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博爱之都·南京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5-0021-07
  •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朱明,工作单位为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南京城墙的维修和保护研究。
  •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存量与价值评估
  • The Quantity and Value Evaluation of Nanjing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浏览量:
  • 朱明
  • ZHU Ming
  • 摘要:
    首先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存量进行了梳理,以资料和数据说明六朝、明朝、民国文化资源是南京文化的精华;接着,对这三段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指出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两者兼顾,对于建设文化南京,促进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物质文化资源存量价值
  •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combs the quantity of Nanjing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with lots of material and data proves that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Six Dynasty, M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cultural essence in Nanjing. It evaluates completely and objectively the art value, historic value and technological value of these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believed that when we make use of and develop these cultural resources, we should consider maintaining 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setting up culture Nanjing and promoting modern city developments. Key words: material culture resources; quantity; value
  • Key words: material culture resources; quantity; value
  • 1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存量   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35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475年的建城史,还有10个朝代约460年的建都史。近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南京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了《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总纲性法规,并先后颁布了非现行文物法规与现行文物法规10余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法规条例体系,提供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法治依据。据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研究所于2002年8月制订的《南京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规划》统计,南京市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将近1500处,共分为10类: 1.1 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   位于主城内的有5片,即钟山风景区、石城风景区、雨花台——菊花台风景区、幕府山——燕子矶风景区、秦淮风光带;   位于主城外的有7片,即栖霞山风景区、牛首——祖堂风景区、汤山温泉——阳山碑材风景区、老山森林风景区、桂子山——金牛湖风景区、天生桥——无想寺风景区、固城湖风景区。 1.2 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规划提出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明故宫遗址区、朝天宫历史街区、民国总统府(太平天国天王府)、梅园新村历史街区、夫子庙传统文化商业区、城南传统民居风貌区、南捕厅历史街区、中山东路近代建筑群、颐和路公馆区、高淳老街历史街区。 1.3 13片地下文物保护区   规划提出的13片地下文物保护区包括遗址7片,即汤山史前遗址区、薛城史前遗址区、石头城遗址区、六朝宫城及御道区、南唐宫城及御道区、明代宫城及御道区、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墓葬6片,即雨花台古墓葬群区、西善桥古墓葬群区、六朝陵墓区、晋东陵和晋西陵、幕府山古墓葬群区、明代功臣墓葬区。 1.4 道路街巷、水系桥梁   到目前为止,统计的传统街巷共有夫子庙、乌衣巷等190条,而水系桥梁尚缺乏详细的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内秦淮河、外秦淮河、金川河、青溪、珍珠河、南唐护城河、胭脂河以及北门桥、浮桥、大中桥、文德桥、武定桥、七桥瓮、赛虹桥、天生桥等应在保护之列。 1.5 42处优秀近代建筑   南京有众多的近代建筑,其中大部分是民国时期所建。南京市规划局根据有关材料确定了其中的42处为优秀近代建筑。由于明德女子中学教学楼已在2002年被拆除,所以实际只有41处。另据《南京民国建筑》一书统计,南京现存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有200处左右,其中相当多的民国建筑堪称是精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南京的优秀近代建筑远不止公布的42处。 1.6 253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12月,南京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117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289个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文化的精华,也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核心因子,正是有了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才使得南京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 1.7 32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1.8 575株古树名木   南京的绿化始于六朝,至民国时期奠定基础。今天的南京,是一座中外闻名的绿化之都,南京的法国梧桐(悬铃木)大道(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槐树街(成贤街—碑亭巷)、樱花路(鸡鸣寺路—北京东路中段)、水杉道(进香河)、雪松路(北京东路西段)、银杏道(北京西路)等,百姿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在南京众多的树木中,有许多珍贵的古树名木,如东南大学梅庵前的六朝松、江浦区惠济寺的银杏等,给古都南京平添了几分神韵和情趣。 1.9 3条历史轴线   3条历史轴线指的是南唐轴线——中华路,明朝轴线——御道街,民国轴线——中山大道(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据《六朝都城》一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太平南路是六朝时期的御道,它作为六朝时期的中轴线也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 1.10 明代4重城郭   明代4重城郭指的是明宫城、皇城、都城和外郭四重。这四重城郭保存状况各不相同。 2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南京现存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中,文物古迹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实物资料。朱自清先生在1934年撰写的《南京》一文中写道:“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娑,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以南京市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属于六朝时期的有南朝陵墓石刻、千佛崖石窟2处(18个点),明朝的有南京城墙、明孝陵、浡泥国王墓3处(3个点,另有明朝的灵谷寺无梁殿1个点被并入中山陵作为1处),民国的有中山陵、天王府遗址(应称作总统府旧址)、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国民政府旧址4处,南唐的有南唐二陵、舍利塔2处,太平天国的有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1处,其他时代的有雨花台烈士陵园、邓演达墓2处。可见在南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六朝、明朝、民国所占比例最重。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同样以六朝、明朝、民国所占比例为大。上述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六朝文化资源、明朝文化资源、民国文化资源是南京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南京文化的品牌,也是南京在21世纪赖以发展和腾飞的不竭源泉。   六朝文化资源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称奇,明朝文化资源主要以明孝陵和环绕在南京城周围的城墙擅雄,民国文化资源则主要以集中在城内的各类建筑物(包括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群、总统府)而享有盛名。这三大文化资源的遗存,如果以新街口为中心的话,大体上呈现一个同心圆布局。 2.1 六朝文化资源   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相继定都建康(孙吴是称建业,东晋、南朝时称建康)的王朝。自公元229年孙权以建业为都,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六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汉开唐的时代。六朝政权以建康为中心,以江苏为王畿,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南京地区现存的六朝文化资源主要有南朝陵墓石刻、千佛崖石窟、钟山六朝祭坛以及省市博物馆里陈列的六朝文物等等,其中以散布在田野里的南朝帝王陵墓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一般为3种6件,从神道入口处起,依次是石兽(皇帝陵前称作麒麟,王侯墓前称作辟邪)1对、石柱1对、石碑1对,但也有例外,如梁安成康王萧秀墓为3种8件。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句容、丹阳3个地区。就目前所见,共有石刻33处。按地区划分,南京21处,句容1处,丹阳11处。这些石刻中的绝大多数已于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1 南朝陵墓石刻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关于六朝帝王陵墓位置大多语焉不详。现存的一处处石刻就成了揭示南朝帝王陵墓位置的最直观、最可信的实物资料。其次,它反映了六朝帝王贵族聚族而葬的风俗。六朝帝王贵族的墓地都选择在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这样既便于保护管理,又便于供奉、朝拜和祭祀。再次,南朝陵墓石刻铭文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书法艺术风貌,揭示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南朝陵墓石刻还留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记,如石兽的双翼造型很可能受到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而石柱中的隐陷直刳棱纹、仰覆莲造型则有可能受到希腊和印度文明的影响。 2.1.2 南朝陵墓石刻的科技价值   根据史料记载,南朝陵墓石刻的石料取自南京紫金山与栖霞山之间的白山,属于石灰岩。亲眼目睹过南朝石刻的人,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条件下,六朝人是如何将这些石刻搬运到一个个陵墓前面的呢?要将平均长约3米、高约3米、宽约1.5米,重量达到14吨的神道石兽完好地搬到目的地绝非易事。这体现了六朝运输工具和运输水平上的进步。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一般都是用长、高在3米以上,宽1.5米左右的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雕刻技法多用圆雕。必须解决好形体结构的多面观。这在西方雕塑中是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雕刻技法。南朝时期的能工巧匠们在雕刻陵墓神道石兽时已经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了这一技法,并辅以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使石兽的整体与局部造型在空间上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而石兽本身动态的姿势,繁简相宜的装饰,犹如锦上添花,构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形体美。   2.1.3 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价值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以力量、运动、速度体现出一种宏伟庞大的气势之美;另一方面,改进了汉代古朴、幼稚、粗糙简单和笨拙的作法。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等方面,达到了新境界,实现了继汉开唐的历史性转变,并对后来唐宋时代的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灵瑞神兽。它一方面继承了汉代传统,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融合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从而形成统一的造型。艺术来源于生活。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特征来看,很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狮子。一律张牙露齿,昂首挺胸,一足前迈,长尾及地,腹侧装饰双翼。其中皇帝陵前石兽均有角,作张口吼叫状,下颏有须;王侯墓前石兽均无角,长舌垂胸。这些石兽的长尾垂地后,向内收旋,巧妙地填补了后两足交互迈动形成的空间,与四足共同构成兽身的支撑点,从视觉上给人增加了稳定感和曲线美。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石兽腹部两侧装饰的那一对鸟翼,这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与狮子的最大不同点,也是古代雕刻家留在石兽身上的“传神之笔”。南朝陵墓神道石兽利用素有“百兽之王”之称的狮子的造型,体现力量之美;利用装饰在腹部两侧的双翼体现速度之美,从而达到了既显示帝王尊严又具有震慑黎民百姓的目的,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2 明朝文化资源   明朝是南京建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先后有朱允炆、朱棣三位皇帝在南京定都,历时53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相当于陪都),又称南都。在明代,南京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其地位仅次于北京。南京现存的明朝文化资源主要有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及明朝功臣墓、郑和墓、浡泥国王墓、金陵宝船厂以及省市博物馆里陈列的明朝文物等等。其中明孝陵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品牌和亮点,它深刻的文化内涵、神秘的设计思想、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规划布局、独具特色的神道石刻组合和造型等等,凝聚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审美情趣和国家财力,具有独特的、普遍的历史价值,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2003年7月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明孝陵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其价值举世公认,无需赘言。这里仅就将南京明朝文化资源有机地串连在一起的一根主线——明城墙价值作一详评。 2.2.1 明城墙的历史价值   南京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南京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南京城的重要象征物。南京城墙以其33.676km的长度在全世界现存砖石城墙中位居第一。   明朝南京城主要建于1366~1393年之间,在建城过程中,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这座都城从里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这在中外城市建设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明城墙经历了600多年风风雨雨后,宫城仅残存午门遗址、东华门遗址,以及散落在宫城旧址上的大量石质柱础;皇城只有西安门硕果仅存;外郭仅留有城垣遗迹。惟有京城(又称内郭城)尚存有周长22.35km的城墙。我们今天所说的明城墙指的就是京城城墙。   明城墙主要由城砖和条石筑成,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它不仅验证了史料记载的明朝初年“高筑墙”的准确性,也反映了明朝的战争已经由冷兵器时代发展到热兵器时代。同时,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铭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2.2.2明城墙的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   南京明城墙的科技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设计思想上。由于南京当时作为明朝的国都,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明朝统治者在修筑南京城墙时,从布局、设计、用材到施工等方面,充分地利用南京的自然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势,从防御的需要,因形随势而建,它突破了中国古代城市方形规制的传统,总平面呈西北角伸出而南部稍突出的不规则状,而且13座城门各不相同,这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统治者在修筑城墙时,尽可能地将城西、城北的诸山包入城内,这样有利于居高临下,御敌于城门之外。对于城东、城南无法包入城内的钟山、聚宝山(今雨花台),则采取加筑外郭的形式,将这些制高点囊括进来。同时,对于城门,根据其所处位置,相应的建造内、外瓮城,并且在瓮城中设置千斤闸、藏兵洞等,以加强城门地区的防御能力。从而使这座城墙成为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坚固的城墙,奠定了今天南京城的基本规模。 明城墙的科技价值还体现在建筑工程技术和各种建筑材料的运用中。明城墙是砖头和条石砌筑而成,城砖来自33个府(或行省)、12个州、150个县、7个镇,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这些城砖制作得坚固耐用,整齐划一。体现了明朝各地较高的制砖水平。此外,在明城墙的建造中,对城墙基础的强度和软土地基的处理、城墙粘合剂的使用、城墙顶部防水层的处理以及城门拱券技术的运用,都显示了我国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其中城墙底部铜管闸的设计与制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截流闸的雏形。   明城墙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城砖铭文的书法艺术成就上。     2.3 民国文化资源   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据房产部门最新统计,目前全市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占地面积有900多万平方米。另据笔者近年来的实地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记载,南京现存民国建筑有100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有中山陵、总统府等200多处,无论是从现存面积、数量,还是从种类、品味上来讲,在全国同时期建筑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林林总总的民国建筑构成了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   此外,南唐文化资源、太平天国文化资源等虽然难与上述三大文化资源相媲美,但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需要指出的是,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损坏。以散布在田野中的六朝石刻而言,由于遭受到酸性物质(包括酸雨、酸性空气、酸性土壤和酸性肥料等)的腐蚀、地下水的侵害、温湿气候的热胀冷缩刺激,以及维修性和建设性破坏,亟需得到妥善的维修和保护。再以明城墙和民国建筑而言,除了自然的风吹雨打侵蚀之外,随着近年来南京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明城墙和民国建筑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人为拆毁的命运,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和手下留情。   总之,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其中六朝、明朝和民国文化资源是南京文化的精华所在。正确地认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合理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地开发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凸显南京文化特色,增强南京的城市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