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竞争力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3-0050-03
  •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沈洁,女,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0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邹军,男,博士,高级规划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 加快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 The Philosophy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um-sized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 浏览量:
  • 沈洁 邹军
  • SHEN Jie ZOU Jun
  • 摘要:
    针对目前江苏省中等城市在“大城市发展快、小城镇基础好”的双向夹击下的尴尬境遇,介绍和评价了这些中等城市发展情况,并根据它们现存的症结,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快全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 关键词:
    中等城市江苏省发展对策
  • Abstract: Aiming for the embarrassment in the developing of the medium-sized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evaluates their state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icking point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we provide some concep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dium-sized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 Key words: medium-sized cities; Jiangsu provinc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   在省域城镇体系结构中,作为连接大城市和小城市(镇)之间必要纽带的中等城市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能够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集聚效应,又能够避免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可能引发的弊病,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比较优势。但就目前江苏省的发展情况看来,一方面,小城市(尤其是人口规模介于5~10万人和<3万人的小城镇)发展最快,在城镇规模增长、吸纳新增城镇人口和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方面优势突出;另一方面,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又将“以大中城市特别是以特大城市作为战略重点,调整和完善城镇网络结构”。如此一来,中等城市将被处于大、小城市发展的夹缝之中,境遇尴尬。如何调动中等城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全省中等城市的发展俨然成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题。 1 江苏省中等城市的发展概况及综合评价 1.1 数量不足、人口比重逐年下降   江苏中等城市在近20年基本呈现稳定发展。但是,与小城镇的“激增”相比,数量增长严重滞后,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并且在全省城镇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中等城市的虚弱使区域城镇体系严重失衡,其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镇)之间的联接作用收效甚微,既缺乏对小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也难以支撑上层大城市的发展。 1.2 分布较为均衡,经济、社会整体水平较高   中等城市在省内的覆盖较为均匀,包括苏北地区的部分地级市、县级市,苏中地区的部分地级市,以及苏南地区的部分县级市,是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②。2001年的城镇调查数据显示,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反而高于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条件下的许多指标与特大城市、大城市非常接近,甚至更高,并且远远领先于小城市。同时,这些中等城市的成长大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积累,发展条件较好,一旦有强增长因素出现,即有可能跃升成为大城市(见表1)。 1.3 内部差异显著   江苏省城市发展的分区差异也存在于中等城市内部,发展水平呈现自南向北梯度递减。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经济外向程度以及人居环境条件上苏南的县级市超出苏中、苏北地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只有在社会发展水平的部分指标上出现了逆向递增,但是这恰恰反映出苏北地区的城市政府对社会问题的重视,显示出该地区所蕴涵的强劲的后发优势。 2 江苏省中等城市的发展思路 2.1 发展理念 2.1.1 区域发展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城市个体发展。区域整体的发展不能失去中等城市这一大小城市之间的联系纽带,中等城市也不可能自我封闭以期个体独立发展,必然置身区域大环境,依靠核心城市的牵引,寻找自身定位,通过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争取机遇、集聚能量。 2.1.2 城乡协调理念   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特大城市、大城市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上与小城市(镇)的反差较大,并且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上“门槛”较高,造成城乡差异巨大。相比之,中等城市位于城市系列群的“城乡接合部”(齐康,1994),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有效桥梁,担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职责。 2.1.3 内涵集约式发展理念   中等城市不同于点多面广的粗放型小城镇建设,也避免了大城市资源过度密集可能引发的弊病,建设成本远低于大城市,但是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却与大城市相当,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涵集约发展模式。同时,江苏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使城市化动力机制发生改变,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又一强大推动力量,并且,工业化模式也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以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为主的外延扩张发展已经逐渐被内涵集约发展所取代,内在品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已上升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需求和必然选择。 2.1.4 可持续理念   我国长期以来大力发展小城镇,小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建设不合理,难以配套相应的污染和环境保护设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潜在影响巨大。短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掩盖环境质量的下降,甚至它们造成的环境损失已经超出它们创造的价值。可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需要具备长远目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等城市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的结合,但是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它们的发展仍然需要面对三种利益的权衡和取舍。 2.2 定位与目标 2.2.1 定位   区域城镇体系呈现“金字塔”式的梯度结构,中等城市处于这一结构的中部,上接大城市,下联小城市(镇),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定位应是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城市能量向农村扩散的通道,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是新型城乡关系的主要建立者。 2.2.2 目标   就目前江苏的情况看来,中等城市处于严重“欠发展”状态,既不能为上层大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无力集聚下层小城镇的资源并引导它们良性发展。发展中等城市是区域城镇体系级配合理化的要求。必须使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一方面要增加它们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提高现有中等城市的质量,使它们能够完全承担大小城市之间桥梁的角色,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并成为引领小城镇发展的龙头,保障和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2.3 支撑体系 2.3.1 市场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主导因素,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经济的外向程度。同时,“先有市场、再有产品”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对城市经济和产业进行组织的方式,已经被很多实践证明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意识行为,只有打破自身经济的封闭状态,尊重市场发展的走向,努力在广阔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确立自身优势。 2.3.2 政策   作为地区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领导者的观念和决策可能成为吸引资本和生产要素积极涌入的强磁力,也可能成为阻止这些要素流入的一道“门槛”。尤其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并不优于大城市的中等城市而言,自降身价,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树立中等城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亲和形象,或许可以成为一条发展的捷径。 2.3.3 环境   中等城市虽然缺乏大城市那样先天的区位优势,但是其优越的环境条件却也是大城市发展的一道瓶颈;各种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也是小城镇所不可比拟的。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全可以作为中等城市吸引投资、参与区域竞争的一个切入点。 3 促进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对策 3.1 勇抓先机、率先发展   昆山的崛起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观念的成功——“率先抓机遇、率先改革、率先发展”。同样的基础、同样的宏观背景,是“先发制人”还是“制于人”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机遇的把握能力。中等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区域,配合区域内各级城镇的职能分工,更要通过对世界经济形势、市场走向的准确判断,在区域城市竞争中优先确立自己的地位。 3.2 有的放矢、培优培强   中等城市产业的发展应在尊重和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主导,发掘资源潜力,发挥地区优势,为迎接长江三角洲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做好准备。例如,江阴、张家港、泰州以及盐城等依江滨海的城市,可以利用自身区位条件,做优沿江经济和沿海经济;宿迁、新沂、邳州三市,紧依苏北特大城市徐州,应充分融入徐州都市圈,以农业为基石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宜兴、常熟则可以继续深化在旅游、商贸上的传统优势。其中还应该特别注意,选择发展的产业是否能够保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 3.3 横向联合、区域一体   横向经济联合的优势在于:首先,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会将本市的经济结构纳入区域、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中,横向联合有利于打破经济封闭,新建区域经济网络;其次,横向经济联合在促进市场发育、生产要素流动中具有突破作用;再次,横向联合包括城乡联合,不仅可以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可以增强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横向经济联合与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也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廖建洲,1997)。出于以上考虑,中等城市必然要重视横向联合,在联合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3.4 注重经营、优化管理   “城市经营”(金经元,2002)主要指城市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商品化经营,它的介入为充分实现城市中各类物质要素的经济价值提供了保障,发展中等城市也有必要引入“经营”手段,优化运作和管理城市发展。但是,在“经营”中必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尊重生态文明,以保证城市经营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3.5 内涵集约、稳步增长   现在许多中小城市都试图通过规模扩张来满足或带动自身发展,大学城、工业园不断涌现,上演了又一轮“圈地运动”,城市规划形同虚设。实际上,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30~50万人左右人口的城市有可能是最佳规模,主要原因在于:既可以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又达到了城市大多数服务业的门槛规模,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活力。世界上许多高等级的城市,其规模也不过40~50万人(相当于我们的中等城市)。因此,对于我国目前许多中等城市而言,可能现在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城市职能、优化城市质量,而不是去做大规模,即应该选择一种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对江苏而言,苏南的中等城市应特别强调对下级小城镇的引导,为乡镇企业提供集聚发展的空间;苏中、苏北地区的中等城市则应继续强化自身实力和能量,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吸引。 (感谢南京大学张京祥副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