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规划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2-0009-08
  •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宋启林,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获得者。
  • 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
  • On Urban Plann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浏览量:
  • 宋启林
  • SONG Qi-lin
  • 摘要: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城市规划的物质因素领域,将主要向全球化发展,但在人文因素领域和综合性方面,必将并已开始出现特色。应该充分发挥“主人”与“匠人”紧密结合的综合优势,当好“龙头”。人情和人情味、天人合一等七大古代传统特色,将直接或经过扬弃封建迷信糟粕,推陈出新,有机融入现代特色中来。多元化将是现代城市最突出的体现。
  • 关键词:
    中国特色人文因素人情和人情味多元化综合性战略性
  •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tegral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physical domain of urban planning will be more globalized, characteristics in human and comprehensive domains are beginning to emerge and will be more highlighted. Urban planni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a master’ and ‘a man of his hands’, and be th ‘cock’.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uman feelings and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syncretism of nature and human and so on, will be melted into modern characteristics while getting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ing forth the fresh. Multiplicity w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city.
  •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human factor; human feelings; multiplicity; comprehensiveness; strategy
  •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中国已经在城市规划领域形成独特完整的体系。其特色非常鲜明,影响深远广阔,早为世所公认。然而,从1840年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却不得不全面学习西方,百余年来亦步亦趋。上世纪80年代至今20多年间,由于城市全面改革开放,城市规划发展突飞猛进,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特色的时候了。否则真会像庄子所说:“且子独不闻乎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乎?未得国能,直匍匐而归耳!”实际上某些现象,如不顾国情、市情,到处盲目兴建大型硬质广场,大建草坪喷泉,大树进城,东施效颦,浪费宝贵的土地和水资源,劳民伤财,真个是学步未得,比匍匐而归还差劲!   1 “主人”、“匠人”结合——中国特色小露锋芒   中国特色是相对西方和其他国家而言的。城市规划的西方特色是专业性特强。西方城市规划在古代就是建筑的附属、延伸和扩展。近现代随着18世纪城市问题尖锐逐渐独立起来,并随城市问题演变而不断变化调整,但专业性仍然非常强。吴良镛先生为此痛下针砭。先是举起《广义建筑学》大旗,接着又大力倡导《人居环境科学》。在起草国际建协《北京宪章》时,更进一步从文化、历史、哲理高度进行凝思。提出:“除了继续深入专业分析外,还有必要重温综合的方法。”   其实城市规划既实又虚,有硬有软,既专业又综合,有物也有人。除了西方突出的物质、实体外,综合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加上与规划相关的制度、组织机构运作等软件以及在城市虚空间活动的人的追求等,往往更具决定性。   中国古典造园经典《园冶》开篇就说:“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周礼》将城市规划的形制纳入“匠人”,但没有提到主事之人。匠人在中国一直是建筑技术工作的主持者。中国城市规划主事者,却都是国君和重臣。有据可稽的,如《诗经》中《公刘》、《绵》传颂的周国先君公刘和古公亶父,吴国的伍子胥,汉初相国肖何,隋大臣宇文愷,元重臣刘秉忠等,用现代名词来说,他们都是当时的规划大师。可见古代城市规划都是最具综合水平的,有很高的战略视野和预见,有明确的政治、经济目标。肖何营建长安,就明确“非壮丽无以重威”,使建都为刘邦稳定战乱后政治局面服务。元朝大都规划就是要直观形象地表明虽是异族入主中原,却是继承中华正统。完全按《周礼》择中建宫,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营国制度。以尊儒崇孔的汉化手段,收买人心。城市规划和匠人是大不相同的。它的高度综合性和服务于政治一直是古代传统。   正是缘于古代关于城市和城市规划传统综合观念,解放初期,即制定了城市规划方针,聘请苏联专家顾问,发布过城市规划纲要编制办法。在整个“一五”期间,充分发挥了城市规划综合职能,编制了150多个城市的规划。虽然后来城市规划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文化大革命”以后拨乱反正,城市规划综合职能很快就得到恢复和发展。   与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抓城市规划不同,与英国政府只有主管部抓城市规划也不同,在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总体规划都由国务院批,近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是中央政府批。这都是我国城市规划高度综合性和“龙头地位”决定的。不少城市政府主动自发开展发展战略、概念规划等,都缘于此。当然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要当“主人”,更多、更烦琐的是“匠人”工作。“主人”、“匠人”是密切结合的。最早的1985年深圳特区总体规划就是“主人”“匠人”紧密结合的尝试。   1984年末我们负责深圳特区总体规划。当时我们就是既要当“匠人”,还要当好“主人”,放眼全球和尽可能长远未来,尽可能解放思想,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综合性、战略性思考。当时全世界没有这样大规划特区,政府计划部门也只提到1990年的计划,上级对特区未来发展也是各有说法。为此我们当时曾设想香港1997年回归后,特区不应该是香港的卫星城,也不要当小弟弟,应该成为姊妹城。按当时特区发展势头是有可能的。虽然深圳1984年才33.8万人,人均年GDP也才5000元。如果深圳年均递增GDP须持续10多年在20%~30%,接着速度也不致陡降,会经过一段年均增长15%~20%速度,然后降至10%左右。这样,特区内可用建设土地170多km2,有可能达到200万人。应为此搭好总体框架。但也要准备达不到这种增长速度的可能性,于是提出弹性规划。特区领导欣然接纳了这种思路。按照这种大思路,机场就放在远离当时特区建成区外30km的黄田,还规划了沿深圳湾的第三条东西向大通道,预留了轻轨或地铁通道及大量立交桥等等。   在当“匠人”方面,则非常具体细致地规划了当时尚未开发的福田新区。其形体规划上甚至引入了风水四象的概念,使中轴线更有意境。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从1949年算起,已过去半个世纪了。最老一代城市规划担纲人物,除万里高龄健在外,50年代初就敢于提出全面保护北京旧城,在西郊另建新城方案的梁思成、陈占祥等,都已作古。第二代绝大部分也都退了下来了。年富力强的第三代和如日初升的第四代正在当家。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目前刚露端倪。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第四次城市与文化黄金时代大门正在訇然徐启[1],全世界空前绝后的大规模城市化将持续多年,前所未有、光芒耀眼的中国特色城市规划,定将在第三、四代、以至第五六代全面展现,为世界城市规划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2 特色突破口在人文因素——特色与全球化   城市是非常巨大的复杂系统,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越是全球化,越要重视结合国情、市情,特色即寓其中。   现代城市,小汽车越来越多,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充裕,设施越来越齐全,档次越来越高,环境要求越来越好,城市的物质、信息、资金、人力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快捷和扩展。相关的材料、设备、基础设施等物质因素必然随着现代化进展越来越全球化。  物质、科技知识的创新创造成果必然很快得到交流和推广,因之在这个大领域,不仅难以出现中国特色,西方国家城市之间也无法有其各自特色。    可是国内外无数规划实践已反复证明,物质因素固然重要,但见物不见人是搞不好城市规划的。因此城市规划不等于物质规划,也不像物质领域那样,有公认的明确的工艺、技术等优良质量的统一标准。规划的优劣、先进落后的唯一检验标准是在于能否充分结合本城市的实际。具体可分解为三条:第一条是能否吃透本市现状和问题,对当前和长远提出深谋远虑、可行性很强、不失时机的发展战略、方案、措施或构想;第二条是实施措施能否在本城市具体条件下,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种效益统一并尽可能优化;第三条是能否在与西方截然不同条件下,积极探索城市规划新思路、新方法、新道路。   现代城市人们需要和愿望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需要没有满足时,拼命追求物质欲望。但随之精神需求也不断上升,并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这个过程就是最具活力的人文因素体现,也是规划生命力和特色所在。这个过程中国和西方是有很大不同的。也是不可能全球化的。   以民为本,以人情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魂[2],在古代城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街道、房屋、氛围,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桥流水,都非常自然亲切宜人。连庄严的寺庙、佛塔,都被改变、融合、渗透得多了几分人情味。不会产生压抑、冷峻之感。 许多人文因素渗透到城市和规划中,形成的特色,在城市物质形态的直觉中,是难以感觉得到的。随着国人驾驭现代城市能力的成长壮大,中国人的人文因素,包括群众的心理、崇尚、价值观、审美观念、民族哲理等深层次观念、习惯等,必然会在漫长岁月中,日益广泛深刻的渗入到城市硬的物质实体形态中去,逐渐使中国特色和全球化在现代城市未来发展中获得愈益完美的统一。   3 七大古代特色将有机融入现代特色   有些人瞧不起我国历史遗存,认为它们大煞现代城市的风景,应该将旧城全面推倒,大建高层高密度的高楼大厦。以为另外完全新建假古董,就可以代替传统城市面貌,装点门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城市特色的最大误解。对形成现代特色危害很大。必须全面彻底予以澄清。   根据现有古代历史遗存和海量资料,古代城市至少有七大特色,可以直接或经过扬弃封建迷信糟粕,推陈出新,有机结合到现代城市和规划中来。   3.1 突出综合性、战略性、区域整体性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分封诸侯制、设郡县,就是第一次伟大的全国性城市体系综合战略布局。经过2000年的不断调适改进,至清朝终于形成金字塔式的全国省、府、县三级城镇格局。现代城市正是在这个古代格局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来的。许多城市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可寻,这个特色是西方没有的。目前进行的省级城镇体系规划,正是这一特色的继承和发展。规划的龙头作用更是这一传统的发扬。   3.2 城市功能分区理念在我国出现最早   可远溯《周礼·匠人》左祖右庙,面朝后市。以及《管子·大匡》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两宋冲破城市里坊旧制,出现长街十里等,则更是有机综合居住和商业、手工业的先驱。草市、关厢的出现又突破了城墙的僵化。它们反映了古代城市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断调适,又有序管理的特色。与现代规划发展理念可说是水到渠成。   3.3 对不同规模、级别的城市分别确定形制、规格等级   这一传统是从古代强化集中统治的礼制形成的。不同朝代对不同等级城市的城池面积、周长、城墙高度、厚度,城门、城楼数量高低、大小,街道宽窄、方位、多少等等,都按等级高低规定由多向少递减。《周礼·匠人》明确城的经凃宽度为天子之国九轨,诸侯之城七轨,都邑五轨。明清县城大抵一里见方,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一街。府城大抵二里见方,八门八街。这种统一即使对于工部拨付建城开支的控制也是必要的。这种统一虽使中国古城大同小异,各自特色无法突出。但作为全国古代整体和西方相比,却是一大特色。进入现代,应该扬弃这种礼制的封建糟粕。但为了控制某些城市领导肆意挥霍人民血汗,突显个人政绩,对中小城市和镇的街道宽度、广场多少大小等,是应该限制的,以免再度出现某些几万人小城镇修建百米宽的大街,上10hm2甚至更大广场。   3.4 奇特的数字、物象、方位等吉凶、祸福、尊卑观念 九五最尊,只有皇帝才能用。金銮殿东西面阔九间,南北五楹,以象征九五之尊。九为极数,国都城门九座,道路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天子殿堂可用到九间之宽,王公宫室宽只准七间,老百姓房屋宽不准超过三间。这种营造法式大概是从景山顶看北京旧城和谐有致的关键因素。   在《十翼·说卦》中有“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之说。由此使面南被赋予了神圣光环。面南听天下,成为皇帝(圣人)的垄断权利。使中国北温带条件下,朝南的诸多实际好处,由此带上神秘性。习久成自然,形成了中国面南为尊,面北为卑,东西为厢的特有崇尚。其实古代楚国是面东为尊的。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古罗马神庙也是以面东最好的。 几千年形成的各种数字、方位、物象的吉凶、祸福、尊卑象征,本源来自于甲骨占卜,揲蓍、筮卦等土特产迷信活动,现代社会当然应予以扬弃。不过由于其已成为民间广大群众习久相传的风俗习惯。趋吉避凶,求福弭祸,向尊却卑,也是国人之常情。恐怕也不得不宽容民间自发地持续下去,未来作为一种民间特色,恐仍将在现代城市某些场所出现。   3.5 人情和人情味   中国古代城市这一最突出的特色,已倾倒了无数到过丽江、大理旧城、平遥等特色保存比较完整城市的国外旅游者。近年一些敏感的房地产商已打出“人情味”的卖点,并在规划、设计、建造、经营、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准确的体现,这正是迎合国人内心的向往。贝聿铭还在北京西单中国银行庭院中进行了这一传统的大尺度体现尝试。可以肯定这一传统,必将在未来大尺度现代城市体型体量中找到最终完美体现的途径。   3.6 和西方比较,在城市美学理念上的特色非常明显[4]   (1)追求意境。在规划设计时,有意识地运用虚实、阴阳、数象等有机组合排列手段,表达真善美的境界。欣赏时既可还原为规划设计原来意图,也可根据欣赏者的际遇、水平、理解、感悟、情绪等,作更广泛深刻的发挥。梁思成提出,在诗情画意之外,再增加建筑意,就深得中国传统特色的旨趣。   (2)重内涵,讲层次,曲折有序,深邃含蓄。   (3)重秩序与和谐,讲主从,突出中轴线和对称。于规矩中见变化,于变化中寓则律,是长期大一统形成的社会心理反馈。和谐之美是民族哲理的物化。   (4)重意和实、神和形的辩证统一,以意和神为主导。反映了五千年历史没中断所长期积淀的高档次审美情趣筛选的向往。   (5)重明朗色调、亲切尺度。连清朝皇帝除大朝大典偶尔使用壮美却高大、阴沉的金銮殿外,日常朝政和生活仍在养心殿、中南海等富于人情味的宜人空间。   (6)喜好外来文化新鲜事物。特别钟爱的则吸收消化成本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如吸收印度“窣堵坡”(古印度文对塔的称谓)转化成多种多样中国塔,以美化城市轮廓线。   3.7 天人合一 城市与自然的高度协调,与当今最前卫的生态平衡理念是相互兼容的。钱学森倡导的山水城市理念正是这一传统与现代城市的融合[3]。   3.7.1 风水的四象和龙砂水穴格局大大美化了城市总体形象   即山清水秀,山环水抱,前有照(朱雀),后有靠(玄武),左右(青龙、白虎)有抱。绝大部分南方古城均是如此,济南、赣州、潮州至今仍依稀可辨。这种巧妙组合自然山水和城市主轴、中心的格局,虽在许多旧城遭到建设性破坏,但上世纪后期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又在一些规划中获得新的应用[5]。   3.7.2 非常重视自然水面保留利用和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   苏州的前街后河,常熟的七弦水道、济南的大明湖、杭州的西湖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帝都尤为突出。汉武帝时长安的昆明池,唐长安的曲江池,北宋汴京的上河、明清北京的前后三海等都是其最著者。除其实用价值外,国人的山水情结也起很大作用。众多的私家园林虽非规划事先安排,实际上却发挥了很好的咫尺江湖的点缀效果。   正是这些特色,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五千年文化延续;是无可替代、不可复制、西方难比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特色之根,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启示泉源,既陶冶国人情操,增强凝聚力,又为创造、创新现代特色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借鉴。   4 要刻意为之,还要重视自发性   城市规划是人们主观认识向客观实践的转化。现代城市规划特色将经过长期刻意为之,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但自发性仍然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古代特色就是长期刻意为之的官方庙堂文化,和更长时期无数自发出现的民间文化相互影响、融和、综合积淀的产物,其中还包括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回应和吸收消化融合[6]。   现代特色从1949年以来,也是刻意为之和自发出现兼而有之。由于其间经历20余年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变化、起落、反复较多。规划由前期全面学习前苏联,倡导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时代精神,到中期“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反封资修,方向上出现了极大混乱。改革开放以后,才迅速步入与西方接轨的新进程。随着投资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地方自主权扩大,城市和城市规划由统一集中,又向地方及民间自发转化。特色也随之多元化。   从全国范围分析,除规划龙头作用之类的特色外,有一种现象值得研究,这就是全国不断出现的跟风问题,也可算是特点。可能缘于长期大一统和创新创造精神普遍不足,每当出现某种受到最高层赞许,或新潮的新颖事物,会立刻在全国掀起广泛仿效之风。半个世纪来在城市和规划中刮过的全国性之风有七八次之多。包括50年代初大屋顶风,建国10周年10大献礼工程风,60年代学大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干打垒风,三线建设进沟、进洞、分散风,“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城市规划红线、园林、历史遗产风,和伟人纪念馆雕塑风,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建筑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建高楼、大拆旧城、大建假古董、商业一条街风,90年代大广场、大草坪、喷泉和欧陆建筑风,90年代末大树进城风,等等。各种风一旦刮起,不少城市领导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唯恐紧跟不及,甚至变本加厉。令人哭笑不得。   然而现在回头看,每种风在城市留下的东西,连缀起来,却形成了该城市空间的时间序列。出于无奈和自慰,也许可以称之为一种层次很低的中国特色吧!不过可从这种现代城市初级阶段低层次特色得到同样无奈启示,那就是形成中国特色,没有一定数量的全国千篇一律自发性是不行的。否则就形不成气候,只不过是孤例而已。 从长远看,真正高水平的中国特色,将是高水平创造创新,高眼界的群起仿效,推动更高水平的创新和仿效。经历这种多次反复的长期过程,才会使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第四次城市与文化黄金时代出现史无前例,国外罕见,波澜壮阔,灿烂辉煌的现代中国新特色。   5 剪影式构想   未来中国特色城市规划可作如下轮廓勾画。   5.1 总体大方向是   (1)它必然渊源和体现没有中断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厚重文化感才能使西方无法企及。但又必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它博采、融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各国文化之长。兼容广蓄,大气磅礴。   (3)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本特征,并促其发展,充满中国气派的民族精神。   (4)体现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城市、各界、各种群体的共同和特有心理情感和崇尚,丰富多彩,使不同群体各得其乐,各得其所,迸发出新的更强的民族凝聚力。   (5)适合国情、市情,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三种效益尽可能优化统一。   (6)政治导向明确,体现三个代表精神,突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时俱进。 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情况不同,大方向应该有不同侧重。像丽江、平遥这样小城市,应该集中体现文化厚重感。   5.2 多元化   现代城市和城市规划与古代相比,最显著的特色将是多元化。   5.2.1 最突出的是台港澳与大陆之间的多元化   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三地城市与大陆之间在历史积淀上已有很大差别。未来很长时期的一国两制,还将使许多差别继续保持。对种种差别带来的多元化的心理宽容,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情和人情味一脉相承,因为都有一颗中国心。   5.2.2 大陆的许多特大城市之间,将出现城市风格风貌的越来越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既缘于历史的不同积淀,也与现代群众的心理崇尚差异有关。解放前有所谓京派、海派、岭南派的不同积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大发展带来大量建设,已可发现京、津、沪、渝、穗、深圳等之间或多或少的新的差异。北京许多单位资金实力雄厚,大项目的总体量动辄几万平方米、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平方米,在相互较劲中,大都透出大气、厚重、严整,隐现首都风范。上海则发扬精明、精致、精巧之长。广州到处渗透商业都市气氛。未来类似多元化仍将继续发展。某些大中小城市形成特色也是可能的。   5.2.3 少数民族城市不同风貌将日趋显现   随着各民族各自特色体现研究的发展、实践的丰富,越来越全面深刻的掌握应用,未来将会大为发展。   5.2.4 吸收消化西方优秀成果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其中包括国外规划设计大师根据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相互融合的成果。元代已经有尼泊尔工匠直接在北京建造的白塔寺留传至今。现代中国将有更加宽广胸怀吸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5.2.5 人情和人情味回归   在近现代100多年西方文化的不断强力冲击下,在移植大量西方偏重物质性,贬抑人性的冷漠、虚矫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始终有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包括西方来的钟情中国文化者,一直致力尊重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从中国大地生长,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创造一批又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作品。获得了不少成功[7]。包括新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新本土现代主义等等。这里的所谓新,着重指吸收借鉴了西方当代城市建筑艺术的理论、手法中合理成分,移植创新其受中国群众喜爱的东西。其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人情味越来越多。这在未来将发展为大趋势。将构成中国现代城市特色的主旋律。   5.2.6 保护或抢救下来的不同城市不同历史遗存是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近代和现代许多重要的城市历史空间、历史建筑和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遗迹。如圆明园长春园废墟、上海外滩、青岛旧市区海滨栈桥、太平角等。这些都沉淀了中华深沉、厚重、博大的文化,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建筑意象的载体。申报和维护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已经并且将继续发挥难以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5.3 山水城市理念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   从理论上看,它融中国人山水情结、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传统城市美学等于一体,突出人和自然的亲密和谐,是经得起推敲的,但使美好的理想转变成现实,还有待大量、长期、艰巨的实践证明和检验。广州、柳州、重庆等已对此积极支持。如获成功,必将出现巨大的仿效跟进效应,成为中国最全面最美好的最大城市特色。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