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校园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6-0061-07
  •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刘滨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首席教授,建筑与城规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系主任,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导; 李峻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
  • 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以合肥大学城概念规划为例
  • Landscape-Oriented Campus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Hefei University Concept Planning
  • 浏览量:
  • 刘滨谊;李峻峰
  • LIU Bing-yi, LI Jun-feng
  • 摘要:
    以合肥大学城的发展为例,重点探讨了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的理念、途径,介绍了这一项目从策划、总体规划到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从中,提出了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校园规划及其方法途径:1.以人为主体的思维景观和以生态为主体的环境景观概念;2.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校园规划理念及其与传统规划方法之间的关联;3.合肥大学城校园规划的案例实证。
  • 关键词:
    大学城大学园区景观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lann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modern college with the specific introduction of Hefei College Tow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t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from strategy, master plan to construction about Hefei College Town. As a result of these researches,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ideas about the landscape-oriented campus planning, which include three: a) The ideastic landscape which concerns on human thinki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which bases on ecology; b) The introduction of landscape-oriented campus planning theory and compares it with traditional planning methods. c) The introduce of Hefei College Town’ campus planning.
  • Key words: college town;campus;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   现代中国的大学面临着来自城市扩张和校园扩容两种压力:其结果之一是“大学城”这种尺度超大、内容综合的校园规划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仅在建的就有松江(上海)大学城、华北东方(廊坊)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各大学城的建设目的、规模、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现代大学校园的特点及问题 1.1 现代大学校园的主要特点   (1) 现代大学的办学规模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或学院,典型的例子如“大学城”,它汇聚了多所不同学科和不同形式的大学于一体,形成知识资源上的高度聚集。   (2) 现代大学运用了现代的管理运行机制,将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予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同时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   (3) 基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大学已经实现资源共享,有着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具备多种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 与传统高校自闭式的校园布局不同,现代大学的校间界线日趋模糊、生活与教学空间也因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变得模糊起来。   (5)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空间是现代大学园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6) 现代大学校园具备完善的生活辅助设施,其后勤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与高校自备的后勤管理系统相分离。同时,必须承认现代大学是一个市场经济概念,它的建设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7) 现代大学与那些能够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构密切联系,或者校园的某一部分自身就是这样一种机构。 1.2 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 校园凝聚力的下降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高校整合产生了一批超级大学。超级大学建成后,原有的教学资源无法实现重新优化组合,各主要大学所在城市都开始了一轮大学新区的建设热潮。在这一过程中,校园凝聚力却日见下降,集中体现在大规模、超尺度的校园建设弱化了对校园环境的人性感知,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景观形象,却因此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特征;大学城内开放性的校园格局,在模糊各高校间界线的同时,也弱化了校园特色个性;校园规划设计方法存在局限,对现代大学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和预见,诸如网络建设对于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校规划设计沿用旧标准模式。 1.2.2 校园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大量新校区的建设对城市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大学校区一般都选在城市边缘地带,在那里地价便宜,同时新的城市工程设施可以方便地延伸过来。但是,新校区的建设往往造成了环境的损害。具体表现在:环境容量的超限,大量的校园移民远远突破了原有地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即便具有完善的工程设施,原有环境仍然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忽视生态原则的大规模建设割断了生态网络,违背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性。尤其是那种为了树立校园形象,人为的美化和亮化的做法更是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法的理论探讨 2.1 方法的提出及缘由   针对上述大学校园建设中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作者提出了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校园规划设计方法:即通过对景观主、客观设计因素的重新整合,突出“景观”及“景观环境”在大学规划、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先导统领作用,以创造“景观化”的城市环境为引导途径来达成预期的规划设计目标。 2.1.1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缘由   (1)景观环境作为人聚背景,景观建设是时间跨度最大最长的建设,起步要早、且无终结。 景观环境究其本源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因此,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就是对人聚活动可持续的最佳关注,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生硬的、割裂式的规划设计对城市以及城市之外的环境结构的损害。   (2)景观环境作为聚集信息的载体,容量最大,弹性最大,文化跨度最大。   景观环境对于人类聚居不仅具有物质环境功能。通过人聚活动,人们对其生存环境不断做出补充和改变,这就使得景观环境中蕴含了大量的主观人文信息,进而引发了景观环境的审美。因此,景观环境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信息载体,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组成、人类社会的延伸,其信息量之大、内容之广远远超过以实体为表现形式的人类建筑与城市建成环境。而在对文化信息的反映上,景观环境往往表现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成果,   (3)在招商引资、各局部地块不定的情况下,景观环境相对确定而不会因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当前大学的建设方式不再是由国家统一拨款、统一建设,而通常表现为一种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和方式进行融资的开发活动;另外,各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目标长远的发展框架,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种可以兼具短期与长期、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建设方式。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恰好具有这样的优点,因为在诸多周边因素如招商引资、规模控制、学科建设等都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景观环境几乎是唯一能够自始至终得以确定的因子,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可以有效地保证项目建设的长期稳定性。 2.1.2 对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理论探讨   对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理解可分三个层次:   (1)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建立在对景观重新理解的基础之上。如前所述,景观在对主观精神世界的反映中,除了美学需要之外,景观所承担的更多的是生存需要,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中,景观不仅仅出自于人类需要存在的生存环境,它还应该是整个生态系统构成的一种基本必需,对此,规划设计师重新认识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如Jones & Jones 所提出的“风景沉浸”(Landscape Immersion) 的设计方法就是尝试将游览者置入动物的栖息环境中,这种设计的栖息地尽量与动物的自然栖息地相似。即风景沉浸的方法……反映了一次显著的哲学观的转变,从同心的观点发展到生物中心的观点[19]。在我们所提倡的景观导向之于客观世界时,更多的出发点应当基于类似“风景沉浸”的这种角度。尽管设计的主体仍然是人,但在对客观物质环境的理解和改造上还应更多地依据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盲目地强调“以人为本”。   (2)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景观化”的城市环境。“景观化”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场所化”,即是指对物质性场址(Site)加以丰富,引入人的活动,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使其能够表达特定的文化或历史内容,并于人们的活动产生相互对应的关系,最终使人们在这种物化的场址中得到某种意义上的存在的过程。对城镇居民来说,城市景观也是他们所拥有的一个完整的生存经验,同时他们的生存经验也应当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场所化”就是对这种生存经验的肯定和补充。需要指出的是,“景观化”的另一个部分是“生态化”,它通过生态系统整合和生态工程手段进行生态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代谢链网,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率,使整体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其生态位势[20]。   (3)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其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是强调生态和谐,除此以外,可持续发展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人类文化的可持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规划设计的地方性、地域性,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27]。上述的两个部分组成了以景观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目标式规划”中的“目标”,它应当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动态变化着的目标,该目标的实现过程伴随着景观内容的不断深化。这也就意味着,以景观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设计。 2.2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理论框架 2.2.1 LOPD框架   LOPD(Landscape Oriented Planning and Design)即以景观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并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对规划设计的内容、范围及关联加以限定;详细地表述规划设计的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地利用框架推演结论。   基于上述原则,作者提出LOPD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2.2 对LOPD框架的分析   框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取向向量和三个工作阶段。   一个中心即将人和环境视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这也正是将主观系统理论和客观系统理论相结合的关键。紧紧把握住“环境生存”这个中心,就能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至迷失方向。   两个取向向量 分别指主观取向向量和客观取向向量。在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中,需要确定一个在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之间的平衡点。不同的取向向量代表了环境的不同特征和规划设计中的重心所在。   在具体的设计工作过程上,LOPD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环境信息调查与分析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和评价与管理阶段。   环境信息调查与分析阶段 在信息处理方面,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反映为:信息的不完整;信息的不及时和目标信息的缺乏。框架内该阶段的工作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   规划设计阶段 策略研究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是具体地段设计工作深入进行的基本依据;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对规划工作的理解和顺利进行;而公众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设计的深化过程。考虑到设计内容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还需要在设计阶段引入专家系统评定,对涉及内容进一步反馈;该阶段最后一点是文件及法规的研究与制定,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结合相关部门和人员,就具体操作中的法律法规问题作深入研究,或建立起部分法规草案供上级部门作参考。   评价与管理阶段 城市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静止的问题,城市自身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为此也就要求规划设计工作有着动态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首先基于一个可靠的评价系统的建立。评价系统所得的信息或结果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系统对规划设计文件做进一步的、持续性的调整与补充。最后,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管理工作向规划设计工作的延伸。 2.3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实施要点   针对具体的设计问题,如何才能实现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怎样避免简单化或是激进化的倾向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作者提出下述几个设计要点作为对设计框架的补充: 2.3.1 自然景观格局先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每一个规划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对自然景观格局予以关注。通过对原生自然景观格局的细致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其向有利于人聚活动的方向加以引导和改造,从而重新建构起比较完善的自然景观格局。在这个流程中,着重表现为对受损景观的修复,对因人聚活动而将要改变的自然景观格局的权衡和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完全生态化的自然景观构成并不有利于人聚活动的进行,在对于将要产生大量人聚活动的场所的景观环境建设中,适度性和有效性应当是自然景观格局建设的基本原则。 2.3.2 公共场所空间先定   公共场所空间是形成场地乃至区域范围场所性的最主要内容,针对规划框架中场所精神的目标实现,将公共场所空间早于具体的功能单元而实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整体的场所构成是体现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公共场所空间的形成应当以未来的人聚活动内容为主要依据。例如,在校园中可以将原有的教学、生活、服务和行政办公等主要功能分区的方式改变为对相应不同的功能所需要的场所意向的追求。而由于大学校园特殊的目的性,校园设计的倾向也会因此有所改变,塑造校园特殊的场所意境将成为规划的主要目标。 2.3.3 公共交通及道路跟进   在这里,之所以重点强调公共交通和道路的跟进是因为景观环境的最终形成需要具体的人聚活动的深入。依托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设,可以便捷的发挥每一处景观环境的作用,将景观环境的利益最大化。同时,道路系统也是影响景观环境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充分考虑到道路系统建设的影响(如道路对生态连续性的阻断等)才能够确实有效地建构其完整的景观环境。另外,在对场所景观的形成中,道路的引导、指向以及道路本身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与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比较   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相比,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规划层次上的限制,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结构、生态系统构成和延续等宏观问题直至具体景观设施构造细节、植物种类配置等微观问题的统筹兼顾。这样就保证了规划设计的完整性,也使规划设计更具可持续性。   (2) 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条块分割的限制,无论是景观环境中的场所体验还是生态网络的构成都具有延续性和不可间断性,而这种特性往往因为传统规划方法中硬性的功能分区分割开来。而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则避免了这一缺陷。   (3) 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带来的是动态的、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规划。无论是在对文化还是景观生态的延续性关注上都具有传统规划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3 应用举例——合肥大学城景观规划 3.1 规划理念   在规划理念上,首先强调的是对上述设计方法框架中的一个中心,即以“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为中心和“场所精神”、“生态和谐”等两个主要线索的把握。其次,集中对下列原则予以关注: 3.1.1 建立完善的生态网络构成   大学城的总体景观围绕着翡翠湖及其周边为主体而展开,形成“生态为底,两心合一,绿气贯通,一斜两纵三中心”的景观格局。最终营造出融生态自然景观、教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优良的现代综合型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在这个景观格局中,前三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网络构成,其中:   · 生态为底—即以大片的生态背景林带和保护再更新的湿地生态区域为基底,创造以生态景观为主导的现代校园景观形象;   · 两心合一—两心一为绿心、一为蓝心,分别指景观绿地和景观水体的核心,将这两者聚焦于翡翠湖景区,强调该区在大学城全区中的核心作用,这也是本规划的特色之一。   · 绿气贯通—引入城市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强调了生态延续的必要性和景观廊道的连续作用(图2)。 3.1.2 强调以活动为主的场所景观构成   在对校园未来的使用加以分析后,我们将大学城内的主要活动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学习和工作,其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二是管理,主要是学校的行政人员;三是生活,这一部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三种不同活动构成了校园内“一斜两纵三中心”的景观格局:整个校区以一条西南-东北斜向,两条南北纵向景观廊道为主要线索,将翡翠湖两侧校区和翡翠湖东侧多种不同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着重强调了三个景观中心:即以共享设施和行政设施为主要构成的校园入口区景观中心,以合肥工业大学校区和安徽大学校区中教学、行政、景观绿化部分为主要构成的校园教育环境景观中心,以翡翠湖景观标志塔及周边地带为主要构成的校园景观绿地中心。 3.1.3 强调对校园特征的反映   在对大学城具体情况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大学城内的校园特征应当以两所主要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的校园特征为主。而这两所学校因其学科构成和校园传统的不同分别具有典型的理工科大学和文科大学的特征,为此,我们将整个校区的校园环境特征大体分为文、理两个区域,其间通过通畅的景观视廊和虚位对应的中心格局加以联系,组成完整的大学城区域特征体系。 3.1.4 重新理解校园   基于对现代大学新的特点的分析和对校园环境行为的分析,我们认为,对校园及校园内的行为应有新的认识:   · 校园内学习的场所体现出分散的趋势;基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场所正从传统的教室分散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图书馆、宿舍、室外的公共空间甚至是网吧、餐馆或咖啡厅。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 校园日益成为一个生活的场所;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学生的物质需求日益提高,校园的内容空前丰富。作为校园内的主体,学生对其4-5年的学习生活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校园内生活特性的增强。   · 校园有成为区域中心的趋势;现代大学校园在教育设施、文体设施、环境设施、科研设施等诸多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校园对周边区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不少校园业已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就证明了这一点。未来,校园有成为区域教育中心、文体中心、休闲旅游中心或科研中心等。   对翡翠湖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是对上述理解的突出反映,翡翠湖风景旅游区以生态为导向,休闲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同时兼具部分校园景观环境功能的生态型风景旅游区。其中主要包括:生态景观区、文化休闲区、科技研发区、运动休闲区、核心景观区等主要景区。集中体现了生态旅游、文化消费的旅游新概念。   其中,生态景观区中包括:生态湿地、草滩栈道、水生植物园、密林野趣、生态岛等各项目;文化休闲区包括:全球村、滨水吧区(由酒吧、茶吧、咖啡吧等形式组合而成,以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场所为主要内容)、林间论坛、校园文化角(音乐角、美术角、外语角、文学角等)、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一条街、各类艺术馆、美术馆等项目;科技研发区主要由实验室和研发组团组成,附带有部分生活服务设施;运动休闲区包括:近岸泳浴、沙滩排球、疏林草地、慢跑长廊等;核心景观区则由核心生态景观塔及其附属设施所组成(见图)。       3.2 规划方法   在规划方法上,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3.2.1 重视景观基准的实现   所谓景观基准就是景观取向的向量指标,该指标的确定直接反映了环境的特征和环境建设工作的中心所在。但是,景观基准的实现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准向量值的确定,如何确定该向量值直接影响了今后的工作。这部分的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大量的基础信息分析和周密的统筹考虑。二是基准向量的具体实施,这一点需要相应的特征体系的保证,如建筑的外饰、立面风格、植物的配置选择等等。 3.2.2 强调符合生态规律的设计方法   参照Sim van der ryn & Cowan(1996) 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成为生态设计。在Sim van der ryn & Cowan的生态的设计(Ecological Design)一书中,对生态设计的过程提出了以下5个基本原理:地方性设计、生态成本核算、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者和让自然可见。 3.2.3 注重设计的控制作用,强调设计的可持续   需要指出的是,在规划中对过程的强调和控制性的体现往往优于一个直观结果的提出,基于这一认识,国外许多地区以区划法(Zoning)等法律文件的控制来代替一个具体的规划文件。另外,在景观设计方法上,历来有不设计的设计之说,即没有人做作和人为加工的痕迹,就好像很久以前就存在,并非常自然地保留了下来。虽然上述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控制的作用。 4 结语   通过建立起以景观环境规划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方法,使我们有能力更全面,更具体的面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在对具体地块的控制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方法和指标的参照,不得已借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图则加以表现,但控规中过于粗略的指标设置(如容积率、建筑高度、景观风貌等)并不能体现出景观环境多元化的特征,也难以对开发活动产生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指导。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以景观环境为主体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指标,以使得景观环境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目标所在。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