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化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2-0064-05
  •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杨海寰(1979-),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
  •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 Appraisal of the Level of Suburbanization of Nangjing
  • 浏览量:
  • 杨海寰
  • YANG Hai-huan
  • 摘要:
    在界定郊区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 关键词:
    郊区郊区化工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
  • Abstract: To get a clear knowledge of the level of suburbanization of Nanjing, and to keep a sober and rational head in China\\\\\\\'s vigorous movement of \\\\\\\'push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tivel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ppraise of the level of suburbanization of Nanjing from two respects of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burb and suburbanization. Using the newest data of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may be helpful to the urban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in Nanjing.
  • Key words: suburb; suburbanization; industrial suburbaniztion; population suburbanization;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Nanjing
  •   1 引言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指由于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郊区化表现为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向郊区迁移,各种城市功能向郊区流出,市中心的人口增长相对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以及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一时间,郊区化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目前,中国正处于集中城市化阶段,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论认识,即城市化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的话,可以预见中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将步入郊区化的发展阶段,关于郊区化的研究也将成为新热点。   实际上,伴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郊区化现象,南京就是其中之一,城市“退二进三”,中心区工业外迁,郊区大型平价商场、住宅区、别墅区、开发区、新校区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些都是凭经验观察能够清楚看到的。然而,南京的郊区化似乎又与国外“以居住为先导,人口大量外迁,市中心区衰败”的郊区化不同,它看上去更像是“以工业为先导,市中心区不仅没有发生空洞化,反而更加繁荣”。这是不是南京郊区化的特点呢?南京的郊区化水平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2 郊区的界定   在研究“郊区化”之前,首先得明确什么是“郊区”,“郊区”的范围包括哪些地区。   “郊区化”指的“郊区”是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石忆邵,1997)。即郊区是相对于中心城区而言的,所以在界定郊区之前,先得界定中心城区。但是界定中心城区范围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至今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中国城市中心区仅指中心商务区(CBD),认为是指旧城区,有的人认为城市的郊区指城市行政区内集中建成区以外的地域,有的人则认为郊区为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了围绕着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周一星,孟延春,2000)。   在以上概念的基础上,笔者主要结合南京行政区划的范围来对郊区进行界定,并将郊区进一步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南京市统计年鉴》里对行政区划进行统计时,把南京市划分为城区、郊区和郊县三个部分。其中,城区的行政辖区是由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六区组成,其范围远超出南京市解放初的城区,实际上这六区已包括尚未转化为城市的农耕地以及风景名胜地。但是为了数据分析比较的方便,我们认同这样的城区范围。而郊区的行政辖区2000年时由浦口区、大厂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四区组成,到2001年初江宁县改区,郊区范围扩大为五个区,2002年行政区划又做了大的调整,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为六合区,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为新的浦口区,郊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这里的郊区除了高等院校、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工业区、居住区外,相当一部分是乡村蔬菜地,我们将这部分区域定为南京城区的近郊区。目前,郊县的行政辖区只剩下高淳、溧水两县。从地域空间上看,它们远离主城,我们将它们定为远郊区(如表1所示)。   3 郊区化水平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城市的郊区化目前主要是大城市人口与工业、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办公业及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张文新,2003)。鉴于这样的普遍认识,笔者对南京郊区化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郊区化和人口郊区化两方面。   3.1 工业郊区化水平   南京的工业郊区化是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促动下发展起来的。   早在“八五”期间,南京市就认识到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按照“三、二、一”的顺序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针,并做出了一系列产业布局调整的措施:利用“级差地租”原理,对城区产业实施“退二进三”,将污染严重、就地治理困难的近百家企业列入搬迁计划并进行了部分搬迁。在此基础上,“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主城是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科教、文化、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管理等第三产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增强现代服务能力和市政公共管理能力,主城内第三产业逐步形成由三级公共活动中心和若干商业区(街)、大市场为主体构成的布局结构,形成中心商业区,培育中央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区品位。主城内第二产业继续实施“退二进三”,2005年前完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风景名胜区内的工业搬迁或用地性质的转换。发展到2001年,全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为:5.1:47.6:47.3。   城区工业企业的外迁在城市发展“南延东进”的战略下,主要沿两条轴线进行:沿机场高速、宁高高速、宁溧高速的向南轴线以及沿江的东西轴线,形成“T”字型的扩散格局。   工业郊区化在南向轴线上的表现,首先是江宁的迅速崛起与发展。2002年,江宁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增幅提高6.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增幅,占整个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84%,第二产业产值更是占整个南京市的12%,这表明江宁已经成为南京市重要的产业基地。另外,三产中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根据南京2003春季房展会调查,有16.5%的居民倾向选择在江宁购房,江宁已经成为南京市最重要的商品房基地之一。其次,随着区域交通的发展,主城工业逐步扩散到远郊的溧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比如,南京鼓楼区与溧水合作在溧水联合开发面积13平方公里的“科技开发区”,打造所谓“前街后区”的开发模式,研发、孵化、销售主要在“前街”——广州路和新模范马路科技街,而产业基地则放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后区”——“溧水科技开发区”;近日,南京苏源下关电力实业总公司与溧水签订协议,计划一期投资2.1亿元,在溧水县开发区合作兴建热电厂,占地13.3hm2,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这一方面表明,当地工业企业发展的电力需求在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电力工业的“南扩”。与溧水相比,高淳的发展势头就显得稍弱一些,但是也在积极地建设开发区,努力接受来自主城的产业转移。这从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变动情况(见表2、图2、3)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从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区、近郊和远郊三个区域工业企业数都有增加,但近郊增幅最大。城区内工业企业增加的地区主要位于外围:建邺区、秦淮区和下关区;而近郊内工业企业减少的两个地区:雨花台区和原江浦县;远郊的两县中溧水工业企业数明显增加,而高淳则有所减少,这也说明城区产业扩散对郊区的影响力随距主城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近郊大于远郊,而远郊内溧水要大于高淳。   工业郊区化在东西轴线上的表现,则是沿江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车辆制造、冶金、能源五大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区。目前,全省提出“沿江发展战略”,这将进一步促进地处中心城区的污染企业或占地面积过大的工业企业外迁到沿江产业区集中建设。   3.2 人口郊区化水平   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区总人口从516.81万人增加到了611.7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在这10年间共增加了974177人,而近郊和远郊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近郊平均每年减少603人,远郊平均每年减少1910人,负增长的程度大大高于近郊。在这一时段(1990~2000年)内,南京市区的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快速下降态势。2000年,城区的自然增长率只有1.89‰,这样的增长率不足以使城区人口每年增加97418人,说明城区存在大量的人口迁入。同时,近郊和远郊自然增长率在3‰~4‰,如果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变动,则不可能出现总人口减少,所以,说明郊区存在大量的人口迁出,并且远郊人口迁出的数量大于近郊(见表3)。 其实在前段的分析中,无形中作了这样的假设:在这10年间,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土地面积(即辖区面积)不变。但是实际上各区的土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许就是人口变动的原因,所以,为了证明城区人口在增加,郊区人口在减少的结论,需要把辖区范围的变动考虑进去,对结论进行修正(见表4)。   从表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1990~2000年,城区人口增加974177人的同时,土地面积增加了124.1平方公里;同期,近郊的土地面积减少了113.49平方公里,与城区土地面积增幅相当,说明城区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张,侵蚀了一部分郊区土地。然而,城区每平均增加1km2人口增加7850人,郊区平均每减少1平方公里人口只减少了53人,两者相差巨大,说明城区人口的增加不仅仅是由于增加了一部分郊区土地造成的,确实存在郊区人口向城区的向心迁移。另外,远郊区在土地增加的同时,总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更加证明远郊人口向外迁移的程度大于近郊。   另外,为了使论据充分、全面,还需要考虑外来人口的情况。   首先,从外来人口的总量上来说,城区、近郊和远郊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城区从1990年的9.35万人增加到了46.54万人,总共增长了37.19万人,而近郊增长了22万人,远郊增长了1.1万人。前面提到城区总人口在这10年间共增加了97.42万人,远远大于外来人口的增长量,就算上人口自然增长的量也不够,再次证明主城人口的增长是由于有大量郊区人口的涌入。而近郊和远郊的总人口在这10年间是呈下降的态势的,对比其外来人口的增长和正自然增长率,无疑说明,郊区人口确实存在大量的外迁。   其次,由表5的数据可以归纳出外来人口在市域各圈层的分配模式及演化过程:1990年,近郊区高于城区,城区高于远郊区,三者的数量关系是:39.61:56.64:3.75;到了2000年,城区则高于近郊区,近郊区高于远郊区,三者的数量关系是:55.47:42.17:2.37。从1990年到2000年,各地域圈层的外来人口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同,城区最高,达397.57%,其次是近郊,164.52%,最后是远郊,124.46%。这说明城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越来越强,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而远郊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则远不及城区和近郊。 因此,可以断言南京仍处于人口向中心区集聚的城市化阶段,南京的人口郊区化尚未起步。   4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南京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工业郊区化现象。它出现的动力因素很多,比如,土地有偿使用带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观念的提高;区县合并,县改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其中,后者的促动作用最强,南京的工业郊区化正是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促动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2)城区工业企业的外迁主要沿机场高速等交通走廊向南扩散,以及沿江东西向扩散,形成“T”型扩散格局。在南向上,存在“主城-江宁-溧水-高淳”的“梯度推移”的态势,江宁的发展是带动远郊两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省“沿江发展战略”的指导带动下,地处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将进一步向沿江产业区集中。   (3)南京市工业郊区化水平与人口郊区化水平不相一致,工业郊区化并没有带来大规模的人口郊区化,产业为寻求最低成本由中心向外转移,而人口受城区便利的服务实施吸引继续向中心集聚。这不仅与西方“居住先行”的郊区化模式不同,而且和国内其他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周一星等,2000;冯健等,2003)、杭州(冯健等,2002)、苏、锡、常(张越,1998)等都不尽相同,这些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而郊区人口则出现正增长。出现这种人口郊区化滞后的原因,可能还是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人口带动作用不强的重化工业转移出去了;另一方面城区“退二进三”腾出来的用地,90%以上用作了房地产开发,致使城区居住人口进一步攀升(李侃桢等,2003)。   (4)人口郊区化水平的低下,并不表明工业发展已经失去了对人口的带动作用,只是其作用还没有表现出来。根据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工业郊区化迟早会带来人口的郊区化。但是期望近期内远郊两县人口会在郊区化的带动下有大幅度的增长则是不理性的,居住的郊区化远没有迈入远郊。因此,对远郊的开发,特别是房地产的开发,还应该保持一种更加合理、健康的速度。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