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10-0037-08
-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王鲁民,深圳大学建工学院教授;
方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 郑州市二七路景观演变初探
-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of Erqi Road in Zhengzhou
- 浏览量:
- 王鲁民 方程
- WANG Lu-min FANG Cheng
- 摘要:
通过对各时期二七路上景观构成影响的郑州市的主要建设内容的描述及其特征分析来研究二七路景观变迁的轨迹,剖析街道景观背后所折射出的种种问题,为我们今天的城市中心景观塑造提供有益的启示。 - 关键词:
二七路景观;演变;郑州市;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yies the changing trends of landscape of Erqi road through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main building incidents which have influenced it,and finds out the matters it reflects.By doing these,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s to landscape design.
- Key words: Erqi road; evolution; Zhengzhou city
-
1 郑州市二七路城市中心景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河南省省会郑州原名郑县,因1906年、1909年相继通车的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而成为重要的商埠。交通条件的变迁使郑州在火车站与老城区之间的德化街、大同路地区逐渐形成了商贾聚集的新的城市中心,拥有经营日用杂货的百货公司,行销收购土特产品的行栈,以及饭店、旅馆、浴池、理发店等。在解放路以北,太康路以南的老坟岗地区还聚集了表演各种曲艺杂技的艺人以及各种小商小贩,它们共同形成了当时城市中心的基本格局。
1937年日军侵占郑州,该市受到严重摧残。至1948年10月郑州解放时,曾经繁华的德化街、大同路段已是满目疮痍。
二七路是解放后新形成的城市中心的核心部分,它分为两段,由二七纪念塔至太康路交叉口为二七南路,由太康路至新通桥为二七北路(见图1)。
2 郑州市二七路城市中心景观演变轨迹
二七路原名长春路,于1946年由郑州绥靖公署负责整修, 1949年该路两侧安装了煤油路灯,1950年10月完成了由长春桥至太康路段混凝土路面的铺设,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至郑州,把原来的商业中心德化街、老坟岗和省政府行政中心连在一起,完成了二七路全长1188.2m的修建,形成了较为整洁、开敞的新型城市街道景观。
1951年,为纪念1927年在郑州爆发的“二七”大罢工与在长春桥殉难的二七烈士,在长春桥旧址上修建了二七广场,并将二七路改名为长春路。同年,为配合秋季举行的物资交流大会又在广场上建了一座木结构的“二七纪念塔”(见下页图2)。
1953年郑州市政府在位于德化街南口的原二七大罢工会场普乐园旧址上修建了二七纪念堂。它与二七广场、二七纪念塔一起共同形成了二七路南端具有强烈历史纪念意义与政治意义的景观节点(图3)。
解放初期郑州市在二七路周边还相继建设了东方红影剧院以及太康影院,它们与1951年兴建的位于二七路以西的人民公园和之后兴建的位于二七广场东北角的郑州影院一起形成了容纳新型城市生活的公共场所,也成为对二七路功能与景观的有力支持(图3)。
1953年郑州市还确立了苏联专家穆钦执笔的城市规划蓝图,在该规划中,整个城市的道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面八方延伸。这种带有明显苏联印迹的城市中心道路格局的规划进一步强调了二七塔和二七路在城市景观系统中的特殊地位。
二七路景观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1954~1971年)
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后,郑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1956年2月位于二七路与太康路交叉口东北角的郑州市百货大楼落成(图4)。同年建设的还有位于二七路与太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河南省人民剧院和与之斜对面的郑州市电信局。这三栋首批建设的公共建筑在绝大多数建筑还是破旧的席棚与砖木结构平房的老城区中显得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是新景观的代表,为二七路引入了新的尺度。它们体量相近,立面划分较为相似,在形态上也有所呼应,使得它们所围合的空间得到了良好的限定并具有很强的整体感。
这些建筑由国家出资兴建,由国家组织经营,显示了城市的规格,代表了国家安排下的人民的重要生活内容,并且分别与经济、文化和现代科技概念相关。
郑州市百货大楼、郑州市电信局、河南省人民剧院等省会级公共建筑的兴建作为具有典型的新型城市中心景观意向的景观节点形成了与二七纪念塔呼应的另一街道重心。
二七路作为城市中心的主要干道就成为各种国家机构和国营商业设施的聚集地。这些国营单位主要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各类物资批零供应的专营店和其他服务行业。这些单位的建筑体量或多或少的都受到已经存在的街道重心的建筑体量的影响。郑州市百货大楼在为二七路引入新的尺度的同时也使商业重心由德化街逐步向北延伸,这种功能上的变迁也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建筑在尺度及体量上有所增加。这些建筑大都为一至三层的砖木结构,都呈现出相似的、简洁实用的立面形象。形态上的相似构成了二七路连续感极强的景观界面,并且与百货大楼、二七纪念塔一道构成了相对平稳的街道天际线(图5)。
2.2 第二阶段(1971~1989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木塔朽坏,在原址上修建新的二七纪念塔,该塔高55m,共14层,为两栋五角形并联式双塔,是当时二七路上也是郑州市最高的建筑物(图6)。
新的二七纪念塔在建成之初就因其独特的造型与无人可比的高度成为了二七路景观的绝对重心,也成为郑州市独一无二的形象代言者。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脱离原环境脉络的全新的存在,打破了原有景观的均衡,也造成了街道上其他建筑完全的从属特征。另外,二七纪念塔与周边建筑的强烈的对比在一定意义上使它成为促进街道景观演变的动力,带动了新的尺度的形成,其后的一系列建筑都不得不认真地考虑其形态和体量与二七纪念塔的配称。
“文化大革命”期间,位于铁路交通枢纽的郑州市的客流量空前增大,处于城市中心的二七路地段也随之建设了一系列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宾馆及饭店友谊宾馆、二七宾馆。1978年郑州市开始对二七路危房区进行改造,将二七路与西太康路沿街的破旧房屋拆除建造了6栋五至六层的商住楼,它们也成为二七路两侧唯一的多层住宅楼。1980年,郑州市又将原友谊商店拆除,在其旧址上重建了高5层的新营业大楼。这些建筑一起改变了二七路维系多年的以二至三层建筑为主的空间格局,也改变了原来二七路平缓的天际轮廓线(图7)。
行走在二七路上的人们开始以仰视的目光与街道两边的建筑对话。同时,这些建筑的立面风格也与以往的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也暗示着二七路景观新一时期的到来。
1980年代初期郑州市又相继在二七路上建设了一系列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商业服务设施(图8),它们大多为5层以下的多层建筑,在继续完善二七路功能的同时还丰富了景观层次。
沿街建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关注也使街道景观更具吸引力与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重要景观节点大多围绕道路交叉口布置的街道结构,使整条路的线性空间感得到了强化。
1975年,二马路立交桥建成通车。该桥位于中原路与二马路的交汇处,全长35.4m,宽24m。该桥的建成缓解了因铁路阻断而导致的郑州市东西交通的压力,却使二七路不可避免的成为东西穿行的要道,车流量迅速增大,人们不再有穿梭于街道两边的自由,街道也被横穿于中间的车流划分为明确的东、西两面。原本相对稳定的二七广场空间也变得人流错综,街道上步行与骑自行车的人的行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与干扰。
1986年,依照1984年确定的郑州市总体规划人民路南段(东太康路至二七广场)打通,使二七路城市中心地段与紫金山地段有了直接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市中心放射状的路网格局,改变了二七广场相对围合的空间感,进而也改变了二七路原来尽端感较强的道路景观。
2.3 第三阶段(1989~1997年)
1989年体量巨大的亚细亚商场建成开业。该建筑位于二七广场西南角,为五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23175m2,外立面采用当时流行的大玻璃幕墙及饰面砖(图9)。自亚细亚商场建成开业后,二七塔周边又相继建成了与其体量相当的华联商厦、商城商厦、天然商厦等大型商业设施,它们以巨大的体量将二七纪念塔团团包围(图10)。
二七纪念塔周边四大商场的兴建打破了原来由二七纪念塔限定的二七广场视觉景观的纯净性,也使这个场所本来具有的作为城市必需的崇高感受到削弱。同时,二七广场被拆解为4大商场及其门前广场,原来由二七纪念塔统帅的该地段景观的完整性也不复存在,呈现分裂割据的状态。亚细亚及其他商厦在二七广场上的异军突起使原来引导整个二七路景观秩序的核心内容遭到了置换,由二七纪念塔变为亚细亚。二七商圈的形成也促使各类商业设施以此为依托逐渐向北延伸,导致整个二七路景观性质的改变。
随着二七纪念塔周围四大商场的兴起,老的百货大楼在街道景观上的地位受到极大的贬抑,由百货大楼等建筑围合成的城市公共景观意向随着三栋建筑在市民生活中功能地位的下降而减弱,二七路的景观重心已经完全倾斜至二七商圈。
2.4 第四期(1997至今)
1997年9月位于原老坟岗地区的金博大商城正式开业,这是当时河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商场总建筑面积30000m2,包括地下一层与地上四层,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其上部32层的住宅更与其庞大的实体性很强的商业部分结合形成了极强的视觉控制力(图11)。
金博大商城以巨大的体量造成了二七路景观重心向此路口的转移。另外,特大型商业建筑所特有的极具吞噬性的营销定位又使原本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小型的景观单元消失或地位下降,街头生活大大减少,使本来综合了人们多样行为,拥有丰富表情与层次的街道开始退隐。
与二七路平行的太康路市场改造中也出现了在规模上可与金博大争雄的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现为北京华联)。这些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在二七路及纵深地区形成的大体量建筑加大型广场的新的空间模式使街道原有的线性空间格局彻底瓦解,逐步变为块与块的拼贴(图12)。但是,缺乏合理控制的建筑体形又使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硬,建筑的外部空间基本由一系列无计划的剩余空间构成。
空间模式的转变与沿街建筑吸引力的下降都使人们在二七路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2002年改造原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重新开业的北京华联的存在使得人们不再沿二七路行走,更乐于从出发点直接进入金博大,再避开繁忙的街道由金博大的南门跨进北京华联的东门,形成了新的人流线路(图13)。
这种选择性极强的在点与点之间跨进的行为模式更加加剧了二七路景观结构与空间模式的转变,缺乏必要的休闲设施,陈旧的街道已经不再是城市中承载人们行为的主体空间,人们纷纷涌向由大型商场刻意营造的消费场所中。在我们进行的“有关二七路的社会问卷调查”中,大型商场在“最喜欢停留的地方”一题中位居第一,占所有选项的49%,而街道仅占5%。这些数据表明了街道景观地位的下降。此外这种行为路线也改变了二七纪念塔作为持续的景观极点的状况,很多人是迂回地接近它,这种接近方式进一步弱化了它对街道的控制。
3 对二七路景观演变的初步讨论
3.1 景观属性演变呈现出商业性增强,商业形象越来越和人的欲求有关
1980年代之前的二七路拥有二七纪念塔、省人民剧院、人民公园以及郑州影院、新华书店等带有很明确政治和文化意味的场所,因此从总体上看,二七路的景观呈现出典型的综合性。同时,沿街的行政设施也具有明确的景观地位。
亚细亚、华联、天然和商城商厦等商业设施的强势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二七纪念塔在街道景观上的控制地位,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商店设施逐渐在整个街道蔓延,文化、行政设施或者被置换,或者被挤压,或者在新的商业设施前相形见绌,金博大商城的建成,百货大楼的改造,更进一步强化了商业设施在这条路上的统治地位(图14)。
此外,1980年代以前二七路的商业设施除了综合性商店和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小型商店以外,还有诸如体育用品商店、五金化商店、缝纫机商店等专业商店,这些单独的店面在当时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单元。1990年代以后,这些商店逐渐消失,其功能被涵括在新的综合性商店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服饰品牌店和餐厅。
3.2 现在的功能与具有标识性的设施对于景观建设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在对二七路整体景观演变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注意到道路的交叉口及其周围地段是景观变化的主导性场所。这当然与这些地段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景观界面,这里的设施更容易被人看到,同时交通也更为通达、更容易吸纳人流有关,因此这些空间也就成为了希望吸纳更多人流和视线的场所。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把二七广场、太康路交叉口和金水路交叉口相互比较,则可以发现二七南路在景观上的变迁较之二七北路更为剧烈的局面。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二七纪念塔、老百货大楼、金博大等设施的体量对于二七路上其他建筑体量的引导与约束作用。特别是二七纪念塔作为在意义建构上占有主导地位的设施,在其形态不同的两个时期都成为了二七路、特别是其周边地段建筑设计的重要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其他建筑的建设,因为不管最终结果是否令人满意,这些建筑设计都要对如何与二七纪念塔协调作出自己的应答。
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建设的结果总是让人争论不休,反而造成了此后实践中对于此地建设的艺术品质评价和意义建构价值的回避或删除,这种状况值得在实际操作中给予足够的关注。
3.3 二七路空间格局的转变与街道的隐退
从总体上看,二七路的建筑体量和街道断面格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是市百货大楼、省人民剧院、市电信局等建筑的建立,引入了新的体量和尺度;第二次是新的二七纪念塔的建立,带动了体量和尺度的变化;第三次是亚细亚、华联、天然、商城等建筑的出现;第四次是金博大商城、正弘商厦的建设和市百货大楼的改造,在二七南路形成了巨大体量并置的局面,形成了与二七北路十分不同的空间格局。
在二七南路出现的大体量建筑和大型广场不仅使得这一路段的空间尺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造成了原本以二七路为轴向的线性为主的空间格局向建筑实体、广场以及与二七路垂直的通道交互穿插的斑块状空间转变。因为建筑规模的扩大使得对应的广场规模增加,加上停车数量的激增使得广场不再是衔接建筑、有仪式性质的空间,而在实际上成了地段被建筑占据后的剩余物,因而人流的运动方向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交错局面。
道路两侧的建筑内部空间的增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这个地区的人越来越少的回到街道上,这种情况也进一步促成了人和街道的疏离。大规模的建筑极大的减少了街道两侧景观单元的个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街道的连续感,加上街道本身也越来越为机动车所占据,这些情况都或多或少的弱化着街道在景观构成中的地位。或者说,1990年代以后的二七南路街道处在一个逐步隐退的过程中。
4 结语
通过对于二七路景观演变的描述与讨论,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二七路景观现在的特征和可能的演化趋势。这些特征和趋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全然熟悉的,因此对它们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在今后的建设中更加主动和细微的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城市景观应该是特别需要的。
在某种意义上,二七路的景观演变趋势是具有必然性的过程,因而它也就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这就使得对于二七路景观演变的研究有可能启发人们对于当下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的城市建设的思考。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