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5
对于“城市群”概念,国人并不陌生。而我国总共有多少“城市圈”?却未必人人皆知,并且可能有多种答案。
“十大城市群”。5年前的2007年,国家发改委相关研究员在媒体撰文指出,“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并预测若干年后,“中国五城市群可能进全球十强”。
“23个城市群”。5年后的今天,一份《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指出,目前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
从“十大”到“23个”,只用了5年时间。近年来我国“城市群”正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
从“十大”到“23个”
2007年是“十一五”第二年,当时预想中的“十大城市群”,具体为“未来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彼时,对“城市群”定性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012年是“十二五”第二年,《报告》中提到的“23个”城市群中,15个为达标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环鄱阳湖、中原、哈大长、江淮、关中、天山北坡城市群。8个为非达标城市群:南北钦防、晋中、银川平原、呼包鄂、酒嘉玉、兰白西、黔中和滇中城市群。
《报告》还给出了对“城市群”达标与否的标准:“城市群内都市圈或大城市数量不少于3个,至少有1个特大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人口规模不低于 2000万人”、“城市化水平大于50%,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密度大于500万元人民币/平方公里”等标准。
西部也成“城市群”重镇
从知名度和影响力来看,诸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老大哥”最为人熟知。而环鄱阳湖、中原、江淮、长株潭、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则于近年渐多受到关注。呼包鄂、南北钦防、银川平原等西部或边疆地区城市群也日益走进人们视野。
从地域来看,2007年的“十大”中,绝大多数位居东部。而2012年的“23个”中,东部只有6个,低于中部的7个,更低于西部的10个――南北钦防、关中、天山北坡、兰白西、滇中、黔中、呼包鄂、银川平原、酒嘉玉城市群等。
从经济总量、发展阶段及未来趋势看,西部城市群发展远落后于东部。东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被认为将长期“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群”功能日渐清晰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则强调,“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报告》中明确梳理出各城市群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如环鄱阳湖城市群,建成国家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的生态型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海峡西岸城市群,则为国家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海岸型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是中国面向中亚五国合作的陆桥型等。
此外,《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分别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亚太地区最具竞争活力、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