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研究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4-0038-04
  •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 项目基金: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2002001B)的部分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胡武贤,男(1963-),硕士,现为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资源环境系副主任、副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已验收)。 杨万柱,湖南文理学院
  • 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 Human Settlement Evaluation of Medium-S42ized City with Changde City as the Case
  • 浏览量:
  • 胡武贤 杨万柱
  • HU Wu-xian YANG Wan-zhu
  • 摘要:
    中等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强极化性,产业和人口的不断聚集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案例分析表明,中等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表现为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
  • 关键词:
    人居环境指标体系中等城市
  • Abstract: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medium-sized cities is the their strong polarization, in which the unceasing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 and population is irrepressible. The analysis of Changde case indicate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in medium-sized city lags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manifested on the pollution disposal investment being not enough, the public service and infrastructure falling behin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weakening.
  • Key words: human settlement; index system; medium-sized city; Changde city
  • 1.引言   自1950年代希腊学者道克迪亚斯(C.A.Doxiadis)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学者试图为城市人居环境确定一个衡量和检验的标准。刘颂和刘滨谊在综合国内外对城市环境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理论上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后来,一些人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宁越敏和查志强对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的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2];李乃炜和左玉辉对南京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3];李王鸣、叶信岳和孙于对风景秀丽的杭州进行了评价[4];叶长盛和董玉祥对高速成长中的大都市——广州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分析[5];宁越敏、项鼎和魏兰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小城镇人居环境进行了案例研究[6]。显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都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对小城镇也给予了关注,而对中等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通过构建中等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试图分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求中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城建、规划、土地、房地产开发等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2.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看,中等城市不同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一般尚未出现大都市所特有的“大城市病”;也不同于小城镇,一般不存在小城镇所独有的城乡过渡性。中等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强极化性,产业和人口的不断聚集是不可遏制的趋势。根据中等城市的特点,并参考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1],我们选取了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性4大类评价指标,26个单项指标,构成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人口密度、空气中总悬浮颗粒含量、空气中SO2含量和空气中NO2含量为越小越好的指标,其余为越大越好的指标。 Ⅰ 居住条件 Ⅰ(1) 人口密度 Ⅰ(2) 人均居住面积 Ⅰ(3) 居住用地比重 Ⅰ(4) 家用燃气普及率 Ⅰ(5) 自来水普及 Ⅰ(6) 住宅竣工建筑面积 Ⅱ 城市生态环境 Ⅱ(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Ⅱ(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Ⅱ(3) 道路清扫保洁面积 Ⅱ(4) 污水处理率 Ⅱ(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Ⅱ(6) 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 Ⅱ(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Ⅱ(8)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含量 Ⅱ(9) 空气中SO2含量 Ⅱ(10) 空气中NO2含量 Ⅲ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Ⅲ(1) 人均道路面积 Ⅲ(2) 人均拥有城市建设维护资金 Ⅲ(3)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 Ⅲ(4) 每万人拥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 Ⅲ(5) 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 Ⅲ(6) 每万人拥有医生 Ⅳ 可持续性 Ⅳ(1) 住宅投资占GDP比重 Ⅳ(2)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Ⅳ(3) 城建投资占GDP比重 Ⅳ(4) 教育科技投入占GDP比重   为使评价模型尽可能准确和简化,在采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评价模型[2]如下: Q=∑NjWj , Nj=Xj/Yj;j=1,2,…,m 式中:Q—评价综合得分; Nj—第j个指标的得分; Xj—第j个指标的实测值; Yj—第j个指标的标准值;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0≤Wj≤1且∑Wj=1); m—评价指标的个数。   显然,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水平。若Q≥1,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1,则表明低于评价标准。   在指标体系中,有的评价指标越大越好,而有的指标则越小越好,这种互反的价值取向,使得求和而成的综合评价得分在反映城市人居环境水平时失真。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对上述评价模型作如下处理。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令Nj=Xj/Yj(j=1,2,…,m);而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令Nj= Yj/ Xj(j=1,2,…,m)。 3.常德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单项评价指标还是综合评价指标,往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而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绝对的尺度来衡量人居环境的“优”与“劣”,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从时间序列上来考察城市人居环境的变动轨迹,从而判断人居环境是在逐渐“优化”还是在逐渐“恶化”。   1988年6月,原常德地区改为常德市,本文的讨论就以此为基点。以1989年各项指标的实测值作为标准值(即以1989年的指标为1),计算1989~2002年城市人居环境各类指标评价得分和综合评价得分。需要说明的是,常德市对大气质量的监测始于1991年,因此空气中总悬浮颗粒含量、空气中SO2含量和空气中NO2含量三个指标就以1991年的实测值作为标准值。   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各项指标经处理后不再具备量纲,且不考虑权重因素而采用简单算术平均,计算出历年常德城市人居环境各项指标的评价得分,计算结果如表1。 随后,计算出常德城市人居环境各大类指标和综合指标历年的评价得分及其增长率,并列出同期GDP的增长率,见表2。   4.计算结果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1989~2002年常德城市各项人居环境评价指标总体上得到较大发展,但很不均衡,可以将其分为五类。第一类指标得分逐年提高,表明人居环境在逐年改善,多数指标都具有这一特点。第二类指标得分多年来变动不大,如居住用地比重、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表明人居环境在这些方面多年来改善甚微。第三类指标得分尽管多年来变动不大,但已达到了改进极限,如自来水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早在1992年就达到了100%。第四类指标得分波动很大,主要有住宅竣工面积、人均拥有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城建投资占GDP比重等。这种波动强烈地影响着人居环境改善进程,反映在表2中一些年份的人居环境评价得分表现为负增长。第五类指标得分呈下降趋势,或先上升后下降,主要有空气中总悬浮颗粒含量、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教育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等,表明人居环境在这些方面近年来有恶化趋势。   从表2可知,1989~2002年期间常德市城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5.1%,而人居环境综合总得分的年均增长率为11.9%,说明1990年代以来尽管常德城市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与常德市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常德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正处于强极化阶段,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膨胀,在此背景下经济超前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各大类指标而言,居住条件的改善最为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9.3%。这一结果,既有偿还“欠帐”的因素,也有房地产过热导致的泡沫成分。如果考虑住宅竣工后的“空置率”,这一指标对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提高的实际作用将有所下降。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同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年均增长率为15.0%。这得益于多年来常德市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做出的不懈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性显著滞后,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和10.3%。其原因在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一些指标得分低或者呈下滑趋势,或者呈现出剧烈的波动状态。 5.结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确立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过程。现有的中等城市一部分是由小城市“积极发展”而来,一部分正逐渐向大城市逼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加速,中等城市的数量在增长,规模也在扩张。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等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表示关切。从前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中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强极化性,引致了人居环境的改善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城市生态环境中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否则,将反过来制约中等城市的成长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