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关注苏州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6-0051-04
  •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B
  • 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371031)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机理与调控途径研究(KZCX2-307)共同资助
  • 作者简介:李艳,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黄甫,工作单位为福州市城乡规划局; 陈雯,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新时期上海周边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Adjacent to Shanghai City in New Era: A Case of Suzhou Areas along Yangtze River
  • 浏览量:
  • 李艳 黄甫 陈雯
  • LI Yan HUANG Fu CHEN Wen
  • 摘要: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发展战略的调整对周边地区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与上海毗邻的苏州沿江地区为例,从苏州与上海关系嬗变入手,分析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倾力发展制造业、鼓励扶持郊县开发区、打造“三港两网”以及举办2010年世博会给苏州沿江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牵手、错位、配套、竞争”四大策略及其他相关对策
  • 关键词:
    苏州沿江地区上海机遇与挑战策略对策
  •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change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uzhou and Shanghai, and analy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areas along Yangtze River, which are brought by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international centers”, reani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ort of development areas in the suburb, construction of “three harbors and two nets”, and hold of EXPO 2010. To meet the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ur strategies--collaboration, stagger, support, and competition,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countermeasures--are put up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 Key words: Suzhou areas along Yangtze River; Shanghai;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trategies; countermeasures
  •   苏州沿江地区系指苏州市域内邻近长江的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市。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已非常明确,上海周边地区依靠接受上海辐射迅速崛起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海与江苏的关系历来就十分密切,虽然沿江开发为包括苏州沿江地区在内的整个江苏沿江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面对上海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战略的调整,邻近上海的苏州沿江地区需重新审视发展局势的变化,及时制定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 1 苏州与上海关系的嬗变 1.1 苏州与上海经济联系的演变   苏州与上海自近代以来就在产业与原料、金融与市场等方面有密切的分工协作——苏州既是上海的农产品及工业原材料供应地,也是上海的工业配套基地和支撑上海产品及流通消费的主要市场。20世纪80年代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期,苏州地区乡镇企业很大程度上依靠上海“星期六工程师”的帮助,作为上海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当时苏州的发展基本依附于上海。   自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伴随国际工商经贸界掀起的上海热,与上海毗邻的苏州也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众多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建厂。苏州地区通过配套上海发展制造业,与上海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随着苏州的制造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制造业从为上海配套转向更多地为国际市场配套,苏州与上海的制造业从垂直分工贸易逐步变为产品差别型的水平分工协作体系。此时苏州与上海的关系开始由单向接受辐射向双向互动发展演进,呈现既联合又竞争、甚至竞争大于联合的态势。 1.2 苏州沿江地区在融入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相对滞后   历史上苏州沿江地区与上海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90年代以来在接轨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显然滞后于苏州市区及昆山等地。特别是太仓与昆山都与上海接壤,且太仓原有经济基础好于昆山,且是江苏省唯一既具有沿江优势、又具有沿沪优势的县级市。但短短16年,昆山从经济单薄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明星城市,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超过了太仓,外资(特别是台资)集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3家在昆山投资[2],吸引的台资占全国12%以上[3],相当于整个上海台资的总和。而太仓显然没有抓住这一时机实现跳跃发展,利用上海、融入上海的步伐相对滞后。随着上海的发展战略结构的调整,沿江地区在借助和接轨上海方面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 上海发展战略及调整带给苏州沿江地区的机遇和挑战 2.1 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   新世纪上海提出要用20年时间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通过加快“四大中心”建设,大量的资金流、物资流、人流、信息流涌向上海,上海正成为我国商务最为集聚的城市。自2002年以来,几乎每个月就有一家跨国公司将其区域总部移师上海,“总部经济”正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虽然有研究认为目前来看上海仅仅可称为服务业的“国内中心”,还算不上“国际中心”,但上海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上海在国内金融机构最集中、交换市场最完备的先发优势,加快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四大中心”的建设,不仅使上海具备了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而且将加速和加大资金、物资、人才、信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流,这将为苏州沿江地区基础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时机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四大中心”的建设,上海成为资本、物资等的控制、支配和管理中心,交易便利和成本降低将使苏州沿江地区等周边地区在吸引资本的竞争力上受到削弱。 2.2 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向制造业偏移   目前上海经济仍依靠工业推动,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上海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发展市场化配置资源中心,构筑金融、贸易、科技、人才和制造业“高地”;同时为了防止制造业空心化,上海特别提出在东、南、西、北部分别重点建设信息、石化、汽车、钢铁四大产业基地[1],以实现市中心工业的最后转移,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布局。 上海倾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几乎全面开花,这无疑在客观上与苏州地区的发展形成同构竞争。特别是上海的南部重化工业基地、北部的钢铁精品产业基地,西部的汽车产业基地,将与苏州乃至江苏沿江基础产业带的构建和发展构成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使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2.3 上海鼓励和扶持区县建设开发区   苏州地区在融入上海、发展外向型的制造业方面先走一步、先人一拍,在发展水平和发展综合位次上都超过了最为临近上海的郊县(表1)。为此,上海出于强化制造业和增加GDP的考虑,提出在其十个县各建一个特色工业小区,做到“一业特强”、“行业通吃”,作为外资的“蓄水池”,积蓄发展势能。这显然在客观上将截留苏州沿江地区的发展机遇。 如果将苏州沿江地区与上海郊县放在同一层面进行竞争与较量,沿江地区固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沿江较为丰富的岸线资源、已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县域经济主体的活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为优良的人文环境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完全有可能对上海郊县开发区的资本流动形成“筛网效应”。如上海港机厂搬迁至张家港,累计投入已达1.6亿元,是上海产业向苏州沿江转移的较好例证。 2.4 上海城市空间重心东移,倾力打造“三港两网”   上海倾力打造“三港两网”①,并将之作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港两网”的主体工程都在浦东,标志着上海城市重心正在东移。  “三港两网”使上海市内外交通紧密衔接,与长江三角洲各大交通节点环环相扣,加强了上海的对外辐射范围,有利于促进长江三角洲乃至更宽广空间的发展。其中,海港建设将以大小洋山国际深水港为重点,形成黄浦江港区、外高桥港区及洋山深水港“老、中、青”三代港区功能互补的全新格局,并在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上全面展开港航服务。航空港初步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   大小洋山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上海否定了南北两翼组合港的设想,使苏州港需要重新定位,也使长江三角洲港口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由于大小洋山港发展的陆路运输距离要增加约50km,每标箱要比现在的上海港增加600元左右的陆上运输和外带费用,使太仓港等港口与上海港的成本差距缩小。同时,大小洋山是台风的长年登陆口,台风影响港口的稳定性,这也为苏州港带来了重新定位后的希望。国际上,安特卫普港和鹿特丹港,就是在竞争和错位分工中很好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最好例证。   虹桥机场国际货运业务停运,苏州沿江地区到浦东机场的距离比到虹桥机场的距离增加了40km,约1小时车程;对进沪车辆统一收费等举措,使得原本与上海紧密相连的苏州、昆山都感到与上海之间有了一道若有若无的“隔离墙”。   城市轨道系统,在完成浦东磁悬浮列车建设后,将率先开通上海至杭州的磁悬浮线路,杭州20分钟即可到达上海,而规划中的上海至苏州的轻轨要到2020年才能建成。这些发展设想都在客观上对苏州沿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5 世博会:新的商机和与上海一体化的契机   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日益展现出广阔的商机。世博会是苏州沿江地区接轨上海、借助上海、汲取发展能量、获取发展空间的绝佳机遇,也是在上海“防备”苏州的困境中,推进实现与上海一体化的极好契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将使苏州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益匪浅。   世博会的需求将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随着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的启动,将有1600多家企业撤出浦江两岸到外地谋求发展,大上海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性手笔给与之相邻的苏州沿江地区带来了无限商机。苏州沿江地区抓住“世博经济”的巨大市场需求,可壮大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实力。上海申博成功可最大限度地吸引世界各国的“眼球”,引领资本的投资取向。这对与上海毗邻的苏州沿江地区下一步吸引外资将更为有利,引资规模和范围都将进一步扩大。   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使上海周边城市迎来一个扩大对外开放,活跃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也需要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来介入、支持,以真正体现大都市的风范和气魄。这意味着上海将有可能打破行政界线封锁,从周边100km紧密圈层甚至更大的范围来构筑“世博圈”,苏州沿江地区将被上海世博会直接带动。苏州沿江地区可以进一步做好上海“后花园”的工作,积极拓展生活、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从政策和行动上主动与上海方面对接参与,争取在全球化、区域化进程中发展成为世界区域[4],获得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3 苏州沿江地区接轨上海之策略   胡序威先生认为,从经济联系来看,苏州实际上已成为上海大都市区的一部分[5]。根据苏州与上海关系的嬗变和上海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苏州沿江地区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应采取“牵手、错位、配套、竞争”之策略。 3.1 牵手战略:积极寻求与上海的对接、融合   “牵手”,首先是要明确苏州沿江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上海,苏州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必须依托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充分借助上海金融、贸易、信息、航运中心等方面的优势,为我所用;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去牵上海的“手”,寻求与上海的合作机会和可能,自觉地利用上海的资源为沿江发展服务。应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对接——铁路、公路、水路与上海相连,港口、航道与沪上衔接的运输优势,接轨上海,放大上海的辐射能。密切关注上海的决策动向和重大举措,紧紧把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要充分研究并提出放大上海世博会扩散效应的对策,抓住开发先机和发展商机,积极推动与上海的一体化进程。以制度创新推动沪苏企业层面的相互合作和往来,实现跨地区的资本和人才流动等。 3.2 错位战术:寻求自身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实现“双赢”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融入上海的大趋势来看,城市和区域的功能配套与衔接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融入上海的制高点。苏州沿江地区区域功能在与上海发展的关系上,既有分工协作的垂直分工,更有产品差异化的不同的区域服务范围、服务层次和服务对象的水平分工,并在竞争协作中不断优化发展,从而提高整体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寻求竞争协作中共生共荣,从“单赢”向“双赢”转变的战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 3.3 配套策略:高层次、全面配套上海,从量态扩张向质态提高发展   要使苏州沿江地区与上海的接轨从单一制造业转向全面配套,从窄领域接轨转向全方位接轨。从产业上,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各个层面高层次、全面配套上海,通过分工与合作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规模生产。如在制造业方面与上海的错位,一方面体现在为上海制造业配套,但更多地要面向市场,为全球制造生产体系配套,使自己的优势产业能够在一定水平上与上海形成竞争态势。在服务业上与上海的错位发展,重点在于发展区域性生产服务业,与上海的“四大中心”形成服务范围、层次和对象上的互补和延伸。 3.4 竞争意识:以投资环境和生产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   在上海经济圈的一体化过程中,苏州与上海竞争在所难免。为此,苏州沿江地区在寻求与上海错位配套、避免过度竞争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构筑自身的高竞争力,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二要发展生产服务业,建立直接面向企业的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进而增强区域资本粘合力和竞争能力。 4 加强与上海合作的其他对策   针对苏州沿江地区的发展现状及融入上海的历史选择,除以上所述的全面配套上海的对策外,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4.1 密切关注上海发展的新动向,及早作出应对方案   苏州沿江地区融入上海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密切关注上海未来发展的新动向,及早作出应对方案,避免现在存在的对上海的重大发展举措陷入仓促、被动适应的尴尬局面,否则区域无序竞争便不可避免。上海虹桥机场国际航班停运影响苏南地区空港经济发展、无锡上马机场就是例证。因此苏州沿江地区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当前需迫切研究上海世博会对沿江地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2 借鉴昆山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加速接轨上海   昆山经验说到底就是充分利用了上海的平台,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抓住机遇搭上了上海这辆经济快车,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苏州沿江地区应以昆山经验为借鉴,利用与上海大都市相邻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加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4.3 借鉴嘉兴接轨上海的经验,实现企业接轨、产业接轨、要素接轨   嘉兴市自1992年实施接轨上海战略以来,努力依托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成效显著,并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现象②。嘉兴接轨上海已从原先的工业、农业扩大到科技、金融、旅游、教育、人才、信息等领域。借鉴嘉兴接轨上海的经验,苏州沿江地区应在行政推动下,使企业、个人逐渐成为接轨上海的主体,带动产业接轨、要素接轨。围绕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自身的产业重组。实现两地的支柱产业配套、一般产业互补、新兴产业共建。尽力拓宽要素接轨内容,特别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要素。 4.4 营造环境   环境是基础,是信心,是创业载体,必须精心打造。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城市持久的发展。常熟市和太仓市已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这为高起点吸引外资、融入上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积极寻求与上海基础设施对接   着眼长远,苏州沿江地区政府部门应积极寻求与上海基础设施的对接。高速公路方面,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要铺设至上海的两条直达高速。东北段至太仓港区公路,与沪浮璜一级公路交叉,可从该一级公路经浏河接上海罗泾;东南段至上海郊环线公路,经太仓西又与正在建设的沿江高速公路交汇,亦可由该高速东行至沪嘉高速。还应考虑与上海的轻轨和磁悬浮铁路对接,以增强上海对苏州沿江地区的辐射能级,提升苏州沿江地区在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地位,更好地融入上海。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