去”、“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等佳句,咏叹了秦淮河畔的壮丽景色。李白在金陵时还常去西水关秦淮河畔孙楚酒楼,在清朝时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楼怀孙楚”。杜甫青年时慕名到金陵专程来看瓦官寺的《维摩诘居士像》,在晚年还有诗道“虎头(顾恺之小名)金粟(维摩诘又号称金粟如来)影,神妙最难忘”。   而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都写过“金陵怀古”的佳作,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中除了《乌衣巷》,还有一首《石头城》也极为人称道,诗中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把对历代兴亡的感慨深深融入石头城景物中。杜牧从江面进入秦淮夜泊时,已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似乎说明那时的秦淮河诗酒风月又有一定的规模。看起来,虽然统治者平毁了建康城,但金陵的江山之险、秦淮河便利的交通和富饶的土地仍使此地人烟商贸不断发展。中唐时期金陵民间广为流传的“望夫歌”,道:“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传唱了南京人对秦淮水的又嗔又爱,看起来秦淮河当时仍是繁忙的商贸码头。   经10世纪初的三次修建,以秦淮河市区为中心扩建而成南唐金陵都城又矗立起来了。城东面从竺桥向南经白下桥(今大中桥)跨过秦淮河,直到今双桥门附近。南面城墙沿着独流入江的死(落)马小涧修筑,加以拓宽浚深,与东城濠相通,北接秦淮河,这就是今天所称的“外秦淮”,城南门正对长干桥。此时沙洲日益扩大,江流西徙,逐渐远离石头山下。金陵城的西面基本上沿着江岸,城墙跨过秦淮河,把石头城也围入城内,秦淮河出城为下水门,门外就是热闹的江边码头。从此秦淮河有内外之别,内秦淮河道变窄,舟楫往来让位于画舫游赏,而外秦淮水路交通则逐渐兴旺。   北宋时南唐故城犹在,只是改称江宁府,后来南宋的建康、元代的集庆路大体上都是承继该城原址。由于秦淮河和长江水道的变迁,水西门外的秦淮河边有一个新的名胜——莫愁湖,开始出现在北宋《太平寰宇记》和大词人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中。   由于蒙古贵族对江南丝织品的偏爱,元代在秦淮河畔设立了东、西织染局组织大量生产。东织染局设在东门南首,约今武定桥一带;西织染局则在今汉中门一带,共辖工匠近两万名,每年平均生产锦缎上万匹,两三万两丝,可见当时秦淮河畔的丝织业是多么发达!   明初的金陵第一次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朱元璋用了21年修建了世界最大的一座砖石城,把六朝的建康城、石头城和南唐的金陵城统统包括在城内,拓宽了南唐的外秦淮河作为南面的城壕,使内外秦淮河流贯于城的内外。开城门十三座,其中城南内外秦淮之间的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宏伟,有四层门券三道瓮城。传说当初朱元璋强借了大富翁沈万三的聚宝盆埋在城下才建成,后来朱元璋对沈万三仍然很不放心,下令他全家迁至今镇淮桥附近的马道街,最后终于让他流放边疆而死。通济门和三山门(今水西门)是秦淮河出入城的地方,也有四层门券,并设有水城门。他还迁工匠与富户来京,使城南秦淮河畔的居民与商业区更形繁盛,许多贵族的府第也位于城南,徐达子孙的西花园就在外秦淮畔凤台山下的花露岗。又在城外秦淮河沿线水陆码头附近的商贾云集的地段造洒楼15座,成为南京繁华兴盛的一个标识。   此时冶城山上筑建了朝天宫,作为礼仪演习之所。莫愁湖在明初已被辟为著名园林,园内陆续建起胜棋楼、郁金堂、赏荷亭等楼阁,获得“江南第一名湖”的美誉。相传胜棋楼是徐达与朱元璋下棋时,巧妙用棋子摆成了“万岁”两字,使朱元璋高兴之下,将这座楼连同莫愁湖赐给了徐达。   永乐迁都后的南京不再是政治中心,但经济贸易却更加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仍集中在以秦淮河为中心的旧金陵城范围内,三个“织锦坊”都在聚宝门内的镇淮桥附近一带,镇淮桥西南聚集了许多作坊,至今仍有“弓箭坊”“剪子巷”等坊巷名称。应天府城内外市场几十处,聚宝门外的市场,是以外秦淮为运输线的农产品集散地。当时客货多取水运,从长江来的客商,大多由江东门入三山门,三山门成了南京的水陆码头。明代南京的船厂设在秦淮河入江口三汊河,叫“龙江宝船厂”,著名航海家郑和就是从这里出发七次下西洋。郑和回国后,明成祖在今挹江门北先后建静海寺和天妃宫,纪念郑和伟大的航海活动。明成祖为纪念他的生母在中华门外秦淮河南面建了一座报恩寺,10万工匠历时19年才建成,它与附近能仁里的天界寺、钟山东麓灵谷寺并称为明代金陵三大寺。大报恩寺的琉璃宝塔高达三十三丈,九层八面,美仑美焕,是当时建筑艺术的杰作,18世纪欧洲人的游记中叹为世界奇迹!可惜最后毁于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期间,令后人思慕不已!   公元1645年,南京成为清朝的江宁府,并设两江总督,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当时南方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清初丝织业更显发展,聚宝门一带是机户集中的地方,云锦就是当时丝织中的名品。染坊则多设在秦淮河两岸,今雨花路扫帚巷附近就是“漂丝码头”的旧址。   繁华的外秦淮河畔成了许多清代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游历了外秦淮河畔的许多名胜,他的《冶城山北望》诗作描写道:“在山未觉山,宫阙连楼榭。路出万木央,人烟乃在下。烟白木苍苍,长江此中泻。客帆如浮云,帝城亦传舍。”郑板桥曾写过一首很有趣的《长干女儿》,讲述了外秦淮长干里青年春游时的一段插曲:“长干女儿年十四,春游偶过南朝寺。鬓发纤松拜佛迟,低头堕下金钗翠。寺里游人最少年,闲行拾得翠花钿。送还不识谁家物,几嗅香风立怅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莫愁湖、雨花台、报恩寺、聚宝门、水西门和清凉山等名胜古迹和闹市区,也有较为细致的描绘。艺术方面,清代前期的南京有以“金陵八家”为代表的一个绘画流派,一般都以山水画见长。其中最著名的龚贤曾长期隐居在清凉山南麓的“半亩园”,其遗址就在今清凉山公园的“扫叶楼”附近,此楼即由龚贤的一幅自画像——持帚扫叶的老僧而得名。“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曾作《金陵四十八景》,四分之一名胜分布于外秦淮河畔。   清朝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由下关仪凤门、水西门、汉西门和聚宝门入城,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组织生产,各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建筑工匠还在南京兴建了许多宏丽的王府,绘制了大量壁画。但经1864年湘军入城洗劫,今天外秦淮河两岸只有天朝总圣库和英王府遗址、东王府官衙壁画及罗廊巷壁画等几处遗迹。天王府的废墟上又建起了“两江总督衙门”,还修建了“文庙”和“考棚”,其中江宁府的“文庙”建在城西的冶城山(今朝天宫)。清朝末年,受“洋务运动” 影响,聚宝门外办了南京第一家近代工厂——金陵制造局(今晨光机器厂前身),但近代工业发展十分迟缓。   辛亥革命后的外秦淮河舟楫繁忙依旧,只在莫愁湖南岸多了一座粤军殉难烈士墓,纪念与张勋复辟作战中英勇牺牲的粤军烈士。国民政府建立后,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至中山陵安葬,于1928年开始陆续兴建了柏油马路,近现代的陆路交通逐渐代替了古老的水路交通,城市也逐渐沿着中山东路等干道发展,但秦淮河两岸的人烟和商贸仍然兴盛。1937年12月,国民党政府无力守护南京城,日军炸开中华门跨过外秦淮长驱直入,南京城在日军的铁蹄下渡过了8年,秦淮河中也浸透了南京人的血泪耻辱。   新中国成立后,秦淮河虽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沿河整治使它成为一条历史文化与现代美观交融的景观走廊与游览胜地。现代人们对环境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历史上一直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商业区的秦淮河畔具有的优越自然和人文环境日益受到青睐,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