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生态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3-0039-04
  •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程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 生态足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 浏览量:
  • 程莉
  • CHENG Li
  • 摘要: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合体系,本身是不可持续的,然而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城市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本文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入手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近、远期策略。
  • 关键词:
    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
  • Abstract: As nodes of energy and material consumption, cities are not by themselves sustainable because of high dependence on importing resources from outside. But they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global sustainabili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mploy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assess the ecological role of cities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sustainability. Lastly, the author addresses some possible intervention policies, which may help to govern ustainable city?
  • Key words: city;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footprint
  • 1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以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刘传祥等,199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丰富,但它有五个最基本的要点:(1)公平性原则:强调人类在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和区域间,应当具有平等的追求发展和满足需求的机会;(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4)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技术经济条件、社会组织管理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等;(5)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以上五个方面再加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申玉铭,1996)。 1.2 城市具有不可持续的内在属性   从狭义的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本身是不可持续的(Roberto Camagni etc, 1996),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   (2)城市生态系统变成了以人工环境系统为主体,人工环境系统和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需要人为地从外围输入大量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城市所产生的各种废物并不能单靠城市生态系统完全分解,因此同样需要人为地向外围输出废物(马传栋,1989)。 1.3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开放体系,对其他地区甚至对地球产生影响。尽管,事实上相当多的由城市内部机制产生的环境问题只具有当地效应,如:污染、噪音、视觉环境的破坏等;但是,仍有许多的影响是具有跨地区的效应,比如温室效应等。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内在根源性的特点,城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起点。 2 生态足迹:衡量人类负荷 2.1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用来衡量需要多大的生产土地才能维系一定人口的持续发展,而不管这些土地分布在地球的哪个位置(Rees 1992; Rees and Wackernagel,1994)。换句话来讲,生态足迹(EF)是指对于一定的人口而言,总共需要多大的生产面积和水资源才能维持资源的消费和废物的消纳,而不考虑这些土地的位置。通过比较生态足迹的大小,就能够判断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该地区的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张坤民等,2003)。 2.2 生态足迹的优缺点 2.2.1 生态足迹的优点   (1)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工具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如何;   (2)提供了国家、地区、甚至个人进行比较的可能。不像普通的总能源消耗等指标,生态足迹的分析为政策提供指导方向,通过对比国家、地区或该区域本身的生态足迹的赤字大小,能决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力度该如何加强,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2.2.2 生态足迹的缺点   (1)该模型是静态的,不具有预见性。而自然和经济均是动态的。故而,生态足迹将不能反映诸如科技变革或社会体系的调节能力等方面。   (2)很多学者都提出,生态足迹不够全面,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因素。未来对生态足迹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就现在而言,计算生态足迹所考虑的几大方面,虽没囊括所有,但在说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方面,其指导方向是没有偏离的,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会低估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性(William Rees, Mathis Wackernagel,1996)。 2.3 生态足迹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首先,估计人均年消耗量;接着,用年平均的消耗量除以年平均产量来得出人均需生产土地的面积;通过将所有个人须分配的生态生产地区相加可得出总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后,将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乘以人口数,就得出最后的生态足迹(注:若该地区存在着贸易往来,则消耗 =生产+进口-出口)。   (2)城市与生态足迹(见表1)。   日本和芬兰都以积极的贸易政策和财政平衡来宣扬。人口密度很高而资源相对贫乏,这些国家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迅猛,并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芬兰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3hm2,生态生产面积不足以承载其人口的生产消费活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成区面积为120km2,7百万人口,生态足迹高达6hm2/人(2001年);相比之下,广东省的生态足迹为2.3hm2/人。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在生态赤字巨大的状态下能实现的,世界上也并非所有的国家或地区能够成为生态容量的净输入者。   生态足迹的分析也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均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的巨大增长使得城市更加依赖贸易,城市或区域不再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符合。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城市越富有,它们与世界的联系也就越大,它们通过贸易等方式转移或施加给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也越大(William Rees, Mathis Wackernagel,1996)。   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并把环境压力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而不一定会转移到能够最好解决此环境压力的地区(GEO, 2000)。 3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概念   早在1981年Lynch就提出过,“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满足,一方面复杂的生态系统能得以维持,同时又允许经济社会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基于城市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方面结合的复合体,Roberto Camagni和Roberta Capello 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1)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兼顾短、长期,能分别最大化三大子系统的交叉外延性影响。换句话讲,即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三大子系统的优势和尽可能地规避它们的劣势。(2)从动态的角度讲,即是三大子系统平衡发展。 考虑到城市三大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外延效应的矛盾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首先得是这样一类城市,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正面外延效应之和大于其负面效应:城市的聚集经济应该与环境和社会的正面外延效应协调发展,同时三大系统间的负面作用能控制在城市环境空间利用的承载力范围之内(Nijkamp & Opschoor, 1995)。 3.2 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途径与措施   (1)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由于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会有所不同。在承认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统一;另一方面要防止城市污染的外溢或转移,而导致不公平现象产生。 在污染转移或外溢方面,生态足迹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以下建议: ①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体系,那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可持续地利用全球资源。 ②要尽量减少城市对外围资源的过分依赖程度,尽可能提高当地资源的再生和重复利用率。 (2)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常强调三大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但如何实现呢?道德观念、公平性原则、市场调节手段等都应当纳入实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中(Roberto Camagni & Roberta Capello,1996)。 ①那种不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短视的市场调节手段是不起根本性作用的,正确的方向应当是培育“好的市场”,能充分考虑到环境方面的影响,能充分反映社会成本的市场,就如同今天的劳工市场能充分反映工人的工作和薪资水平一样。 在市场的运行中,还要充分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外延性的问题,以及从长远角度来考虑某些市场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 ②积极培育环境的公平性原则,确保代内、代际的公平。其中,后者不仅强调提供环境资产,还强调社会对这些资产的可得性是否公平,比如,在清洁水、卫生设施、垃圾收集方面和公园绿地等环境资源。 ③发展的原则与公平性原则都需要分配高效来支持:社会安定、能较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医疗服务,经济的稳定增长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不是一座处处平均的城市,但却要求能广泛获取能维系城市再生和创造潜力的基本资源。   从时间的纬度上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策略。短期策略主要是推广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替代品;支持对环境友好的技术来淘汰污染严重的技术等。   为了达到这些短期目标,可以采用市场干预机制,如市场激励机制,税收,对能源的差别定价等。其中,科技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在长期策略中要重视对环境友好的技术的投资。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也是众规划师们尝试的领域。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的Compact City的概念应运而生。但关于“Compact City”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学术界尚无定论,其中牵涉到相当多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显然,过分密集的城市人居密度则显然是不可行的(Breheny, 1992)。   城市的高层建筑比起独门独户的别墅群建筑,在住房和交通方面能减少达40%左右的生态足迹。   在城市空间方面,也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两种。短期内,如采用税收或财政激励政策,鼓励人们从私家汽车向公共交通工具转变,城市核心地带对交通的限制,对稀缺资源(如公园等)征税等。通过逐渐取消对能源和汽车的财政补贴,并转而将这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公共交通工具的改善中来,这样将会使得对私人汽车的控制和公众对公共交通的偏好慢慢重要起来。   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也是可持续发展力图改善的地方。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奢侈浪费的生活和消费模式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可以在这方面借前车之鉴,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避免养成破坏环境的社会消费行为(Button, 1992)。 举个例子。香港的消费结构不仅影响了邻近的中国大陆,也带来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香港所消费的海产品近95%来自本地海域,而这一点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影响。香港年人均消费Coral reef fish的量为3kg,这些鱼主要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就是所谓的reef fish的交易(Johannes & Riepen, 1995; Lau & Parry-Jones, 1999)。在近十年里,这种交易对该鱼种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造成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该鱼类数量的锐减。然而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香港政府而言,都没有对该消费习惯带来的重大环境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   类似这种越界污染的问题并不只发生在香港,然而,无论哪一个城市要想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仅要承担起由于城市本身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还要承担起由于城市所造成对邻近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影响,一方面应切实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另一方面要能结合政府在商贸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   总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政策下,不管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城市将不再成为全球环境保护行动的牺牲品,相反会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除了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更广泛的涉及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分配的成本效益问题之外,广大市民和商企界的积极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由人们自己来创造(Lea & Courtney, 1985; Healey & Williams, 1993; Roberto Camagni & Roberta Capello , 1996)。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