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10-0017-05
  •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张经武(1974—),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2003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技术美学。
  • 城市异化与城市美的思索
  • Thinking about City-alienation and City-beauty
  • 浏览量:
  • 张经武
  • ZHANG Jing-wu
  • 摘要:
    推究城市异化的根由,源于物的目的遮蔽了人的目的,人性屈从于物欲。人的目的应是城市建设第一重要的目的,最符合于城市的本质。城市景观美、人居生态美、民俗风情美、人文人情美等城市美的构成要素都应体现“人”这一核心。
  • 关键词:
    城市异化物的目的人的目的城市美
  • Abstract: The reason of city-alienation is that the matter-purpose has covered the human-purpose and the human nature has yielded to substance-desi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human-purpo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urpose for city-construction and mostly accord with the essence of city. The author carries out the discussion from various respects of city-beauty such as city scene, ecological dwelling, folk custom, humanity and wisdom etc, and analyzes how to show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purpose in city-beauty.
  • Key words: city-alienation; matter-purpose; human-purpose; city-beauty
  •  城市愈大,人就愈感到孤独。  ——拉丁谚语  高山峻岭能激起人的情感,然而城市的熙熙攘攘却是一种折磨。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城市是人类的垃圾堆。  ——卢梭《爱弥尔》  ……  关于城市的否定性描述实在是不胜枚举,这些描述所反映的同一个问题也就是“城市异化”。这是每一个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上感受得到但又被许多人所忽视的问题,这又是亟待学界深入研究与城市决策、管理者需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城市异化的根由   人类建造城市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生活更方便更自由、更安全更美丽,为了让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张扬、满足与实现。但事与愿违,城市越繁荣越华丽,人的精神家园却似乎越贫瘠越世俗;城市堆积的商品与财富越多,犯罪、吸毒、卖淫、环境污染、疾病等现象似乎也水涨船高。人建设城市的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美化的初衷换来丑化的结局,本来要建造属于人自己的美的城市,但建造的结果是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的异己力量,这便是所谓的“城市异化”。   物的目的与人的目的构成了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形式通常是:少数人的物的目的战胜了多数人的人的目的,人性屈从于物欲。我们看到,在强大的物欲目的的动力支配下,城市的体积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楼宇越建越高,商铺越来越密,财富越积越厚,但人的精神家园却在种种城市问题的污染下,日益荒芜与贫瘠。   人性屈从于物欲,少数人的物欲目的战胜了多数人的人性化目的。笔者以为,这正是“城市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建造城市,除了要满足自己作为生物人的物欲需要,更要满足人作为社会人的精神需要。“城市不能仅限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具备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种种条件和环境。人们之所以渴望居住在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可以更多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更确切地说,人类找到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精神)需要的聚居形式——这就是城市。”[1]这是知名城市学学者纪晓岚博士关于城市本质的生动论述,她论述的基本结论是:“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1]笔者以为,正如纪晓岚博士所论述的,人性的需要与目的才最符合城市的本质。   然而,在今天城市建设与美化的实践活动中,把人的目的置于物的目的之下的现象却非常普遍。今天非常流行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现象便是绝佳例证。有的城市片面追求大广场,有的盲目建设景观大道,标志性建筑也一个比一个高,立交桥一座比一座复杂,新城市中心一个比一个气派;欧陆风刮遍大中小城市。   另一种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是,城市规划与建造的智力核心——城市规划师大多是理科出身,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匮乏使他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忽视甚至无视人文因素和人性目的。他们规划设计时注重的是面积、造价、结构、材料等冷冰冰的物的因素,暖融融的人性的因素往往无力顾及。   在政府官员把持的“形象工程”和冷冰冰的城市规划师的双重作用之下,“城市异化”日趋严重,在密如蛛网的城市交通和直耸云霄的摩天大楼背后,人的孤独疏离感愈深。因为在大地上行走而在车轮下失去生命的无辜者似乎越多,爬上摩天大楼的精神分裂患者,想跳楼自杀的人们不时地浮现于我们的眼际。 2 运用美的规律,荡涤城市异化   在“城市异化”问题凸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便会思索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马克思提到的“美的规律”指的便是运用“两种尺度”的规律,一个是“种的尺度”,这是物的尺度,一个是“内在的尺度”,这是人的尺度。笔者以为这两种尺度的和谐统一的运用便是“美的规律”的最高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与美化问题上,要摆正人的位置,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让“物的目的”服务于“人的目的”,塑造真正的城市美。这正是两种尺度的和谐运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也正是“城市异化”的治本之策。   那么应怎样贯彻“美的规律”? 2.1 城市景观美   城市景观是城市给予我们的第一张名片,它给人以直接感性的第一印象。当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美与不美时,通常容易根据城市景观给他的第一印象就作出直接的判断。所以城市景观美对于一座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它正如一个人,良好的外在形象与气质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接近、认同与肯定。   城市景观美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尤其要强调的是,割断了历史血脉与文化经络的城市景观是缺乏内涵的死寂的景观。“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是由世世代代的思想家,伟人的意志与居民的思考方式及生活形态积淀而成。‘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城市进展的‘软道理’凝固了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孕育出一条条古老的街巷,一个个深情的院落,一处处如数家珍的名胜。”[4]让一个不懂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人去规划设计城市的城市景观,其后果不言自喻。但遗憾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城市景观美的人文内涵还体现在其象征意义上。风行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入云的尖顶和尖塔,造成一种凌空升腾之势,象征着天国与上帝的神秘与辉煌、庄严与虚幻;中国古代的“明堂”则用上圆下方的造型来象征“天圆地方”;深圳街头的拓荒牛铜像象征着敢为人先、奋勇开拓的深圳精神;北京中华世纪坛象征着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世纪行程。每一幢建筑,每一处景观都不是孤立的风景,它们或华丽或古朴的形式之下或明或暗地反映出人的内容。   城市景观美的人性化内涵还包括其应该渗透的人性化设计、人文关怀上。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紧张、劳累日益困扰着今天的人们,因此,当今的环境与景观设计更加需要人文的关怀。   如果宽阔的街道上没有一条畅通的盲道,那么美的街道在盲人的心里只能是丑的事物;如果城市广场没有明显的方向指示标志,让人在其间晕头转向甚至迷路的话,那么这座广场的美也该打一些折扣;如果一幢高楼华丽的玻璃幕墙让行人、司机眼晕而发生交通事故,那么这幢高楼便称不上真正的美。   城市景观中包含人性内涵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城市景观的“真”表现在它不应割断历史文化的流脉;“善”表现在其人性化设计与人文关怀设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美”表现在城市景观符合形式美的法则。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城市景观美。 2.2 人居生态美   城市美在美的形态上属于现实美中社会美的范畴,它充分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等美的本质命题。城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实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城市建设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城市的人居生态美也就是要求城市美化与建设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一切有关  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城市建设中人的目的,要让城市成为市民舒适的生态家园,而不是成为自然向人类复仇的战场。   在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功利主义时期,人类以“万物之灵长”自居,以为自然万物皆为人类而存在,人类想怎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都可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这种人类中心的观念导致的是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任意残踏、蹂躏自然的事情时有发生。人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飓风、沙尘暴、洪水、疾病等一次又一次地袭击人类的居住中心——城市,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命被吞噬,不知有多少城市走不出毁坏——建设——毁坏的怪圈,甚至有一些城市被彻底埋入沙漠,或沉入海底,或干脆灰飞烟灭。   人类吃尽了“人类中心”带来的苦头,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共同体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大地的主宰者和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的主人,人类的建设必须遵循自然与大地的固有法则。在城市建设与美化的事业中,有识的管理者与规划者已经不得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 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具备人居生态美的城市,必须充分认识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土壤、水源、资源等自然条件,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在充分尊重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我们才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实现“人的目的”。 2.3 民俗风情美   1987年亚洲建协的马尼拉会议主题是“特色危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帕金森访华时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那就是许多城市趋于同一个模样。的确,城市个性与特色的缺失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它很可能冲击到旅游业、商业,甚至影响到人在城市间的流动。   然而,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包含哪些重要因素呢?笔者认为,民俗风情美应该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任何城市都建设在一定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形成的背景之下,因而该城市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果我们能在该城市的建筑民居设计上,广场文化里,人们的服饰、饮食、娱乐文化中看到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民俗风情特色,这座城市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特色。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城市,不仔细寻找,你真的找不到多少民俗风情,即便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民俗风情的影子也是难以寻觅的。几乎在所有的城市,“现代化”、“欧陆化”的城市风潮,正扫荡着民俗风情这些价值连城的“古董”。   “民俗风情”源于漫长的历史积淀,其挟裹的人类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值得每一个城市当作珠宝一样去珍藏,当作特色去宏扬。 2.4 人文人情美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实践主体。实践主体的人文人情美是城市美的真正内核。如果一座城市到处是冷漠的面孔,躺在车轮下呻吟的伤者无人救助,流氓调戏妇女时有人围观却无人见义勇为,公共汽车上无人为老人和孕妇让座,那么即使这座城市到处是摩天大楼,我们也很难对它作出美的评价。   人文人情美不仅体现在人们的道德水准上,还体现在其科学文化素质上。像深圳,这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汇集的地方,就自然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美感。如果一座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座城市的美誉程度就肯定较低。   人文人情美还体现在人们美好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上。美好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要求市民讲道德、讲文明、讲诚信、讲正气、讲纪律、讲法律。群众性街头舞会、双休日去爬山、卡拉OK比赛、扭秧歌、书法、绘画等,这些有益的活动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利于陶冶情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呈现出一种健康的生活美。 3 结语   城市美化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遵循方方面面的规律。规律就是客观真理,不容违反,一旦城市美化的客观规律被主观臆断的少数城市决策者所违反,城市异化病便会严重起来。所有规律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是指大多数人,不是少数人。只有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人性利益,在各个城市美的要素中,高扬人文、人情、人性,大力贯彻“人的目的”,才能避免城市异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美化。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