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旧城改造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6-0027-04
  • 中图分类号:C912.81;TU984.119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罗仁朝,注册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1级硕士研究生; 张帆,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1级硕士研究生。
  • 对普通旧城区在城市历史保护与发展中地位的若干思考
  • Reflections on the Status of Ordinary Old Districts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ies’ History
  • 浏览量:
  • 罗仁朝;张帆
  • LUO Ren-chao, ZHANG Fan
  • 摘要:
    在对城市历史保护的历程以及我国相关实践的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普通旧城区作为城市历史载体的再认知,指出普通旧城区在城市历史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从多学科的角度提出若干对策
  • 关键词:
    普通旧城区再认知对策
  • Abstract: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and areas in Chinese cities and recognizing the ordinary old districts to be the container of cities?hist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ordinary old district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抙istory, and raises some strategies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multi-subjects.
  • Key words: ordinary old districts; re-cognition; strategy
  • 1 引言   在我国,对城市历史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本体保护,历史风貌地区保护,历史性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保护三个层次为框架的城市历史保护体系。   保护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保护愿望的达成。 “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填浜筑路、围湖造地无时不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大量城市建设活动的结果是“千城一面”,城市的空间特色、文化底蕴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城市历史性街区的拆除,造成大量历史性城市失忆。   面对高速城市化的现实,在对城市历史的保护过程中,目前盆景式、围栏式保护仍大行其道。城市规划师、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们对普通旧城区作为历史街区存在的背景这一现实的漠视,导致了在具体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普通旧城区空间尺度与环境底蕴保护价值的忽视。城市规划应如何发挥对社会文明发展轨迹的保护、如何发挥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城市历史的内涵与外延如何才能得到真实的表达等诸多问题正得到城市规划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对城市历史载体的再认知   一般而言,城市历史的载体集中于城市的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点,普通的老城区则是这些精粹存在的土壤与环境,割裂两者的关系无异于对文化形成背景的遗忘,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历史的割断。笔者始终认为普通的旧城区存在更多尚待发掘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我们不能一方面热衷于谈论文物古迹、历史典故、文化渊源等“高等文化”、“学院文化”,一方面对现存的“非主流”的活的大众文化、民风民俗给以“理性”的冷漠。笔者曾对苏南某中等城市典型的旧城区作过一次社会调查。由于该片区没有重要的文物古迹点和历史街区,且面临着建筑密度高、居住人口多、居民收入低等问题,导致该地区开发建设难度大、可发掘的“内涵”不够丰富,而被政府和开发商们所“遗忘”。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社区网络的丰富程度,还是居民生活的窘迫程度,均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2.1 社区网络情感丰富   老城区居民大多对于现在的居住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现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都很不理想,但邻里之间的和睦交往成为维系居民之间情感的重要纽带。对于新迁入居民,原居民大多持欢迎的态度,并以自己积极的行动来“同化”迁入者。尤其在老居民中,他们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邻居看成是一种应该的行为。这些看起来无意识的自发行动使得新居民在短期内便能形成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社区情感网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2 文化底蕴的丰厚   历史街区或文物古迹点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同时,大多年代久远。与之相比,普通旧城区则是城市近代历史、民间文化的载体。调查中笔者发现,旧城区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反映出城市的过去,而且与城市的现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物质形态方面,有街巷尺度、建筑风格、色彩、装饰等;在意识形态方面,有风水意识、民俗礼节、生活方式等;在城市历史方面,有老地名、老会所、老市场等;还有民间手工艺、民间娱乐活动、民间曲艺文化等等。尤其在城市历史的人文方面,旧城区的老艺人、老居民、老作坊有着丰厚的等待挖掘的内容。   纯粹的历史街区或文物古迹保护,无法涵盖城市历史保护的所有内容。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普通旧城区同样需要更多关注的目光。 2.3 居民经济支付能力差,生活困窘,社会需求层次较低,心理上无助   居民经济负担能力弱是该类地区又一明显特征。由于水、电、文化娱乐等设施的缺乏,有较高支付能力的阶层纷纷迁离老城区。笔者在调查中曾设问:如果政府有意向改造本片区的上下水、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你们能负担多少费用?多数家庭表示无法负担。理由是下岗没收入、退休金过低等。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尽管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都敷设到住户门前,大多数居民仍然使用井水、烧蜂窝煤。过去的生活习惯可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但减轻经济负担应是更为直接的动机。   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从自身的经济能力考虑,希望改造时中、小户型住宅多一些。对于建筑质量、住区环境、基础设施等则显得茫然或漠不关心。   老城区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密集区。老年人口比例高、居民群体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就业能力差、经济支付能力弱是该类社会人群的主要特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快速的知识更新,他们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前途渺茫。而生活压力又无时不在地迫使他们接受现实的残酷。他们中大多数人希望由政府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改善居所等困难。政府是他们希望的全部。      3 对策思考   由于我国处于体制转型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突破传统成为时代的主流。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城市更新使得城市中的传统稍不经意便被推到了发展的对立面。城市历史的保护与发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规划设计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这项工程必须引入多行业、多学科的参与。城市历史的保护与发展不应只是摆房子的游戏,而是需要对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把握。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对这项工作应从多个层面进行更深层的认知与把握。 3.1 旧城区社区的“多样性”策略   城市旧城区大多有着良好、稳定的社会网络。但同时也是相对封闭的结构体系。这种社会网络在外界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时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困境。一个系统要持续保持其机体的活力,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使整个机体始终处于利于发展的“非平衡状态”。提倡社区的“多样性”正是保持旧城区社区生命力的对策之一。社区的“多样性”有居住人口年龄、收入层次、文化知识层次以及土地使用、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等非常丰富的内涵。   总之,社区“多样性”策略对旧城区文化积淀的延续、社会网络的重构、发展动力的输入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2 旧城区记忆的恢复与文化的重塑   不知是发展的需要,还是对于传统的漠视,城市的高速发展造成城市记忆的高速丧失几乎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争的事实。由于旧城更新面临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城市景观与弱势群体等等诸多复杂的矛盾,不同的侧重都会影响不同的决策。仅就旧城区记忆的恢复与文化的重塑层面来看,笔者认为插建、拼贴、标识特征等设计理念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3.2.1 插建(re-filled)与拼贴(collage)   对于大多旧城区而言,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时必须仔细分析其潜在的空间资源,尤其应注意观察旧城区场所、肌理、以及空间关系。由于这些要素是经历多年“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是构成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心理外化的结果。其影响因子有待于进一步的认知,贸然进行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往往会造成对这些因子的破坏。对这些要素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插建或拼贴的方法进行有机更新,往往更容易做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场所精神维系以及空间肌理的保持(图4、5、6)。      3.2.2 街区特征的标识   一般旧城区均有着构成自身风貌的特定元素,如建筑的色彩、符号装饰体系等。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针对该街区的传统用色与建筑立面装饰构件的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制作成建筑更新改造设计指导图则。在允许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多样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色彩、符号等建筑语汇,使街区达到景观特征的内在统一,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 3.3 在空间上明确界定公共场所,为居民提供一个自由、人性的生活舞台   尽管旧城区面临设施缺乏、环境较差、居室简陋等不利因素,但一处街角的小商店、一个修鞋摊、一个早点车往往便成为居民们交流的载体,这种载体的量越多,居民的交流便越频繁,也更深,进而居民之间产生较强的认同。旧城区的更新应致力于公共空间及其周围的不同活动和功能的整合,促使人群彼此影响、相互激励以及鼓励参与,将现状的“接触点”扩大为多样化的“接触面”。步行、交流以及户外运动不仅是人的生理需求,更是人的心理需要。 “走出家门、社区互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总之,普通旧城区更新改造应对延续社区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空间上给予明确界定,为居民提供一个自由、人性的生活舞台。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