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
重庆市哪些领域将获得银行重点支持?5月4日,记者从重庆银监局获悉,为推进重庆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重庆银监局近日出台了《关于重庆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金融服务重点支持领域,旨在增加有效金融供给。
《意见》按照“抓两头”,即“支增量”、“补短板”和“带中间”的构架组成,引导银行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和有效。
支增量——
重点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发展动力,《意见》要求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对于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加强信贷支持。
为了更好发挥重庆产业优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加大支持构建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生物医药、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积极创新园区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式发展;同时,在助推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基地、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时,将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等服务贸易五大专项。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市银行业支持中新(重庆)项目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三个领域合作项目贷款余额达到29.66亿元。
补短板——
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做到与“支增量”共享发展,“补短板”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对此,《意见》要求加大发展三农、小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普惠金融,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将补好“三农”、小微企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金融服务短板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与此同时,还将支持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银团贷款、联合授信、PPP融资服务等有效满足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需求,大力支持轨道交通、市郊铁路等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补短板工程。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重庆银行业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余额1151.4亿元,较年初增长8%,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融资余额分别为1639亿元、1039.5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8.2%和5.9%。
此外,银监局还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城乡教育一体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支持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同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广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探索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大力支持节能环保、节水改造、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市银行业支持环保产业融资79.6亿元;支持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融资余额分别为70.7亿元和101.8亿元。
带中间——
对过剩产能行业实施分类管理
一“增”一“补”之后,“中间”怎么办?
“中间就要‘去产能’、‘去杠杆’,促进释放发展潜力。”重庆银监局负责人说,重点在于“带”。
对此,《意见》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妥把握信贷退出节奏,尽量多推动企业兼并、债务重组,少实施破产清算,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优化融资结构。
对过剩产能行业实施分类名单制管理,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方案,防止“一刀切”政策措施。
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为企业转型预留发展空间。
具体到房地产“去库存”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购房需求,支持农民工及城市外来人口新增购房需求,积极落实首套房、改善型购房信贷政策。
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重庆制造”与“重庆智造”相结合。
此外,为提升服务能力,增加有效金融供给,降低融资成本,银监局还将引导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探索实施“债转股”和“投贷联动”,化解企业债务压力。
来源: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