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31
既是城市绿地,又可以是市民旅游休闲场所,生态绿楔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显得重要。记者获悉,《厦门市生态绿楔保护及利用规划研究》已通过专家评审,弥补了厦门市生态绿楔规划的空白。
生态绿楔是由于城市绿地插入城市组团之间呈现“楔形”而得名的。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定义:一是深入城市组团之间形成呈“楔形”的城市绿地。二是主要用来分割城市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地带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的区域。三是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需要加以控制或者保护的区域。
生态绿楔多位于城乡结合部。其内容特征则由农村建设用地、农田、草地、果园、山体林地、池塘、河流水域等村庄自然景观构成,其中又多以农田或山体林地为主。
此次规划研究对象确定为六大片区,分别是蔡尖尾山绿楔片区、海沧-集美绿楔片区、灌口-后溪绿楔片区、天马山绿楔片区、大同—西柯市政绿廊片区、翔安北部市政绿廊片区,面积分别为28.12平方公里、13.41平方公里、22.65平方公里、42.82平方公里、6.56平方公里、9.68平方公里。
其中,蔡尖尾山、天马山、灌口—后溪绿楔片区则是此次规划研究的重点,划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植被恢复区。在山体开发规划上也提出城市设施建设、绿化建设与旅游开发利用等。如蔡尖尾山绿楔片区在旅游开发方面规划东方高尔夫体育休闲区、闽台文化大观园、情缘谷山体公园、慈济东宫宗教文化旅游区、植被恢复示范区、文圃山陵园、古楼水库休闲度假区等。
由于此次规划研究主要面向岛外,专家在评审时认为,规划应将本岛的生态绿廊纳入考虑,如筼筜湖—仙岳山狐尾山—圆山—薛岭虎头山—五缘湾,万石山—忠仑—湖边—五缘湾,以利于本岛生态绿廊的保护控制。同时,规划应体现出生态绿楔与海湾(包括湿地)、山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生态城市空间。
2006-07-25
信息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