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研究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3-0061-04
-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曹传新,男,注册城市规划师,东北师范大学城环院2001级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
- 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支撑系统及其调控
- Sustainable System and its Regulation of the Space Circle of Haerbin Urban Region
- 浏览量:
- 曹传新 徐效坡 修春亮 俞滨洋
- CAO Chuan-xin XU Xiao-po XIU Chu-nliang YU Bin-yang
- 摘要:
通过形成演化的宏观背景透视,分析了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显性的时空潜在约束,诊断了现状总体特征和存在问题,综合集成了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的支撑系统,构建了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结构,包括圈层空间范围结构、产业圈层化结构、空间圈层化结构和交通网络圈层化结构,论述了圈层化过程阶段,提出了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调控对策措施。 - 关键词:
哈尔滨;都市地域;产业空间;圈层化;调控; - Abstract: By seeing through the macro-background on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otential restrains, and diagnoses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 and problems currently, and epitomizes the sustainable systems, and constructs circling structures including range, industry, space and transport network structures, and puts forwards to sta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circle.
- Key words: Haerbin; urban region; industry and space; spatial circle; regulation
- 根据《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所确定的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的分析,将哈尔滨都市化进程中产业空间圈层化的范围确定为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绥化市区、海伦市、肇东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岗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等2个地级市、21个县(市)[1],本文称这一范围为都市地域。2002年末,哈尔滨都市地域总人口1478.6万人,占黑龙江省38.6%;土地总面积8.3万km2,占全省18.2%。
1 哈尔滨都市地域形成演化的宏观背景透视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哈尔滨都市地域形成发展的国际宏观背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哈尔滨都市地域既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域之一,又是世界级经济中心的辐射空间。因此,哈尔滨都市扩展必须从全球、东北亚、全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等五个宏观区域层次来进行整体系统定位,才能突出哈尔滨大都市地域的区域特色,增强它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WTO的加入是哈尔滨都市形成发展的国内宏观背景。哈尔滨都市是在殖民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现空间拓展的。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哈尔滨大都市又不得不面临新的运行体制,来继续它的成长过程。所以,在现阶段哈尔滨大都市必须扭转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健康地成长发育。
因此,哈尔滨都市所面临国际与国内复合的宏观背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是国外都市化过程中所没有经历过的。
2 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显性的时空潜在约束
哈尔滨大都市处于我国著名的资源大省、边疆大省、寒地大省[2]——黑龙江省,自然农业资源和工业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哈尔滨大都市产业结构与其腹地的资源结构,以及相对应的空间结构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虽然经历了30年来资源开发的曲折历程,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哈尔滨大都市腹地的自然资源环境仍然较优越。然而,哈尔滨大都市发育的人文资源环境,是滞后的,有相对的约束性。
2.1 优越的交通区位与封闭的地缘区位潜在欠融合是制约哈尔滨都市化进程区位潜能发挥的重要障碍
哈尔滨都市是第二欧亚大陆桥东端的重要枢纽,是东北亚东部各国或地区通往欧洲的必经之路。
哈尔滨都市处于东北地区黑河、绥芬河、同江、珲春等近20个沿边开放带的中心部位,是纵横两条国际通道的交汇点。
哈尔滨都市是我国京哈、哈大、哈吉、哈黑、哈伊、哈佳、缤洲、缤绥等重要铁路的交汇处,所以,哈尔滨都市处在极其优越的铁路交通区位枢纽上。同时,哈尔滨都市的水陆(公)空运输条件也四通八达。
但是,哈尔滨都市地处祖国东北边疆,一方面,远离全国经济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东北亚地缘关系仍一直处于待改善状态,尤其是中、俄、朝、蒙四国地缘政治关系尚待进一步解决,而日、韩二国又处于观望之态。
所以,当地缘政治关系没有很好地融合,地缘经济关系是很难兴旺起来的,即优越地缘区位潜能仍会处于休眠状态,由此导致哈尔滨都市的优越大交通区位也很难发挥出来。
2.2 大农业的单一性和大工业的国有性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经济环境优化的巨大瓶颈
2002年,哈尔滨都市地域第一产业产值占总GDP的1/5,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2/5之多,这相对于汉城、东京、巴黎大都市地域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充分说明了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大农业的主体地位。
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大农业以单一种植业为主体;在单一种植结构中,又以单一粮食作物为主体;在单一粮食作物为结构中,又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体。再加上农业土地的粗放型分散式经营,致使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抗国际风险能力极弱。所以,大农业的单一性和低效性将严重制约着哈尔滨都市地域成长发育。
哈尔滨都市地域第二产业主要以机电、纺织、食品、医药、化工为主导产业,且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完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全国的重要重工业基地。2002年,第二产业产值占总GDP的1/3,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1/4左右,其中国有经济类从业人数占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3/5左右。所以,大工业的国有性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经济结构的主导特征,它的成功重组和改造将决定着哈尔滨都市地域经济环境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空间拓展的方向和规模。
大农业的单一性和大工业的国有性是哈尔滨都市地域成长的主体环境,也是继续发展的经济资源空间,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以及加入WTO的大宏观背景下,这无疑对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3 社会软环境的脆弱性是哈尔滨都市地域投资环境改善的重大束缚
社会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社会体制、文化科技环境、思维观念、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它们有机交织在一起形成综合的社会软环境。
哈尔滨都市地域是在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发展的,虽然计划经济体制运作的时间仅占哈尔滨城市发育历史的1/6。但是,在政府、经济、文化、社会等主客观领域印上了深深的痕迹,部门与区域分割现象仍很明显,尤其是工农分割、城乡分割仍然很强烈。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新的社会软环境的建立遇到了相当大的难度。政府不时受到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运作效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束手无策,最终导致破产、兼并、重组,根本无力向周边城镇扩散;科技文化创新者很难把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科技贡献率较低;社会劳动者思维观念守旧,农民仍固守于东北黑土地的乡土文明,城市居民仍固守于资源为特色的工业文明,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健全,大部分劳动者仍以在国有经济主体中为“铁饭碗”。因此,目前新的社会软环境还未建立,陈旧的社会软环境又相当顽固,这是哈尔滨都市地域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束缚。
3 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现状辨识
3.1 哈尔滨都市地域正处于中等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时期,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滞后于数量的增长
2002年末,哈尔滨都市地域城市化水平39%,按国际衡量城市化水平惯例,属于中等城市化地区。根据区域城市化水平运行的一般规律,哈尔滨都市地域正处于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的时期。
然而,从城市化质量来看,哈尔滨都市地域城市化水平虚高,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行政动力超前于经济动力,经济动力超前于社会基础设施等物质建设动力。因此,大部分建制镇仍然是农业型乡镇,基础设施极差,城市文明渗透极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行政式的城市化给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包袱。所以,哈尔滨都市地域城市化水平迅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
3.2 哈尔滨都市地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迅速发展阶段,属于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的产业 结构地域类型,产业结构层次仍很低,产业结构外向度不高,产业结构自我转型能力不强2002年哈尔滨都市地域GDP 1705.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值为20.6:33.0:46.4,已呈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且第三产业刚超第二产业。目前,第二、三产业仍属于主导产业部门,且第一产业仍占很大比重,因此,哈尔滨都市地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迅速发展阶段。
3.3 哈尔滨都市地域空间结构仍处在“一极集中、周边分散”的集聚阶段,已有部分城市 功能向外扩散,但扩散无序,地域空间垂直化分工体系初现端倪,总体上进入了都市地域空间拓展的起步期哈尔滨都市地域内,2002年末,哈尔滨市非农业人口约288万人,绥化市非农业人口约30万人,城市首位度高达10.6,是典型的“一极集中”的空间格局,其他周边县市镇都属于低于20万人的中小城镇。所以,哈尔滨都市地域空间结构处在“一极集中、周边分散”的集聚阶段。
在空间分布上,除延寿、望奎两镇之外,其他各县市镇都集中分布在以哈尔滨为核心的7条公铁交通轴线上,沿线城镇经济密度较大,是哈尔滨都市地域产业空间分布的基本骨架,基本上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以7条公铁交通沿线为经济发展轴的“点——轴”区域开发空间格局。
在空间扩散上,哈尔滨市以动植物森林公园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功能已逐步在周边县市建设,如阿城市玉泉狩猎场、尚志市的亚布力滑雪场等;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生产功能也逐步向周边县市扩散,如庆安的哈慈集团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哈药集团的部分生产基地,阿城的哈药集团的部分生产基地等。
总体来说,哈尔滨市正在迅速兴起的集团经济已有了向外扩散的趋势,但扩散仍处于无序状态,空间上也凸现出了管理控制中心在哈尔滨市、科研开发在哈尔滨市、生产装配基地在周边县市镇的垂直化分工体系的地域空间格局。在空间结构拓展的状态上,哈尔滨都市地域总体上进入了空间拓展的起步时期。
综上所述(如图1),哈尔滨都市地域产业空间圈层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都市地域的圈层化过程将是长期的。
4 哈尔滨都市地域产业空间圈层化调控对策
4.1 哈尔滨都市地域三个圈层的划分
内圈:指哈尔滨市政府管辖区,即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大平、平房7区, 2002年末,人口约351万人,国土面积1660.25km2,城镇化比率85%;
中圈:指肇东、呼兰、阿城、双城以及兰西、宾县、五常的部分乡镇;
外圈:指绥化、望奎、庆安、绥棱、青冈、明水、海伦、巴彦、木兰、通河、依兰、延寿、方正、尚志以及五常、兰西、宾县的大部分乡镇,甚至包括吉林省的榆树、扶余、松源等区域。
内圈是都市地域的核心空间,中圈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强联系空间,外圈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强辐射空间,三圈共同构成哈尔滨都市地域的空间圈层结构(如图2)。
4.2 哈尔滨都市地域产业圈层化调控
哈尔滨都市地域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加速哈尔滨都市地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此推动传统产业的空间扩散。
当哈尔滨都市地域以生产性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和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的地位确立之后,必然会导致中心城市哈尔滨空间资源的短缺,这时就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来促进中心城市哈尔滨传统产业向周边城镇甚至跨区域扩散。
在哈尔滨都市地域内,内圈是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核心圈,重点发展金融、商务、办公、中介、咨询、信息、房地产、研发、旅游、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和“新、高、尖”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之适应的高档次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宾馆酒店、商业零售、专卖店等生活性服务产业。同时,还要继续发挥交通、政治、文化等中心的功能;
中圈是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强联系圈,重点容纳哈尔滨中心城市向外扩散的传统工业,同时,根据各乡镇县市的资源特点,可以新兴发展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使各县市镇向综合化、多样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另外,还应重点发展住宅房地产,吸纳哈尔滨中心城市向外疏散的城市人口,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圈是中心城市的通勤圈;
外圈是以生态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强辐射圈,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等,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形成农业生态化、科技化、绿色化、产业化的生态经济圈。
因此,内圈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的管理控制、研发中心,中圈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的主要生产装配基地和人口疏散基地,外圈是哈尔滨都市地域的生态经济产业基地。
4.3 哈尔滨都市地域空间圈层化调控
4.3.1 哈尔滨都市地域的极核
以哈尔滨为中心一级集聚区,重点培育北部增长极绥化市和东南部增长极尚志市,发展哈尔滨都市地域二级集聚区,最终形成“一个主中心、两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态势。
在中圈内,重点培育呼兰、阿城、肇东、双城四个新城,彻底化解哈尔滨市“一极集中”的空间格局,形成“多核”的空间发展格局,为哈尔滨市城市功能疏散提供载体空间。
4.3.2 哈尔滨都市地域的发展轴带
应做大做强“哈大齐牡”省域城镇密集带内的“滨洲——滨绥”沿线和“哈长沈大”东北城镇密集带的“哈大”沿线,作为哈尔滨都市地域经济产业发展“T”字主干轴线,主要重点发展肇东市、尚志市、阿城市、双城市以及沿线的各乡镇;
应重点培育“哈尔滨——五常、哈尔滨——海伦、哈尔滨——庆安”沿线,作为哈尔滨都市地域经济产业发展“Y”字副干轴线,主要重点培植五常市、绥化市、海伦市、呼兰县、绥棱县、庆安县以及沿线各乡镇;
应发展松花江沿线和202国道沿线,作为哈尔滨都市地域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的绿色轴带,主要重点发展202国道沿线的兰西、青冈、明水和松花江沿线的巴彦、木兰、通河、依兰、方正、宾县、延寿十大县市镇[3][4]。
4.4 哈尔滨都市地域交通网络圈层化调控
4.4.1 应积极建设综合化、多样化、均衡化的新兴城镇
哈尔滨应积极建设“T”、“Y”字主副干轴线上的各大乡镇,分阶段、有主有次地建设卫星城或新城,必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就业空间的新兴城镇。
4.4.2 应积极建设便捷、准确、高速的交通网络体系
哈尔滨都市地域交通网络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内圈建设高速直达城市内部中心的快速交通干道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公路等,至少能保证城市市区内部各点到快速交通干道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第二层次:在中圈建设便捷、准确、高速的通勤交通网络,主要以高速地铁、高速轻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方式与内圈与之相应的快速方式相衔接,至少能保证中圈城市郊区到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
第三层次:在外圈建设与内、中圈联系紧密、与圈外联系方便的快速公铁交通网络,这既是内、中圈交通网络的延伸,又是哈尔滨都市地域内外辐射的通道;
第四层次:重点建设对外交通网络,主要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以及内河港的建设,其中航空港的建设,是哈尔滨都市地域走入世界、世界走入哈尔滨都市地域的重要基础交通设施。
所以,前三层次是圈内交通网络建设,第四层次是圈内人与圈外发生联系的交通网络建设,两项都必须高度重视。
4.5 哈尔滨都市地域圈层化拓展阶段调控
第一阶段:城市郊区化阶段,主要强化内圈的产业空间建设,重点抓好王岗、新发、太平、新农、松北、松浦、万宝、东风、平房、平新、城高子、朝阳、黎明、跃进、新春、红旗、群力、榆树、团结、民主、幸福、向阳等22个乡镇的建设,尤其是“T”字主干轴上的万宝、松浦、松北、幸福、城高子、黎明、朝阳、王岗、红旗、榆树等10个乡镇的建设。
第二阶段:城市区域化阶段,主要强化中圈的产业空间建设,重点抓好呼兰、阿城、双城、肇东四个经济增长核的建设,在适当时机从行政上变成哈尔滨市管辖区,实行城市区域化管理,同时,还要重点建设沿“T”主干轴和“Y”字副干轴的各乡镇。
第三阶段:区域城市化阶段,主要强化外圈的产业空间建设,重点抓好尚志、绥化两个二级集聚区的建设,使“T”字主干轴和“Y”字副干轴的经济产业得到合理的延伸;同时,还要继续强化建设两条生态绿色产业轴带,以及三大生态开敞空间。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