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关注苏州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6-0042-05
  •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王晋(1975-),苏州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副主任,苏州市市政工程协会秘书长。
  •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
  • Suzhou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Renewal in the Course of Urban Modernization
  • 浏览量:
  • 王晋
  • WANG Jin
  • 摘要:
    苏州古城保护的必要性与更新发展的必然性,使古城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包含对古城本身的保存与维护,同时还包含对有机更新的控制与引导。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文章用经济的观点对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问题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现代化苏州古城保护有机更新
  •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Suzhou’s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comprise the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old city itself, and the control and guidance of the organic update as well. This article analyzes Suzhou’s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eye of economics within a booming economy.
  •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Suzhou; old city protection; organic renewal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整片整片地遭到破坏。   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特性和古城风貌,已成为每一座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0年代初期,人们还留连于苏州古城的小桥流水、老宅深巷,十年后的今天,苏州已成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2001年GDP达到1780亿元,全国第六;2002年全国第五;2003年利用外资已超过上海,名列全国第一。最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苏州选入“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苏州现代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苏州市委已明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在古城保护与更新方面进行了持续渐进的探索性实践(图1)。 1 苏州努力寻求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成果   (1)在宏观思想上,“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得到遵从,“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十六字方针在街坊改造中得到执行(图2)。第一批10、16、37号三个街坊解危安居工程于1993年试点启动,第二批11、17、39、43号等十个街坊随后也完成了改造(图3~6)。   (2)在规划引导上,“保护古城、建设新区”战略的制定确保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南吴北相、五区组团”格局的形成。一体两翼的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蓬勃发展,吴县市撤市建区后的相城区和吴中区欣欣向荣,为古城减负提供了发展空间。   (3)在操作步骤上,从“点”到“线”(一条街道的风貌改造:十全街、枫桥大街等)到“面”(一个小区的改造:桐芳巷小区等)到“片”(一个街坊的改造:平江区10号、金阊区16号、沧浪区37号街坊等)分阶段逐步推进(图7~8)。   (4)在具体工作上,“古城街坊解危安居”、“水环境整治”、“观前地区整治更新”、“盘门景区改造”、“环古城风貌保护”、“山塘保护”、“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等一系列古城保护性工程已经完成或正在启动(图1)。 2003年,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项目被评为2002年度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些都充分印证了苏州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实现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完美结合。   2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多年的实践检验了苏州古城保护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冲击下,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苏州古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一定影响,有机更新的操作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阻力,古城保护的总体思路有待进一步确立。   (1)古城的绝对保护与风貌保护、全面改造与有机更新,这两种保守与发展的对立概念仍有冲撞。   (2)古城布局、街巷肌理、历史风貌在部分更新的区域内得不到充分显现。   (3)未更新区域存在巨大的改造压力,老街坊内居民居住生活条件的恶劣与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4)古城内大批老宅旧房的房屋产权依然存在缺位现象。   (5)现代化发展造成城市机动车辆的急剧增加,古城交通出行和道路问题日益突出。   (6)古城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价成本逐年增大,改造导向不够明确。   由此可见,苏州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继续分析研究与探索实践。 3有机更新是古城存在和发展的保障   苏州古城在城市发展中所形成的珍贵历史遗产和独特地方风貌,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址、格局、规划、河道、桥梁、园林、古建、文物、民居、艺术等多个方面和层次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古城风貌就是全面保护古城,就是不能改动古城的一草一木,即采取所谓“博物馆”式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方式就必然使城市停滞,从而失去活力和魅力,最终成为“死城”,其保护也将失去价值。 3.1 苏州古城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苏州古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历朝历代不断积累的结果。古城风貌更多的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总体的感受,这种概念和感受已经渗透到苏州的文化内涵之中。 3.2 城市更新通常是平缓渐进进行的   除了受战争影响比较大之外,常规情况下城市都是稳定发展、逐渐变化的。今天一家改建一处房子,明天另外一家新建另一处房子,所有新建和改建,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以前或周边建筑形制的复制或模仿,这样上百上千年下来,城市在逐渐演变中得到不断更新。因此城市形象的变化是无数微观变化的积累结果。 3.3 古城保护与更新应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现代化进程中的古城更新,应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华盛顿宪章》指出,“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意味着这种城镇和城区的保护、保存和修复及其发展应和谐地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的各种步骤”,这里的“发展”与“适应现代化”就包括了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古城更新,从而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各种需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和保护城市环境的综合性工作,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用经济的观点解决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和方法   苏州古城保护的必要性与更新发展的必然性,使古城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包含对古城本身的保存与维护,同时还包含对有机更新的控制与引导。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就用经济的观点来分析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问题。 4.1 古城的“稀缺性”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正如“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古城的稀缺性也是我们认识解决古城保护的一条准绳。苏州古城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城址、规模和格局基本保存;建设意图、规划思想较为独特;河道最长、桥梁最多至今如此;古典园林巧夺天工、精美无比;文物古迹、古建筑星罗棋布;成片完整的传统街区和民居保存较多;古城蕴育出独特而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等方面。苏州古城的价值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是苏州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石和根脉,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古城特色,才能使之以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服务于整个苏州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同时,古城也只有加快更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和提升其价值,获得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出其稀缺的经济优势和吸引力。 4.2 控制容量,调节供需,实现古城容量的科学均衡   经济学研究供需问题,力求要达到供需的均衡状态。古城保护同样如此,古城设施是“供”,古城人口是“需”,“供需平衡”就是要实现古城容量的均衡。而古城容量正是古城保护与更新矛盾的症结所在。   历史上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消费城市,住宅房屋是几进几落后有花园。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内原有一户独居的大宅院几乎都变成“七十二家房客”,工厂、学校、机关、商业进入了园林、古宅,人口过度集聚,古城容量不堪重负。最多时,14.2km2的古城内人口集聚40多万人;80年代,古城仍有35万人,流动人口更以数十万计。近年来,苏州已将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等搬迁或新建于古城之外,“东园、西区、南吴、北相”的建立,已极大缓解了古城压力。但据统计,目前古城内仍有30多万人口和一些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性建筑和单位,古城减负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对古城的容量进一步加以控制,把古城的人口和无关的功能移出来,如把古城内产生很大交通量的政府机关、展馆会堂、休闲体育、医院学校等集散大规模人流的公共设施迁出古城。不再在古城内新建任何易产生交通量的楼堂馆所。以期达到这样一幅图画:古城内的环境优美、安静,古城外则是繁华喧闹、设施现代——一座城市包含了两种非常鲜明的特征。 4.3 转移影子地价,控制古城保护的机会成本,保证历史街区不受侵蚀   一般来讲,城市的扩张模式是以城市中心为圆点,向四周均衡扩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古城就会被包在城市中间。14.2km2的苏州古城正是这样。古城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地价会随着城市化的扩张迅速攀升,影子地价会越来越高。所谓影子地价就是土地能够转让的价格,但并没有通过交易真实地把这个价格实现出来。由于古城保护的原因,致使影子地价无法兑现,这就会刺激开发商们千方百计地试图改造开发古城,“侵蚀”古城,因为他们只要在古城拆迁一小块地方就可以有巨大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古城保护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保护代价就越大。因此,必须把这种影子地价向外转移,政府应采用规划限制、拆迁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最大可能地抑制盲目开发,加大对古城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投入,引导古城影子地价的向外转移,保证古城历史街区不受侵蚀。 4.4 用提高交通组织管理的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城市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致使城市车辆迅速增长,交通拥堵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问题。苏州也不例外。城市交通改善,一是靠道路建设,二是靠科学管理。古城交通改善,必须轻道路建设,重科学管理。为保持原有的路网格局和空间尺度,不应再为一味地满足交通流量而不停地新建和拓宽道路(最多可在原路幅的条件下进行修饰性改造),因为根据当斯定理,交通供给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   交通流量的疏解可通过引导来实现:1)除公交车、出租车、旅游车外,限制其他车辆进入古城;2)改善古城周边的道路交通条件,引导交通流避开古城,还应大力发展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城市公共交通,保证公交的畅通和便捷,改变私人小汽车出行习惯。另外,结合古城内绿化、公园、广场、公建的改造,实施地下或立体停车场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车位,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4.5 转移房屋所有权,稳定城市详规,为古城保护提供民众氛围   历史原因造成了古城某些房屋老宅产权不明,存在产权缺失现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比保护技术、方法更重要、更基本。建国后,我国刚刚经历战乱,大量城市居民流离失所,国家将没收和收买的房屋,无偿或以极低的成本租金租给劳苦大众。这个政策在当时起到非常重要的稳定作用。苏州古城内就存在着大量这样的公房,所有权不明致使房屋无法买卖、无法维修、无法投资,越住越破落。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法律严肃性和稳定性,同时又不够细致,致使居民解决了住所产权问题,也有资金进行改造和更新,却不敢操作,担心房屋随时会被拆迁。因此,解决古城内老房屋的产权问题,做深做细城市规划,并以法律的严肃性来确立其稳定性,从而调动和释放房屋产权人的自我更新功能,是当务之急。 4.6 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古城“旧瓶装新酒”,提高古城使用价值   建设新城(东园西区)只是保护古城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通过松动和疏散,苏州古城最终稳定居住人口较合理的应是20万人左右。这些居民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对古城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因而苏州历史文化古城保护除控制城市容量、优化城市环境外,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优化古城职能,实现古城设施和居住的现代化。我们以前总是希望连“瓶”带“酒”一起保护,现在需要变换一下思路,通过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来提高瓶的价值,使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使用。欧洲的许多历史名城如巴黎、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的保护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历史名城的建筑外壳和街巷肌理都保护得非常好,古色古香,但建筑里面的设施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将古城设施日趋现代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匹配,才能使苏州古城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