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生态环保
  • 新型城镇化要倡导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
  • 2014-05-28

     

      “过去我们的传统城镇化道路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土地严重退化,交通拥挤,生物多样性消减,人居环境恶化以及生态承载能力衰减等一系列城市病和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问题,致使城镇化处于两难境地。”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在谈及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说。

      李文华指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应该是经济高效、生态环保、集约节约、传承文化、智慧创新、综合协调的健康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等因素区别对待。中国的城镇化,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应有不同的层次,既要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也要注意其与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城市与周围城市构成的城市群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具体情况,本着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而有序地进行。”李文华说。

      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同时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充分发挥自然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调节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方面应避免采用全国统一的刚性指标,需要考虑我国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干旱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以及限制开发区等特殊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给予一定弹性,避免造成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或无所适从的局面。

      李文华指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挖掘、保护和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突出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同时,要防止城镇化中的“去农业化”倾向。李文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二是现有经济核算体制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忽视。

      李文华认为,新型城镇化要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城镇化要带动新农村建设,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也是渐进城镇化过程,而不该是缩小版的城市,城镇和农村要和谐一体,各具特色。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此外,还应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纳入现行生态经济评价之中,并加快开展生态补偿和加强生态红线建设等措施。由于城镇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各国城镇化道路受体制、制度、国情等多元因素影响,只能借鉴不能复制,所以在推进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范急于求成的心态,避免追求形式,贪大追洋。需要加强忧患意识,在当前全球变化加剧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情景下,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方能保障城镇化的顺利发展,要使城镇化真正成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期刊浏览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