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争鸣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6-0015-02
  •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 作者简介:杨杏玲,深圳大学经济学院200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 应该冷却的激情和不该被搅扰的历史沉淀
  • The Enthusiasm be Cooled and the Historic Deposit not to be Disturbed
  • 浏览量:
  • 杨杏玲
  • YANG Xing-ling
  • 关键词:
  • 一   冯骥才先生在《现代城市研究》今年第1期中是这样描写当前的“新造城运动”的:“一旦进入规划,当代中国的‘新造城运动’则迅速形成,而城市之间争先恐后,一哄而起,有如汪洋恣肆的洪水,所向披靡……”[1]中国人做事总是风风火火的。通常是上级一个文件下来,下面的就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然后是风风火火地大干一番。不知情的人们一开始会被这样的激情所“感染”,似乎很快就会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美丽新世界”——这样的激情总会让人有成功的希冀。于是,紧锣密鼓地规划、拆迁、施工;于是,人们心情紧张地期待。几下子,“新面孔”纷纷和人们见面,掀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面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玻璃窗刺得人们睁不开眼。这一切是生机盎然的、朝气蓬勃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又是捉摸不定的。看着眼前的世界——繁荣华丽——不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吗?但是怎么总是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当人们曾经最熟悉的东西却越来越陌生的时候,他们开始寻找。失去了什么,他们不知道;寻找什么,他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也不知道。人们沉默了。   不知情的人们是最无辜的,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期待,然后不得不面对美梦破灭后的现实。虽然曾有有识之士发出反对的声音,可是毕竟力量有限。看着故居被拆了,历史名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人们像被抽空了一部分记忆一样,茫然而不知所措。百年之后,后代将沿着哪条街区、哪条道路来寻觅本来应该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呢?这样的造城运动“激情”,是不是该冷却了呢? 二   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有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的面貌和个性,城市的建筑应当彰显当地的特色。比如从前西安郊区民居建筑与苏南农村民宅的差异,就犹如秦腔和苏州评弹——一个高亢,一个柔和。可是现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面貌越来越趋同,光秃秃的盒子式的房屋让人厌倦。城市的楼向高看齐,农村向城市看齐,差异性消失了,城市失去了记忆——我们寻找的,正是城市的记忆。   每座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故事,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一样。建筑则是城市故事的历史记载体:它构成特定的空间,构成城市的存在,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建筑往往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面貌。巴黎建筑经历了沧桑,记录了历史,承载着文化。几百年来,旅游业为巴黎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可见城市的记忆可以衍生出经济效益。 有人说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另一方面,建筑又要有超前的思路,建筑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刘会远先生在《现代城市研究》第3期沿着冯骥才先生的话题提出的“不可忽视规划,但规划者应有较全面素质”的观点[2]是极其深刻的。这是时代对规划者提出的要求。时代赋予了新时期的规划者、建筑师和决策者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他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建筑文化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果规划者缺乏远见,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新式的东西越来越多,老式的东西、古玩则越显珍贵。古建筑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沉淀,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看着它们,一种邈远的情思在人们心中激荡。它们是神圣的,不该被搅扰。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自然遗产。它们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景观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和骄傲。名山大川之美,启迪、陶冶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和情操;辉煌的山水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全球化的影响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冲击着城市的发展,中国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负有艰巨的责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众多议论中,有一句精辟的话:“先行的改革不要为继起的改革设置障碍,而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城市发展也是这样。我们要注重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风貌,关键在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保护得体、自然。   明代学者文震亨提出,好的建筑环境,应该让人进入“三忘”境界: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我们渴望有这样的生活环境。可是,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建筑环境呢?有的城市为使土地升值,不惜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开发;有的为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交通需要,改变历史名城的格局和风貌,甚至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有人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目光衡量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在改造中改变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使之成为孤立的陈列品;许多地方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建设时,没有先期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导致永久性的损失……   现代化过程中,“造城运动”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有些时候,往往只注重过程的求新求变,缺乏理想的城市终极目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企图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资金、人力和精力方面的投入与“宏大”的建设目标不相匹配。这种浮躁(而且是不协调的浮躁)已在城市面貌中反映出来。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去改造城市,其代价就可能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环境的破坏和丧失,这种破坏是无可挽回的!   我想,理性的旧城改造不一定是告别旧!于是我们呼喊: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决策者们是否应该告别浮躁的心态,让激情冷却,并且虔诚地保护那些凝结着历史沉淀的传统建筑呢?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