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生态环保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谋求可持续发展
  • 2012-04-28

    时间:2012-04-27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纵观1978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的变化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遗产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从精英阶层的遗产到平民百姓的遗产;从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从单一文化的代表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成果;从单点小规模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巨尺度遗产;从古代遗产到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这种发展还反映在全社会对遗产关注点的变化,即:从关注遗产点的时代断代到关注遗产点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从关注文化到关注文化与自然的互动;从关注物质遗产到关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共生;从关注物质遗存到关注物质遗存与社会和人的关系;从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到关注全民参与保护、保护惠及民生的实践。这种认识上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体现出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在《公约》诞生35周年之际,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将“世界遗产战略”从“4C”(可行度、保护、能力建设、宣传)上升为“5C”,增加了“社区”概念,强调当地民众对世界遗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委员会确定今年庆祝《公约》诞生40周年的主题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本地社区的作用”,凸现对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民众的关注。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世界遗产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世界遗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去年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大会,通过了《巴黎宣言——遗产作为发展的驱动力》,提出在发展进程中把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可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好文化遗产,使之永续传承,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状况

    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虽然起步晚了10多年,但发展迅速,成就卓著。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到现在共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9处,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是种类丰富。不仅包括《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的所有类型:文物类如长城、莫高窟;建筑群类如明清故宫、武当山古建筑群;考古遗址类如殷墟、秦始皇陵,还包括《操作指南》中规定的文化景观,如杭州西湖、庐山以及历史城镇,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特点之二是分布地域广泛。平原、山区、沙漠、海岛、高原都有分布,最远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相距3400多公里,高差最大相差3060米。特点之三是时间跨度大。史前人类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开平碉楼时间跨度超过50万年。特点之四是文化多元。不仅有汉文化为主导的遗产地,还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如布达拉宫是藏文化的代表,丽江古城是纳西族文化的代表;而莫高窟则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

    一、健全法律体系。为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200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首次就单项文化遗产颁布的专项法规,解决了长城保护所面临的若干法律问题,并为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做出有益尝试。此后,中国陆续出台了针对单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条例。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童明康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