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7-0008-03
-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简介: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师,规划师,建筑教育家,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本刊编委会顾问。
- 城市的批判和地区建筑的研究
- The Critics of City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al Research
- 浏览量:
- 齐康
- QI Kang
- 关键词:
; -
这是一篇课题报告,是近年来工作实践的探索(关于地区建筑的部分以前已发表)。
“批判”不只是否定,更不是怀疑,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剖析,剖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矛盾。是经验教训的概括。
近年来国家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快地提高,在许多方面值得重新审视。批判的本身是否定之否定。
1 城市化的回旋 “六五”计划期间我曾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化途径和小城镇技术经济政策”课题的研究。当时研究组曾对全国城市化做了水平分析,交通、公路、铁路等线路图做了16张。同时又做了苏南城镇化的演变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城市化有了基本的认识。时隔20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于是城市化的问题和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曾几何时,城市化被人们“神话”了,有报章说“城市化是个核裂变”、“城市化带动了一切”。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要把城市“做大、做优、做强、做美”。甚至先确定若干年内城市化要达到的百分比,然后行圈地之实。低价的土地收购后再高价出售,几乎各城市一夜之间“富了起来”。当然为了还欠城市基础设施的“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是可取的。但是一味追求“标志性”工程,追求任期业绩,不惜重复建设,到处开发工业园、科技园,极大地耗费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无节制地扩大,不论当前或长远都是一种灾难。
2 扩大的城市研究
城市形态,是城市内外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力是自然因素——气候,所处地区的经纬度,具体的地形、地貌、地质、河湖及原有的居住生长点(城镇)等;是城市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条件;还有如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社会福利、工业、农业、商业等因素综合促进而成,是现代城市、现代工业与现代的社会化相结合的产物。
历史上城市的型制、体制、制度、规则的影响又和一个时代的观念相关,可以说历史上的观念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城市的形态。今天我们总结历史城市的优秀文化和经验,摒弃那些糟粕,科学地树立城市的新观念,对体制、制度、规划等等产生影响。观念的城市,城市的观念也是这个意思,最终落至意义学的范畴上来。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股不求务实的浮夸风导致对城市的发展只求高,都想把自己城市做大。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要从社会经济总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着眼,剖析自己城市的区位优势、首位度,及其邻近城市经济的影响,也要考虑交通、能源、水源等环境制约因素。我们的城市现在已经有一定的资金了,我们应该运用先进的科技文化,把城市建设好,这就要我们研究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以及地区的文化底蕴、地区风尚。
3 城市的运行、经营和管治
城市政府的土地批租、买卖,贷款、引资及税收使政府有了钱,于是如何管理城市就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目前我们运行机制不顺,其主要原因是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又起步不久。在转型期如何做好城市规划设计、经营好城市、管治好城市是个新的课题。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是长期的建设、更新改造、再生整合的过程,所谓不顺有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法律性不强。常常是几个主管领导“一言堂”,一任领导一个主意、一个主张、一个决定,特别是开始建设地点的选择。
2)领导层对城市化、城市形态缺乏研究,多少有点“欺软怕硬”。容易搞到的土地先开发,缺少城市的统筹和整体观念,没有运行的连续性。所以城市建设往往取决于投资者、房地产商,形成一轮轮的地块分割。管理者在较理想的社区又做了分割,单位所有变成为房地产分割。政府机构如何发挥行政管治手段是值得研究的。
3)城市规划设计的审批和建设缺乏透明度,同时又缺乏集中,这是一对矛盾。土地开发经过几次“倒手”,最终是老百姓吃亏,老百姓的利益遭到掠夺。卖地农户成为失业后备军,政府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始终把“以人为本”、“三农”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是对人民负责的管治。
4)城市管理体制显现出“上大下小”的不合理现状,即管理的职能部门太多,机构臃肿,再三精简,还是减不下来。城市规划有了透明度,又缺乏集中,集中了又难以贯彻,所以违章建设屡屡发生。机构如此,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理解城市、研究城市、学习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品位高低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城市素质”,要树立城市精神。
5)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知识的储备是很重要的,例如跨江的桥间距多少是合理的,绝不能因为上海浦东有11桥(包括地下通道)南京跨长江也要11桥。这二者是大不相同的。黄浦江宽400m,而南京长江江面宽1200~2000m。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首先必须明白长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根“轴”,而南京只是其中一段,我们要在全国流域规划的统筹下开发南京的江北。沿江开发也是这样,它只不过是南京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胸中要有全局,这个局就是国家。
6)技术专家要有整体思想,不能固守自己的专业,要摆正位置。专业管理者,要十分注意对城市的调查研究,提高自己建筑鉴赏水平和对城市的局部和整体,条条和块块,及各系统间的协调、平衡能力,敢于反映事物现实,坚持规划的法治,而不是当“九斤老太”瞎批评,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4 城市规划设计的连续性
城市规划是个阶段性的工作,又是连续性的工作,二者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不可分的。因为有了近期(5年)、远期规划就认为平安无事,那是不妥的。我们还处在转型期,一切都处在变化状态。社会现实是千变万化、五彩缤纷,既造就出时代的英雄,也存在着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钱权交易破坏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实际的规划操作。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局面,我们需要不断调查,不断研究,我们还不能像国外的搞Zonning(分区)那样,定下来的事就能一成不变。记得1956年我在北京建设部设计院进修,一位人事科长说:“学什么城市规划,尽扯皮”。至今想起来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扯皮者,互相切磋研讨也。一般地说,宏观如城市化现象,需要有专人研究社会经济、建制、隶属的变化;中观如城市总体规划要随形势的发展,每隔五年要修编一次。宏观、中观是统筹,而微观则是具体的修建性规划、城市设计等。对于微观来说,建筑师、规划师的把握非常重要,为能因时因地作出“把握”必须要有好的构思和技巧(技法)。构思是启迪是源泉,而技巧手法必须要有古今中外的建筑知识和手法,掌握其形象、比例尺度、色彩等,才能运用自如地构思。统筹和把握是分层次的,而技巧、技法是过河的桥梁。
我国城市规划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向苏联学习,学会了一套规划方法,然而又受到了批判(随政治形势)。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人“上山下乡”,逆城市化而行,甚至否定取消城市规划。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促使决策者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但又把城市规划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好像有了规划一切都妥帖了。殊不知规划只是某一个时期观念下的产物。前几年又刮起“城市设计”之风,于是到处做概念性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到处都做,好像它可以控制一切。城市设计是通过具体的建筑设计去实现的。我认为,城市设计应看作城市中的建筑设计和建筑中的城市设计,具体解释为每幢建筑的设计和实施都是城市设计的一个实践部分。所以规划师、管理者一定要具有设计思想,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我提出的设计城市也就是这个道理。规划设计就是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上下之间是一种互动,一种导向,一种发展和保护,一种制约和控制,更是一种整合。
5 城市的新陈代谢
城市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场所,是有生命有人气的。人气是人们相互的关系,我们企求的是一种祥和、平安、兴旺、宁静、活跃的氛围。新陈代谢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一代人只能在城市发展和保护中起着一个短暂的历史作用,城市是物质、精神财富和文化的,它将延续漫长的历史。最可贵的是城市有物质长存,物质是由人在这个时代铸造而成的空间。城市物质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文化是随着时间推移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人的生命之短与之相比相差甚远。人是有记忆、有感情、有交往的,新陈代谢不只是物质,重要的还在平时历史知识的总结,及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人类应怎样对待城市的新陈代谢。它绝不是简单的对待,也不是消极的对待,我们要历史的科学的对待城市。当今有股风气,就是大拆大建。整条路、整个老街区推平,真可以称之为大拆大建“时代”。现在风行大马路(宽超过100m)、大广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千百幢,好像只有高楼群才能代表城市形象。我们的高楼群不像国外的Down Town,而是散布在城市各地,蚕食过去的基础设施。
这里要提一下什么叫做“新”?一次我参观兄弟院校的教室,一位学生问我,我的设计够新吗?我说“新”要合乎时宜,一切合乎时宜的都是一种内在的“新”。正如我参观一些民居我会大喊一声“好新呀!”这意味着新是一种内在的合乎功能、结构、环境、美学的原则。真实的新,一是推陈出新,从历史的传承中转化而创新;再一种是从时代的新的需求,新的功能及其产生的特有形式,这也谓之新。正如服装模特,穿着30年代的服装仍能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再就是设计师新的创造。新陈代谢是个自然的规则,是有时间差的,是物质上的又是精神上的,代沟的存在也就是这个意思。人类社会要有主观的科学的能动的作用促使城市健康的发展。
6 学习城市、研究城市
城市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载体,每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学习、工作在房子里。门窗、桌、凳、床、马路是人人都熟悉的。所以谈论到城市和建筑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传统的、时尚的、新潮的都会贯入到人们的脑海,加上有更多的参观,无形中形成一种建筑认识的层面,这层面有高有低,有精有细,甚至有优有劣,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但建筑作为文化,作为艺术,它又是文化中的大类,大英百科全书把建筑列为艺术的一种。黑格尔论美学又把建筑与音乐列入同一层次,可见它的品赏、分析、解读又分为高雅的、通俗的、世俗的,它具有时代性、地区性、综合性、整体性。作为城市而言就更加复杂,系统多,网络关系复杂,横向的、竖向的、交叉的,行政隶属又是条条块块,等等。一般地说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综合,是个整体,但它又始终运动着、发展着、消失着,表现为一种新陈代谢的现象。从生态的观点来看,它又是自然生态城市。我们要以人为本。要有持续发展观、生态观,要把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人们认识城市、了解城市、控制发展城市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正处在转型期,摆在我们面前是学习、研究城市,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条例守则,使之有序地行进。
各地政府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要十分注意我们城市化的进程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节点上了,城市形态怎么样是完善的;我们的管理的运行机制怎样逐步地匹配,使城市有公道,有智慧,有情感,这是我们要追求的。
少念叨一些“双赢”、“率先”,多作些调研,多想多做一些老百姓的事。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