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竞争力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3-0053-03
-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 项目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研究项目(02SJD84004)
- 作者简介:冯年华(1963-),男,教授,南京晓庄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苏锡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研究
- On the Strategie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xi, Suzhou and Changzhou
- 浏览量:
- 冯年华
- FENG Nian-hua
- 摘要:
进入21世纪,苏锡常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 强化四种意识,坚持四项原则,确立三大目标,加强五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即体制、制度与法规等保障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生态整合能力的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建设。 - 关键词:
苏锡常;可持续发展;思路; - Abstract: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 Instilling and enhancing four concepts: ii) adhering to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iii)setting three objectives; iv)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ve capabilities push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s of institutions, systems and laws concerned, scientific support, human resources,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infrastructures.
- Key words: Wuxi, Suzhou and Changzho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 苏锡常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前沿地带,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倚上海,西连南京,北靠长江,南邻太湖,是我国两大国家级生产力布局轴线的交汇处。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结构变动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它以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苏州、无锡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所有城市中分居第7、10位,人均指标分列6、7位,是全国的经济明星城市。在中国200城市综合竞争力(2002年)排名中,苏州、无锡、常州均位居前列,苏锡常已成为带动江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地区。进入21世纪,苏锡常三市均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是苏锡常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苏锡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 强化四种意识,坚持四项原则,确立三大目标,加强五种能力建设。
1 强化四种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苏锡常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保证这一战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是作为苏锡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强弱程度,因此,必须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在各类行为主体中真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信念、行为准则和超前意识。
1.1 强化忧患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强调的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长期以来,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没有被各类行为主体充分认识,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苏锡常所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有义务向广大公众道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和关切,切实增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
1.2 强化认同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是在社会意识层面真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环境与发展必须并举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发展,还包括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强化参与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不同于一般的环境保护活动的公众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或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公众群组也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每一个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广度和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度和强度。
1.4 强化率先意识
可持续发展虽然是人类共同的原则,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可以因为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差异。苏锡常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坚实的工业、农业、商贸业发展的基础和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并具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和智力优势,苏锡常的可持续发展对江苏、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在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苏锡常理应具有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国内率先建成可持续发展典型区域的超前意识。
2 坚持四个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个人自身得到充分发展,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以人为本已成为区域、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价值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坚持人性化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最终归宿,因此,无论是制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还是进行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都要着力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建立优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配置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需求。
2.2 坚持动态协调的原则
坚持动态协调是指在获取静态比较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获取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形成的动态比较利益和开放环境下的区与区之间的动态比较利益。动态协调发展是一种具有时间变量的协调发展。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普遍存在,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有条件地支持和扶持重点领域与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因此,苏锡常不仅要根据已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来制定发展战略,还要分析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突出特点和关键因素,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在投入产出效果和投资经营环境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确定重点地区和优先产业,并给予适当倾斜。但是这种倾斜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不能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2.3 坚持区域整合的原则
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进一步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社会服务体系等)、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开拓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建设,促进地区间、城镇间、城乡间的人才、资金、物质、能量、技术、信息的流通,从而建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合作紧密、经济融合程度高的经济区域。
2.4 坚持科教兴区原则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的联系,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效率,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创新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3 确立三大目标
3.1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苏锡常地区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三个方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不仅要追求物质量的增加,而且要追求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追求文明的行为和生态环境的美化舒适。对苏锡常这样一个特定地区而言,要确保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逐步改善增长的质量,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符合苏锡常特点的低消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生产体系;要以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十分重视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特别是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实现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3.2 城市化、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稳步提高
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已经由数量贡献型进入数量与质量贡献并重型时期。城市化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城市化数量水平的提高,而必须把质量也放到重要的衡量地位。也就是说,要在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城市化。实现完全的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环节。城市化过程本身又是一种动力,推动着现代化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苏锡常地区更要注重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以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提高区域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真正把开放型经济构筑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3.3 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相统一
本着“整体协调、高效集约”的指导思想,实现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形成产业发展与空间重组相互促动、相互选择的格局。城镇发展空间体现现代化、集约化、一体化的特点,成为高效运转的系统空间;产业发展空间要满足苏锡常三市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生态空间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生态特性,保证苏锡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和可持续利用。鉴于苏锡常空间的有限性和利用现状,今后安排新的城镇和产业空间,主要通过空间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用地的效率和效益,获得新的空间资源。
4 加强五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具体的说,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增强。能力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政策和发展模式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建立在其国家的人民对环境限制与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所有国家都有必要增强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能力”(联合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执行体系、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结合苏锡常的区情,对比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关举措,作者认为,苏锡常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4.1 加强体制、制度与法规等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设
体制与法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它在苏锡常可持续发展中作为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力量在起作用。①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机制,提高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水平; ②加快形成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手段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③制定完整的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自然资源价格管理制度、生态保护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制度。④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强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的实施,使可持续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4.2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科学技术是苏锡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它在可持续发展中作为创造性和物质性的因素在起作用。没有可持续意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以及它们向决策过程与经济过程的转化,苏锡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①开展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对苏锡常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适合于苏锡常可持续发展的有操作性意义的指标体系;②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逐渐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主导苏锡常经济发展的局面; ③积极引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促进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④加强可持续技术成果的研制与开发,扩大苏锡常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供给范围和利用效率,提供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4.3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苏锡常可持续发展起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意义。①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要促进苏锡常的学校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使受教育者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知识; 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机制,打破陈规旧律,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人才;建立各种灵活制度,确立开放式人才观,开辟“绿色通道”,从而借用国内外的有关专业人才;③不断丰富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内容:一要注重知识的更新,通过专业知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科研理论和方法、行政管理方法的渗透和补充,提高人力资源的基本能力;二要重视能力培训,重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培训和育成;三要变革思维方式,冲破常规思维方式的桎梏;四要转化观念,主要是法制观念、政治观念、经济观念、社会观念、道德观念、公仆观念、民主观念等;五是心理调整,在国度与法度、在道德与伦理、在金钱与奉献、在必然与自由的时空里调整自己。
4.4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合能力的建设
生态整合能力包括代谢过程的闭合度和循环再生能力,运行机制的共生和自补偿潜力,组织结构的多样性与主导性,对外部系统的开放耦合程度和自组织能力,对环境干扰的抵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景观格局与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与和谐性,文化传统的延续性、标识性和一致性等。生态整合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体制、技术和文化的综合。①提高横向整合能力。包括部门横向整合能力和产业横向整合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自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生态等的协调关系,还涉及到土地、交通、环保等诸多部门的横向耦合关系,需要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要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不同工艺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实现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闭路循环。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②提高纵向整合能力。建立物质代谢全过程的监控体系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再生。加强各个产业内部的纵向联系,使产业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使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尽量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建立灵敏的上下信息和内外信息反馈系统、专家网络、市场网络、产业网络及决策支持系统。③提高技术整合能力。建立一套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建设的评价、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的诊断、评价、咨询及生态产品孵化、开发与设计的生态产业孵化中心。
4.5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建设
支撑苏锡常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以支持城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功能完善为原则,对基础设施与城镇布局之间、以及与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合理的、相互冲突的关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一方面发挥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系统对城镇发展的支撑基础作用,引导城镇合理布局,形成苏锡常区域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应区域发展要求,与城镇布局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布局科学性和建设质量。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