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特稿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4-0020-04
  •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E
  • 作者简介:刘会远,深圳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蕾蕾,深圳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五)
  • The Multifaceted Industrial Tourism in Germany Ⅳ
  • 浏览量:
  • 刘会远 李蕾蕾
  • LIU Hui-yuan LI Lei-lei
  • 关键词:
  •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间歇期间,面对着德、法、英等国政界、军界、学界的民族主义情绪,法国一位大度的历史学家吕希安·费希尔却另辟蹊径逆时代潮流去追寻法德的非战与欧洲的合作。他在《莱茵河——历史、神话和现实》 一书中指出:“ 将边界深深地刻在土地上的,既不是宪兵、海关,也不是堡垒后面的大炮,而是感情,是的,是被煸动的激情和仇恨 ”。他高瞻远瞩地抓住了莱茵河这个“巨大的历史常数”,展望未来“总共只有一条莱茵河”,两岸民族与国家完全可以广泛结交,变分力为合力。[1] 二次大战之后,从煤钢联盟到欧共体再到欧盟,20世纪下半页的历史验证了费希尔的预言。 这一天我们在有着法国血统的德国地理学家D.Soyez(以下用其中文名苏迪德)的带领下,考察了德法边界两侧的钢铁和煤炭工业的遗址。   我们先来到萨尔州接近德法边界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小城——诺因基兴(Neunkirchen)。苏迪德教授告诉我们这个名字的德文原意是——9座教堂——也就是说这座城市因拥有9座漂亮的教堂钟楼而得名。   我们将车停在了与一个大型商场的屋顶相连接的停车场,一座钢铁厂被保留的部分高炉、高塔就在停车场旁边(图2)。   我们走进厂区,从高炉旁回身向市区望去(图3)果然看到了几个教堂的钟楼。   厂区的一块说明牌(图5、6)告诉我们:这里的第一座高炉建于1593年,真是历史悠久啊!现在被保护的几座高炉、高塔与中世纪的教堂钟楼错落有致,非常协调的矗立在这座城市的空中,用苏迪德教授的话说:“这是一种古老文化与新文化的联姻”在这个城市的旅游标志中,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的高炉的形象比教堂钟楼的形象还要多(见图5上方该市旅游标志)。换句话说当地人自豪的把这些(虽已不再生产的)高大工业建筑作为自己城市的标志。        然而,在1970~1980年代这个钢铁厂陷入困境并最终关闭时,这个城市的负责人一开始想将其完全清除。当时只有附近的萨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aarland)的一些师生想将其作为遗产保护下来,他们认为这里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标志特色很重要。但这些师生的逆向思维很难得到市长和市民的理解。   苏迪德教授说:“那时人们还不理解要把这些保护好。那时的观念认为这些东西是废料垃圾。几乎没有人,或者只有很少的人认为这也是文化。这种文化不象诗歌、文学或音乐,而是一种工业文化。这一点那时还没有意识到。20年前,每个人都认为钢铁厂是一种很普通的事物、没有什么特别的。那时也缺少经费来保护它。而现在,20年后我们看到,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许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很重要,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必须保护它。我们不能保护全部但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和后代保护一部分。”[2]   现在,旧高炉在市民的心目中已同教堂钟楼一样被视为城市的标志、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繁荣的企业家也像圣徒一样受到人们的崇拜、尊敬。而企业家塑像身边的工具、旧高炉旁露天展出的各种设备又使人联想到“技术集成”、“工艺圈”的概念[3]。   而由巨大的旧水塔改造成的别具一格的电影院(图7),让人感到这是一座文化艺术的殿堂。对改建者独出心裁的奇思妙想我们不能不感到由衷的钦佩。   如果说格斯拉尔(Goslar)有色金属矿、弗尔克林根(Voelklingen)炼铁厂、关税同盟   (Zolleverein)煤矿这三处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4] 树立了保护有代表性工业遗产地完整风貌的榜样,那么诺因基兴市把局部标志性工业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保留并当作自己城市的标志也同样发人深省。   我们知道钢铁业总是与煤炭业联系在一起的 ,告别了诺因基兴,苏迪德教授带我们去考察煤矿沉降区。   这些东倒西歪的房子就是煤矿沉降区的景观了(图8)。这些房子显然被加固过,墙面上留有固定钢筋的螺栓和铆钉,经过加固的房子依然有人居住。苏迪德教授指出:“这些是旧的矿工住的房子。它们已经被翻修过了。原来的风格是1860或1880年代的。地下的煤被开采完后房子就变成这个形状了。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煤矿开采。这是一种典型的煤矿遗迹,我希望能够长期保护它。这反映了采煤的影响。现在所有这些旧房子都正在(渐渐地)毁掉。很可惜。我担心20年后,可能就没有机会看见这种景观并明白采矿对地表带来的影响。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这样一些房子作为典型的例子向我们的孩子和后代显示采矿公司那时行为的后果。”[2]   在地理学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是由德国学者首先提出和大量使用的。美国加州大学的梭尔(Sauer)教授进一步主张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的研究核心。这些东倒西歪的房屋所标示出的沉降区也许很难成为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的旅游目的地,但在人文地理学者苏迪德博士眼里,这里却是一处重要的景观!人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可是萨尔州德法边界德国一侧已没有煤矿企业保留至今了。   但当苏教授驾车带我们穿过了毫无遮拦的德法边界,我们看到了法国一侧的煤矿遗迹(图9)。这个有点儿象谷仓的建筑及耸立其上的井架下面是这里最古老的矿井,它得到了完整的保护。而这张照片右侧远方那些现代的井架和连在一起的选煤厂虽已停产,却依然透露出几分现代大工业的气息。   同我们已看过的德国几处工业遗迹一样,对工业建筑的利用主要是搞展览,包括煤矿本身历史的展览(图10)和其他方面的展览(图11)以及用来做艺术创作的场地。   目前德法边界两侧在煤钢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工业旅游活动开展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合作,德国边界一侧有弗尔克林根炼铁厂、诺因基兴市的钢铁厂遗迹,但没有煤炭博物馆。而法国边界一侧有这样一个煤炭博物馆。据苏迪德教授介绍:这个工厂叫着de Wendel。Wendel是一个大型工业家族,不仅拥有煤矿还拥有其他炼铁厂。这个地方有几个采煤的井架,我们可以看见3个以及一些大型建筑,它们全部被赠送给了一个对此有兴趣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说“我们想保留这个地区的遗产,保留整个煤矿区,因为煤矿现在就要消失了”。突然有一天,Wendel公司就将这一切给了这个小团体。小团体非常震惊地得到了这里的一切,但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过了一段时间,直到他们获得了一些资助才开始了一些发展。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能够接待参观者的博物馆了,法德两国游客在这里可以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边界两侧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互补关系。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政治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变化的世界中走下坡路的话,就必须联合起来,1951年以西德、法国为主再加上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一共六个国家首先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了煤钢一体化市场。有力促进了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也为欧洲统一迈出了第一步。今天这些曾为欧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煤钢企业虽已不再生产,但从德法边界两边在煤钢工业遗址的保护,工业旅游的开展方面的互相协调和合作上仍可以看出欧洲统一的势头。   支持这个煤矿博物馆的民间团体已制定了进一步与德国方面配合发展工业旅游的规划,但与边界那边不远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诺因基兴市等比较起来,这里的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但我们对捐出了整个煤矿产业的Wendel家族,对努力保护和开发这个工业遗迹的民间团体依然充满了敬意。   我们衷心祝愿法国的这座煤炭工业的遗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们衷心祝愿德法边界两边的工业旅游事业能够互相呼应蓬勃发展。煤炭和钢铁虽然因失去竞争力而不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角,但从煤钢联盟开始的欧洲统一大业却依然向我们展示着美好的前景。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