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校园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6-0068-05
  •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高崧,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 特定区域环境下的城市中心区——南京仙林大学城中心地块城市设计
  •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Central Plot of Xialin University-Town in Nanjing
  • 浏览量:
  • 高崧
  • GAO Song
  • 摘要:
    大学城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类型。它以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点而引人瞩目,为成熟的教育、成熟的城市之体现,成为城市与地区综合实力、形象、文化和文明的象征。
  • 关键词:
  •   大学城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类型。它以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点而引人瞩目,为成熟的教育、成熟的城市之体现,成为城市与地区综合实力、形象、文化和文明的象征。   仙林大学城位于南京仙林新市区的西北部,是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仙林新市区总体规划调整确定的现代化综合大学城。规划未来容纳十多所大学,师生总人数达17万人,居民8万人,规划总用地20平方公里。   目前仙林大学城内已建南师大、经济学院两所大学,另有7所大学在建和拟建,远期规划再增建数所大学。至2005年,九所大学可基本建成,全面运行。大学城中心职能为承担大学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等功能为主,与各校区基本配置相比,中心区将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学城中心的建设目的在于“以学兴城”、“以城促学”的良性结合,提升城区整体活力,形成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化区域,最终建成一个智力密集区、文化科技积累与传播的中心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新世纪现代化城区。   本次城市设计地段为大学城中心地区,包括大学城公共活动中心和部分居住开发性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北至文苑路,南至仙林大道,西起仙霞路,东止中心公园,区内总用地1.17平方公里。   中心区主要服务于各所大学的师生及附近居民,将具备相当于中等城市中心区所必备的基础功能及与大学城匹配的特定功能。仙林大学城规划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学习的城市、创业的城市、青年的城市、文化的城市、生态的城市以及生活的城市。大学城的中心区将是集中体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区域。   南京市政府对该地区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极为关注。于2002年5月由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及市规划局组织高规格的南京仙林大学城中心地块城市设计国际竞标,其中境外设计公司有三家:美国SOM、SASAKI、JOHNSON&FAIN、德国GMP、英国KKA;国内设计单位有两家:(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家单位历时2个月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规划方案,经国内外专家的认真评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美国SASAKI公司提供的方案名列前二名。 1 竞标设计方案简介 1.1 美国SASAKI公司投标方案   整个地块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配置一个主题,即:开放空间、湖泊和住宅区,这三者又通过该区域商业文化中心予以联系。   开放空间系统则由三个内部相连的公园组成,形成整个中心地区的汇集地带,其间修建一条穿过整个场地的供行人散步的道路,将各组成部分串接起来。   通过在地块中心建立三个花瓣形式的人工湖泊以体现其场所感与特征。每个湖泊又映衬着一个具体的景观:东面日出,西面日落,南面仙林景观大道,同时,每个湖泊又各自面向一个山体,远近呼应。   三个湖泊交汇于大学广场,并以此为核心。每个湖泊用以标志一个不同的主题:“娱乐”“环境”“体育”,现存的水渠作为关键,呈对角线状的开放空间的联系被保留并融入概念。 1.2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投标方案   作为南京城市公共中心系统的组成之一,仙林大学城中心兼有新城中心功能,规划必须满足城市公共中心的基本功能;作为大学城中心区的功能设置要具有:大学共享功能、青年化的社会功能、文化艺术功能、科技创业开发功能、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社会化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等。   大学城的建设必须以文化特色为标志,体现网络城市的概念,在布局结构上采用“发展走廊+组团软核网络”的模式,各组团以生态主题公园为“软核心”,通过轨道交通,衔接成“软核网络”。   都市接口和最大化的接触面——将地段横向划分为三个条状地带,靠近大学校园一侧是商业和文化娱乐区,南侧是办公区和居住区,中间是生态走廊,各方向的信息由中心区南北两面进入生态文化走廊,互相融合激化,形成一个类似都市“多媒体接口”的格局。   每个带形用地的进深被定义为一个适宜的尺度,以使得每条的对外临界面达到最大。并列系统的宽度可以调节,可适应阶段性开发,可扩张,可重复。开发沿东南向呈带状平行推进,强烈的信息流和丰富的城市空间网络,多层的地下开发,折射出现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利用“都市触媒”概念,促使都市结构持续而渐进的变革,都市触媒是一个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   触媒一:西端设置居住区,以带来初步开发的人气。   触媒二:西北侧设置综合服务区,以完善初期功能,激发中心区的建设活力。   触媒三:商务办公规划于南侧,整合对外交通。   触媒四:西半部文化娱乐区以生态连廊、区域文化生活定位,形成中心区的特色。   触媒五:中心核,确定中心核心地位,同时激发东半部的开发。 2 仙林大学城中心区的城市设计   2002年9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式受仙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以及南京市规划局的委托,具体进行该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在美国SASAKI公司投标方案基础上结合各级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意见,历时八个月,完成了该中心区的城市设计。 2.1 城市设计基本概念   1)中心地块内建立三个人工湖泊,以体现仙林大学城所特有的场所感和特征,形成以水面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作为主要的开放空间,并以此为特征形成城市街区。   2)中心地块以三个开放的湖泊作为主要的空间景观要素,串联地块内的外部开放空间系统,在适当的位置以景观绿轴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并通过空间的相互渗透来整合与周边校园和住宅区在空间与景观上的互动。   3)低密度和开放型的建筑组群沿三个湖面的周边展开,建筑天际线的“谷地”特征与仙林地区的自然景观相符,环湖的景观绿带及串联三个湖泊的城市空间绿轴成为该地段确立整体特色的结构性城市元素,由此拓展成一个把湖泊、绿地及其他开发元素连接起来的新型低密度城市中心区。   4)三个湖泊周边的绿带及其外侧建筑群构成支持中心区功能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商务办公的三个街区,通过连续的开放空间和绿轴使中心区内部与湖面绿地间的行人活动相互渗透。   5)中心区的城市结构系统是以三个湖泊为主体形成开放空间的骨架,这一基本的整体格局,具有独特的城市空间特征。其形态一旦确立,整体的空间结构便能够得到维护和延续,即对周边空间及建筑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起制约和限定作用。   6)其中的单体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另一种因素,可以被赋予较大的发挥空间,其型体能够适当变化且富有个性。通过化整为零的街区地块、容积率、覆盖率等手段和技术指标,来控制建筑单体的位置和高度,对形式和风格具有适度宽容和多元的可能。   7)为确保该地区各地块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兼顾整体与个体利益,确定各地块导则并以此作为管理、开发、设计等工作的共同基础。 2.2 城市设计基本元素 2.2.1 路网   路网设计中包括:路网结构、道路分级、步行系统、停车场库、公共交通与出租车站点的规划。   其中路网结构采用不规则的“网格式”加“鱼骨式”的支状形态模式;各主要街道确定层次不等的线性绿化体系,与中心区内部开放空间相互联系形成绿树环绕的街区环境。 2.2.2 城市开放空间   水体绿地空间、广场空间和街道空间共同组成中心区城市开放空间,形成该地段形态特征。   1) 水体绿地空间   三个湖泊及其周边绿地形成的环湖公园,它们是组成开放空间系统中心区内最主要的空间元素。一条主要的空间景观轴通过对景与转换将三个不同功能主题的开放空间串联起来。环湖的绿化空间设计以突出滨水步道的空间景观为目的,按照三个湖泊的各自主题进行不同的滨水处理:休闲湖以满足休闲聚会等活动为主要功能,湖岸处理以硬地为主;运动湖提供了户外运动的空间,沿湖岸设置慢跑道和健身场地;生态湖以自然生态林地和湿地景观构成滨水空间的主要特色。   2) 广场空间   大学广场是三个湖泊在中心区的交汇点,其空间位置是湖泊在中心地块的呼应,它是表达城市主题、满足人们行为要求和空间心理感受的主要场所。广场中心设置一座体现公共地带品质的信息媒体建筑,从而使大学广场成为中心区内最具动态和吸引力的。中心区内的其他广场也以其不同的主题,共同构成中心区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区域,着力体现开放性空间的特色。   3) 街道空间   对街道空间进行整体设计,确立连续的街墙控制线,强调街道空间对于城市生活的重要性。 2.2.3 建筑设计   建筑以三个湖泊为核心,布局呈“梳”状或“鱼背”状,沿湖展开,构成半开放的空间。   从仙林大学城的整体考虑,建筑在高度、体量和密度上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筑低平,空间舒展、有序,极少数的高层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心区区位标志和丰满建筑组群性格的要求。   创立建筑组群的概念,使该地段在确保建筑天际线“谷地”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建筑风格,创造出独特的低密度城市中心形象。   各建筑所采用的外墙材料以石材、金属墙板、玻璃幕墙为主。建筑风格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年人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特点。 2.2.4 基本元素中视廊和眺望系统的构画保证了中心区活动的特色利用。 2.2.5 建筑形式和竖向设计也作为基本元素进行了控制 2.3 几点体会   整个设计中的体会是深刻而良多的,更多的感悟还只会在今后的实践中方能显现,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点感触是明确而深刻的:   1)方案的整合   本城市设计是按两个投标方案的优点进行实际设计的,显而易见,二者在基本理念上有差距。因此,整合过程艰辛而痛苦,坦率地说,实际设计方总是不自觉地偏爱自身的方案,现实中,今后还会有更多类似情况出现。本次设计实践使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从感情上的冲突到接受,从而最终进入完全协调统一的过渡,受益匪浅。   2)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互动   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涉及面广、影响大,同时又极难掌控。可贵的是,在本次设计中,各方面适时地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配合默契,互相促动,成为本次城市设计的顺利完成的最主要保证。   3)城市设计的具体体验   坦诚地讲,我们以前对于所谓城市设计,特别是大学城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基本上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是旁观者的角色,很少有如此深入而全面地进行实践。感到城市设计在导则制定上,不能以怎样做最好或更好为出发点,而只能是为设计后续阶段避免最不利情况的出现提供规范性依据,并且必须包含有设计管理,分期策略和质疑、修正内容的实施策略等的表述,才能为城市设计的合理有效执行提供了弹性,才能保证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本城市设计主创人员为马进、王志刚、马晓东。)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