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1
2012-03-21
未来若干年内,本市将有500家养老机构落地,城区占其中的50%,新城和乡镇将各占25%,平均每个区县都将新增30家养老院。昨日,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做出了如上表示。
对症“养老难”
每区平均新增30家养老院
“全市已经有360多所注册养老机构,这对于庞大的需求人群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黄艳说,截至目前本市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00万,老龄化比例为1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8%到20%。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本市养老机构床位为7.2万张,平均每100位老人只能分到3张床位。
为了解决养老难问题,目前,全市规划建设500家养老机构,中心城将占一半,其他新城、乡镇占一半,平均每个区县布局30余个。
即使是现在已经注册的养老院,也都是以福利养老为主。黄艳说,今后本市养老机构将从“福利”向“服务”转变,通过调整养老机构的土地供应方式、用水用电标准,吸引社会投资办养老。
对症“居住难”
中心城区产业园主建公租房
“公租房便宜又稳定,就是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去年12月1日,西城区放开公租房申请时,一名申请人很担心最终会住到没地铁、没配套、不方便上班的地方。
“中心城区、产业用地在规划建设中都已经考虑了居住问题。未来中心城区的保障房将以公租房为主。例如丽泽商务区在规划中就已经预先安排了公租房地块。亦庄的产业用地上也规划了公租房,可以为企业提供配建住宅。”黄艳说。
有市民在直播中表示,一些保障房建设在偏远区域,配套跟不上。例如苏家坨保障房周围没有医院、商场、地铁和超市,生活很不方便。
对此,黄艳说,按照理想状况,这里应该先建起公共设施并提供就业机会,再配建住宅;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社会对住宅的需求更加急迫。至于苏家坨,海淀山后线将在两三年内完工,为住在附近的人提供轨道交通出行条件;黄艳还承诺会敦促当地政府加快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
对症“出行难”
打通70余条“毛细血管”
“主干道修得很漂亮,但自行车道却常被乱停放的机动车占用;地铁站、公交站就在对面,但行人不得不走天桥或者穿地下通道才能过去,这道路到底是为谁建的?”
在昨日的广播中,多名市民描述了对骑自行车和走路出行的不便。对此,黄艳解释说,目前全市的主干道施工已经完成了规划中的90%左右,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现象,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京的机动车暴增有很大关系。
“本世纪初,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就达到200万辆了,可四环路还没有修好。所以当时的设计规划更多地考虑解决机动车的行驶问题。”黄艳说。
据了解,此前城市规划的次干道只有25%的路修成。为了补上这一缺陷,今年,本市将陆续修建70至80条城市次干道,也就是道路中的“毛细血管”。这些道路将主要考虑行人、自行车的出行问题。为了解决行动不便人士出行难的问题,今年市规划委还将和有关部门一同对天桥、通道等设施进行调研,对一些区域进行适度调整。此外,还将联合交通部门对机动车道、路边停车等问题进行合理划分,优化布局。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