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博爱之都·南京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5-0040-09
  •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陈烨,东南大学建筑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 南京和苏黎世城市景观对比分析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Landscape Between Nanjing and Zurich
  • 浏览量:
  • 陈烨
  • CHEN Ye
  • 摘要: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东西方城市的景观及其结构,分析了城市景观的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的特色等,希望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的建设有所借鉴。
  • 关键词:
    城市景观中心南京苏黎世
  •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its structur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ities agains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urban landscape forming, developing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space, with the hope being a referenc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reconstructions.
  •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center; Nanjing; Zurich
  •   苏黎世从19世纪开始就已经成为瑞士联邦乃至欧洲的金融和交通中心,是瑞士最大的城市。由于在历次世界大战中均未遭到破坏,因此很好的反映了欧洲城市的发展历程。而南京则是十朝古都,同时具有都城和一般大城市的特点,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城市的特色。因此,两个城市的建设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通过横向对比分析,能够更好的理解城市景观生成中的制约因素,并且有所借鉴。 1 城市和自然环境 1.1发源地   苏黎世沿立马河两岸发展起来,四周环绕着五座小山,山谷中的老城街道多为曲折的小道,通向中心,象征着核心作用和公共权利的集中。在13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老城经历过几次扩张(图1),每一次都拆除城墙新建。由于后来的炮火攻击使得堡垒式防御失去作用,最后的城墙被拆毁后,不再新建,只是保留了护城河用以界定老城范围。 位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地理位置也很优越,诸葛亮曾赞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古都首先体现的是以“君”为本的城墙多层环绕的体制,直到南唐将秦淮河一带商业区和居住区围进城内,才显示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奠定了今日南京基础的是明代的格局与中华民国时期的城市干道建设。 1.2自然环境的利用与保护   苏黎世城市北面的两个山包上面,分别是两个对外开放的大学。紧靠老城区的山包上是高级住宅区。立马河穿过老城区,通向苏黎世湖,形成了苏黎世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带,这里不仅有柯布西埃的大作,还有中国友好城市昆明赠送的中国园,人们可以在老城区自由的行走,在湖边小坐,在树下的喝咖啡闲聊,在湖边草地上运动(图2)。总之,面向公众开放的山水环境为今天的苏黎世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南京也是个山水环绕的城市,外有长江之险,内有秦淮河环绕,玄武、莫愁两湖依偎山水之间,城内还有钟山和清凉山等。然而秦淮河长年保护和整治不力,主城段河域的综合整治曾是2003年南京的十件大事之一。城内九华山风景区本是玄武湖周围的唯一制高点,如今众多的高层建筑夺去了三藏塔昔日的风采。而紫金山、玄武湖等等山水胜地,“画地为牢”成为收费公园,在自然环境和市民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膜。   城市起源反映了人类生存的选择,而如何对待自然环境,则反映了城市建设的观念和水平。一个开放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技术和经济。 2 城市景观成型期的文化背景   城市景观的成型期,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城市建设的强度相对较大而导致城市面貌基本形成的时期。   由于注重中世纪老城的保护,苏黎世的成型期形成较早。在1791~1851年苏黎世的Malerischer规划方案中(图3),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次扩张城墙已经消失,老城区的结构已经基本成型。之后的分区规划的概念(zoning),在19世纪晚期首先进入德国地方法规,而后传到了紧邻的瑞士。用于控制和区分诸如居住、工业、办公与商业区等的分区规划,使得现代城市的建设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只是合理分块,然后分期填空。   在中国,朝代更迭往往会毁城择址重建,所以奠定了近代南京格局的只能是建设期长达21年的明代南京的骨架(图4),南京之名也由明朝开始。其次是1927年中华民国对城市干道网的规划建设,成为今日南京的基本框架。   明南京的城垣形态,不同于传统都城的严格轴线控制,而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影响,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宫城偏在城市的东面,使得西面发展有了很高的自由度,奠定了商业地块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南京有四个商业中心,从北面的山西路、中心的鼓楼、新街口、到南面的夫子庙,几乎全是城市西半边发展起来的(图5)。   苏黎世的城市特色是以中世纪的老城区为核心的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南京可以说是多中心的混合模式,由于道路框架调整较大,因而没有完整的形态特征保持下来。     3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建筑组群以及路网调整的情况等。改变城市肌理是使城市形态产生变化,城市景观产生特色的重要手段。   从苏黎世地图上可以很容易看出新旧城区的地块肌理有着明显的差异(图6),而且肌理的改变有一定的向心的规律,是以老城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同心圆模式。后期的有轨电车、小汽车、以及钢结构的建造技术等,使得大规模区块划分成为可能,城市肌理因此逐渐改变。当然城市肌理是历史的产物,时代不同,对建筑规模、交通流量、城市空间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可以任意人为的。   南京初始的地块分割并不是建立在建筑发展规模上,而是建立在宫城的格局上,城市肌理的变化就没有明显的规律。只有在具有较高自由度的西部城区,如鼓楼商业区周围才有所表现。这个活跃的区域随着鼓楼市民广场的一二期工程的进展、周围道路的拓宽,城市形态变化较大。民国时期,新街口由于接近政权机关及住宅区,迅速成为新的商业中心。由于接近城市的几何中心,又是交通枢纽,因此发展迅猛,很快集中了大量公共建筑,地块的肌理变化也很大。   南京路网还在调整中,每个区块都难以形成各自风格,区块内新老建筑混置,风格各异,更重要的是比例失衡,大量的现代建筑的出现,不但景观秩序难以形成,而且由于管理难度大,随着路网的变化,势必影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屹立了近百年的南京“总统府”门前的大照壁被拆除(据称明年年底将原址恢复)就是一个例证,拆除的原因是相互支撑的民居先期被拆除了,过往车辆的震动会严重影响照壁的安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照壁的地下将建造停车场。这个矛盾正是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根本性问题。   城市肌理是城市建设历史的反映,是城市景观产生变化的重要源泉。 4 城市景观要素 4.1 城市的大街和广场   欧洲城市的主要街道往往都是在火车站边上,苏黎世也不例外。1867年建成的火车站(Bahnhof)大街构成了老城区的主动脉。大街上依次是商业建筑组群,政府办公建筑组群,金融建筑组群,并以大量的银行建筑而闻名世界。运行准时、占地小的轻轨电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既满足了交通要求,又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同时金融和商业保证了街道的活 力,沿街的商业店面定义了公共活动的主题。   为了城市发展需要,主要公共空间都转变为交通组织空间。火车站大街上的帕拉德(Parade)广场(图7)现在转变为交通岛,有约10条线路的轻轨电车汇聚于此。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位于火车站大街尽端的伯克利(Buekliplarz)广场(图8),曾经是几条主要街道的交汇点,如今为了解决利马河两岸的交通,主要空间被交通岛一分为二。 南京也致力于建设主要街道,不过道路的拓宽是以汽车的速度和大小来决定的,道路的设计考虑得更多地是曲率、转弯半径等,人性的街道正不断消失。近年建设的“电子一条街”的珠江路,还有“手机一条街”的丹凤街等,都是商业行为的产物,是卖方的街道,而不是宜人的市民场所。只有象夫子庙这样完全步行化的街区还保持着传统街道的特点。 最近建设的市民广场,如鼓楼广场、山西路广场等,没有西方广场所特有的市政厅、教堂等公共建筑环绕。最早出现的鼓楼广场,是个纯粹以市民活动为中心内容的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缺少以及建筑内部的可进入性和相应的活动内容不够,而更象是现代的内向型空间。   结语:交通的需求是城市形态改变的动因。如果说,只是改变了功能的苏黎世的广场的形态是属于静态变化的话,那么在南京大规模路网结构调整中诞生的一系列市民广场则是非常动态化的,而且具有着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形态的影响力。 4.2古城墙的境况   苏黎世的城墙是不断扩张的结果。如今只有从护城河的形状和位置上,还能看出昔日的影子。保留下来的护城河演化成为一个小水道。实际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对此作相应的强调和调整,而是从城市的整体性出发,作了低调处理,如图9。护城河两边的新旧建筑的整体连续性是第一位的,强调的是街道线形与建筑风格的延续。作为古遗迹的护城河并没有被特别强调。城墙消失后,墙址就转化为街道。苏黎世最繁华的火车站大街,就是在13到14世纪的城墙的遗址上发展起来的。   南京城墙长达33.676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南京的城墙是在战争中遭到毁坏。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西方不同,城市是由一圈圈不同的城墙围合起来的,体现的是君权至上的封建思想。所以,在城市建设之初,外围的城郭就已经把可以围合的部分都围合在城市内了。南京现存的明代城墙遗迹(图10),在历史上是一次成型的。如今,城墙的遗迹中以中华门城堡最为著名,不过更多的城门只留在了地名中。位于城市北面的玄武湖和城市主体间的城墙段,曾经是城市的围合物,如今倒过来成了玄武湖的围合物,这是城市结构产生变化的见证。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苏黎世的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属于蜕变式,蜕掉了躯壳,主体结构依然没有变化。而南京的城市发展脉络是属于变异式,主体结构改变较大。   4.3改变城市景观的技术和观念 4.3.1火车站   苏黎世的总火车站位于老城区的边缘。进出的铁轨虽然将城市分成了几部分,但结合商业的立体结构的火车站,以及发达的铁路、公共汽车、地铁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反而使得位于城市核心的火车站更象一个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南京火车站位于城市北边,所有铁轨都绕城而过,火车站前是城市主干道,一向交通繁忙,人群混杂。这样的火车站给城市景观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由于没有完整的交通疏散体系,常常造成大量人群的聚集和滞留。而西方比较先进的交通体系中,人流一般不出火车站就在地下疏散了。 4.3.2 高层建筑   在经济发达的苏黎世,很少有新的高层建筑出现。图11、12中显示的制高点(蓝色)基本集中在老城区,几乎都是教堂建筑、重要府邸、政府建筑等。保护以老城区为主的天际线,是保护城市景观的重要观念。作为山谷中的城市,老城的核心控制作用非常明显。 相对而言,南京的高层建筑则是遍地开花(图13)。1983年建成的37层高的金陵饭店曾经是最高的建筑,20年来,超过它的高层建筑不断出现。这是商业竞争与商业利益驱动的。城市景观如实地反映城市建设的面貌,南京城市建设的商业利益在和规划管理的磨合上,占了上风。 4.3.3 汽车与轻轨电车   苏黎世的轻轨电车至今还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其最大优点是在路面上只需要两条铁轨即可,路面其他部分可以和绿化融为一体(图14)。轻轨电车的缺点是在道路上空留下了如蜘蛛网一样的电线,成为城市景观的视觉障碍。   小汽车的普及是在20世纪20年代,很快城市便面临难点——停车场。苏黎世由于公共交通体系优越,小汽车的数量并不多,居民出行大多数还是依靠公共交通,不过靠近城市中心的停车场已经向河道上空借用空间了(图15)。   南京的公交体系现在还很不完善,电车的恢复正在讨论之中,地铁工程也正在建设。市民对出租车的倚赖极为明显。由于人口稠密,经常有交通堵塞的情况发生。而上文提到过的总统府前的照壁拆除就是为了建设地下停车场。   科学技术是改变城市景观的重要动力,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合理定位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5 城市的空间属性 5.1散与聚的城市空间   苏黎世呈现的是向心的布局,周围环绕的山丘极大的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近代的城市发展呈现出的是以老城为中心的放射状形态。在今天所有可用地即将填满之际,通过地块肌理的变化,依然可以判断出这种发散性。辐射出来的不同区域的住宅的规模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同时老城区的居住功能日渐削弱,商业功能成功的取代了老城区的实质属性。   南京则是个散点式多中心的城市。中国传统城市政权中心和商业中心历来都是分开的,加上早期宫城的偏置的原因,使得整体型制呈现不规则状的多中心状态。历史上多变的城市路网,以及近代史上学自苏联的功能分区是形成散点形态的主要原因。 苏黎世的“聚”和南京的“散”,虽然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最重要的是对于保护和发展这一对矛盾的理解,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平衡点。 5.2 内与外的城市空间   在欧洲的建设传统中,是“建筑物围着空间”,而不是“空间围着建筑物”。在苏黎世,建筑围着空间、街道和节点的例子很多,比如帕拉德(Parade)广场。常常不论区块的形状如何,外轮廓都是填满,保证了建筑外部空间的完整性。围合后的区块内部也往往如外部空间一样,因为城市空间形状的完整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外向城市空间的体现。 现代建筑过度强调本身的形体,往往会在建筑物之间产生很多剩余空间,这也是罗杰  (Roger Trancik)曾指出的城市建设的盲区。在南京现代城市建设中,商业环境中的建筑物相互之间留下了较多的空白点,城市空间的整体组合的意识较弱(图16)。这是因为对建筑物本身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重视,是一种内向的城市空间,这和中国历史城市的内向性有相通之处。   在开放的概念下发展的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还是有很多地方表现出矛盾的闭合特征,围墙虽然拆了,围墙所限定的外部空间形态依然存在,原有的内部空间过渡成为无组织的外部空间,缺少相关的呼应。   结语:城市空间的开放性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不仅是表面的形态特征。南京城市空间如何开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苏黎世是生长出来的城市,南京则是规划出来的城市。南京的城市结构在不断的规划中调整,苏黎世的城市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去适应和加强。这里面有着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私有制的情况下,街道可以建设,而建筑的更新则相对困难。在苏黎世,除了在转型中的工业区块中有正在拆除的破旧厂房外,其他地方看不到拆除的现象。反观南京这几年,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城市是工地,四处是烟尘的景象。城市如何对待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平衡城市发展的尺度与原则。城市结构的形成有着文化背景的透射,而城市结构又决定了原则的可操作性,对城市结构的调整需要有统一的思路。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