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观点
  • 消亡还是希望?对山东传统村落保护现状的思考
  • 2017-10-27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 集萃齐鲁文化 发掘村落“胎记”   齐鲁文化兼容了齐、鲁两种文化的精神内涵,既有尊重法度,承袭传统的保守、理性的色彩,又有注重功利,因时而化的灵活意味。其中,儒家、道教、泰山、黄河、运河、海洋、异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传承,呈现出本土和异域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由于地理人文的演变,齐鲁文化形成了胶东、鲁西南、鲁中南等不同的文化区划,也因此带来了丰富多彩、各具千秋的传统村落构成和特色民居建筑。   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颇有心得和建树。他认为,老城古镇及传统村落,历史性地积淀了各个时期的丰富物质文化遗存(包括整体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景观等,有的存在于地上,有的埋在地下),这些遗存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生态环境、文化理念、技术材料、工艺工具等条件下物化形成的,凝聚着劳动群众的智慧和才干,这些真实的历史信息是当时就附载在遗存本体之上的“胎记”和基因。 城镇化发展提速 古民居消弭加速   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将达57.35%,正处在城镇化率第二个拐点到来之前。   不可否认的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很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不断消亡的命运。《遗存实情》统计数据显示: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就减少到5709个,平均每年以7.3%的速度递减,每天约有1.6个传统村落在人们眼前消失。   山东境内很多传统村落同样摆脱不了消亡、毁损的命运,一些传统村落不同程度地被改造或废弃。尤其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不少传统村落格局被破坏、现代化的小高楼将古民居取而代之。实施合村并点计划后,很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加快了消弭速度。   山东胶东地区自古经济发达、百姓富庶,当地一些大家族往往举家族之力修建祠堂,这些祠堂使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和最好的工匠、工艺,其建造水准及规模可见一斑。解放后,这些祠堂被当作学校、粮库、供销社等公共建筑使用,虽然建筑整体改变较大,但都基本保存了下来。近年来,不少家族维修祠堂的积极性很高,都采取自筹资金的方式来修缮家族祠堂,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修缮情况大都不尽如人意。而目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尚未达到单体建筑修缮保护的深度,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价值较大的单体建筑的保护力度。 涵养修复延续文脉 敬畏尊重传统遗存   近年来,山东传统村落的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自2014年始,山东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修复计划正陆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山东省财政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些利好消息给落寞中的传统古村落的修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宋春华认为,对遗存下来的传统村落,人们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第一是对生态和环境的敬畏,在加以涵养和修复的同时,要防止建设性的破坏。第二是对遗存的敬畏尊重,要保护好村落的格局、街路和建筑。第三,要尊重本土文化和乡俗民情,当地的地理文化特征是很鲜明的,要保护乡土习俗、承载乡土文化、沿袭传统记忆。第四,要尊重村民意愿,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乡亲们缔造福祉。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兴军表示,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延续历史文脉。   传统村落的选址建造、延续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不仅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还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和民俗传统。如济南周边的传统村落,非常注重对泉水的利用,泉井、水塘等构成村落重要的生活场景,如何维护和修复这些水系,尊重当地的原有环境空间关系,应该成为保护规划的核心。 由于目前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刚刚开始,很多规划建筑师对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思想仍延续了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另外,大多数建筑师没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对传统村落生活并不熟悉,而目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周期短、取费低的现状,更压榨了建筑师的时间和空间,仓促中做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往往与村落本身的文化历史内涵和底蕴相去甚远。   而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保护传统村落的主要目的,更多不是从留住本土传统村落民居的“胎记”和基因出发,而是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一些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中,不少已经改变了村落原本的格局,消弭了传统民俗的原汁原味,损毁了村落原生态风貌。同时,这种颠覆性、破坏性的改造建设,导致村落的商业和娱乐化倾向严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丧失殆尽。   山东省工程设计大师、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侯朝晖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民族的根基,也是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作为建筑师,特别是山东本土建筑师,更应该从文化的高度认识,立足本土优秀传统,建设文化自信,为山东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正能量。 摸清家底建档案 深度参与靠村民   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前提之一,是要摸清家底、实地调查、建档立案,建立起规范化的保护措施。随着传统村落保护修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增多,地方政府和社会民众逐渐认识到传统工匠和传统建造技艺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工匠进行普查、摸底、登记、访谈,并对传统工具、技艺进行记录和保存。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中,其饮食习俗、村落礼仪、村规族训等构成了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与内涵,是村落保持活力的源泉。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熟悉村落历史文化,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民情,才能制定出有特色的、针对性强的村落保护规划方案。   村民,作为传统村落的主人,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在的村落保护往往撇开村民,忽视村民的存在感和价值所在,仅仅靠地方政府唱独角戏。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激发出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才能让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遗产和建筑文脉得以真正延续。(来源:中国建设报/作者:王芳)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