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发展战略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9-0032-02
-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赵华,男,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 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对象的选择
-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hina City Competitiveness
- 浏览量:
- 赵华
- ZHAO Hua
- 摘要:
我国的城市竞争力研究由于行政区区划的特殊性存在研究对象不明确的现象,在发现、探究、分析这一问题后,提出了研究中的应对策略,即在测评城市竞争力和探讨城市竞争力提升策略时,应分别使用狭义和广义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对象。 -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研究对象; - Abstrac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is not clear and is defined differently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fter discovering, probing, analyzing this problem, the paper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when measuring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suggesting its promotion strategies, it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to use the narrow sense or the broad sense of research object.
- Key words: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object
-
1 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分歧
我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升温。不管是经济学学者,还是地理学学者,都加入了这项研究。经济学学者代表就有南开大学的郝寿义(1998)、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2001,2003)、辽宁大学的韩毅(2002)、袁国敏等(2001)等等;地理学者也不乏其人,如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2001)等,徐州大学沈正平、马晓冬、戴先杰等(2002),不胜枚举。
但是,在诸多研究中,尤其是实证测算时,仅有个别学者提到了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对象,如:经济学者郝寿义(1998)与韩毅(2002),这非常关键,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竞争力测算时指标数据来源的统计范围。崔功豪等(1999)认为在地理学的比较法中,作区域比较前,应注意区域间的可比性,……必须注意行政区划的变更,……造成的指标不一致。赫寿义与韩毅在建立指标测算城市竞争力时,明确地区分了市域和市区,但前者却偏向使用市域的统计数据作为计算口径,后者则明确地表明使用市区的统计数据。这样,显然,他们两位对城市竞争力研究对象理解就有所不同,这也造成了他们各自使用不同范围内的统计数据。而其他学者则对此问题更多的是回避,在研究中到底是针对市域还是市区不得而知,多是混为一谈。
这样,在城市竞争力研究中,研究对象就出现了三类:市域、市区或两者的混合,也就存在了分歧。这种分歧最终会直接导致城市竞争力测评结果的迥异。
2 研究对象分歧的根源
国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要早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就发表《城市竞争力:美国》、《城市竞争力决定因素:一个评论》和《竞争力和城市经济:24个美国大城市区域》三篇研究论文(沈立人,2001),那么,我国学者在参考外文文献时就将 “City Competitiveness” 或 “Urban Competitiveness”直接译成了“城市竞争力”,可是未注意到国内和国外在城市区域上的差别。
我国从1983年开始,为了加速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促进乡村经济,实行了“市管县”这样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和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国的行政概念的市和镇是城乡的混合体,既包括城镇型的居民点,也包括大面积的农村,行政概念上的统计包括全部地区的数据。而西方国家对城市的界限概念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功能地域,多称为都市区,是非农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统计也依此口径。那么,这样我国的统计范围显然比国外的大许多。
如果,在国内和国外的城市间比较城市竞争力,很可能我国城市的某些总量会大得让外国人吃惊,而均量又少得可怜。而国内城市之间的比较,如果有的城市下辖十几个县,而有的城市则一个也没有,它们之间比较的公允性就值得斟酌。
3 研究对象的分析
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从此定义来看,城市竞争力的比较不应该是市域的比较,而应该是市区的比较。我国的官方出版物《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也是许多学者在研究时使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就设定了两个统计范围:一是市区(包括城区和郊区);另一个是地区(包括市区和下辖的县和县级市)。而且还专门解释城市统计提供“市区”资料,一是因为辖县的功能不是城市功能的主体,城市的各项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市区。市区的基本情况,基本上反映了(狭义上的)城市各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该资料便于剔除非城市的因素,比较正确反映城市的作用和发展特点。二是为了便于比较分析。由于地级市所管辖县(市)的数量不等,且不时发生变动,或有县级市从上一级地级市中分离,升格为地级市等,而“市区”则相对稳定,便于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料对比和国内外城市间的横向对比。由此可见,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对象为市区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在这一点上,也许是由于专业的原因,地理学学者应该比经济学学者有更加敏锐的地域范围感,对此更加敏感和具有更好的认知力,在研究上更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较为隐蔽的问题。
4 研究对象的狭义和广义确认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对象在测评时,根据以上分析已经可以确认应为市区,也就是指标需要采用市区的统计数据。而且,这在实证研究中也比较可行,与实际情况也更相符。比如韩毅等、沈正平等的研究,以及本人的硕士论文在实证研究时,都采用市区的统计数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可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我国的特有的国情,毕竟,由于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市域是市区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腹地。作为一个地理学的研究者,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需要把城市放在一个更大、更高的一个层次的区域中去研究。对于实际工作中提出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就更不能置市域不管。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完全可以使用狭义和广义的研究对象来处理这一问题。狭义上,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是市区,尤其在测评时,原则上统计数据需要采用市区数据,也就是城市竞争力比较时,比较的是市域的中心——市区。而广义上,研究对象是市域,尤其是在提出具体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措施与策略时,这样发挥市区的中心带动辐射作用,利用市域的各种资源培育发展核心,寻求区域性的合作,这样的建议和措施才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