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观点
  • 告别“看海”,需建设“海绵城市”
  • 2016-07-08

      7月2日,武汉市启动了城市排渍二级应急预案。几乎与此同时,一篇发表在2013年6月24日武汉晚报上的新闻被网友爆出。新闻称,2013年4月武汉市政府通过《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武汉市将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三年攻坚后,将能抵御200毫米/24小时、50毫米/1小时的特大暴雨。(7月3日新闻之声)   到武汉去“看海”已成为每年夏季某个时候的头条新闻,一下暴雨就全城沦陷,武汉的尴尬一幕,在其他城市也频频上演,一方面暴露出城市内涝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提醒城市管理者,需要重视排水系统治理。可大把的资金花下去了,下暴雨时还是被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武汉历史上被称为“百湖之城”,乃是因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而得名,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中心城区在建国初共有127个湖泊,它们不仅满足了市民用水之需,增添了城市景观,亦承担起防洪蓄水、调节小环境气候的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大量湖泊被围湖造田、填埋盖楼,如今只剩下38个湖泊,且水系被切断得支离破碎,完全失去了蓄水泄洪的功能,暴雨被淹也就成为常态化。   事实上,不仅武汉存在这种典型状况,很多地方也都在城市化过程中,犯下类似错误。肆意破坏自然生态调节环境,盲目追逐面子工程,而忽视城市“里子”建设,人工蓄水泄洪系统未跟上。目前,各地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落后,排水管道过细,管网布局不科学,地表水渗透太慢,导致暴雨容易引发积水,与德国人百年前在青岛市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   现在政府倡导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地表的硬质化处理,恢复符合生态要求的土壤、植被和开放的自然排水系统,形成海绵式渗水的地表。同时,加大对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的建设投入,扩大管道直径,实现科学合理布局,以加快城市排水效率。从目前的试点情况看,部分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改造过的城区,地表水渗透能力大幅提高,地下排水速度快,低洼地段积水情况大为改观,“看海”模式不再开启。   暴雨是检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最好试题,一场场暴雨令各地城市沦陷,将光鲜亮丽的表面揭开,让市民看到城市公共设施存在的诸多缺陷,看明白排水系统的落后之处。从解决城市“看海”模式来看,打造“海绵城市”是最优方案,但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改造现有的城市规划布局,重新修建、扩建相关设施,由面子转向里子,还要改变城市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均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不能寄希望于一役。(来源:新华网)
期刊浏览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