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规划建设
  • 深圳科学决策超前谋划 匠心勾勒城市蓝图
  • 2017-11-03

    初到深圳,你的五官大抵会收到这些讯号:依山傍海,花园密布,街道整洁,高楼林立;青春的面孔,与欢快的节奏相映成趣;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海韵。 在规划中发展,在发展中规划。历经三次大的规划、修编和一系列创新,深圳终有今天这般活力形象。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圳又于10月31日全面启动第四次总体规划。这一次,深圳将立足全球视野,勇担国家战略。 我国城市规划泰斗、已故“两院”院士周干峙曾这样评价:“深圳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的城市规划由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圳规划的历史经验很值得总结。” 深圳规划为亚洲城市正名 华灯初上。站在莲花山顶向南俯瞰,迷人的夜景尽收眼底。璀璨的街灯犹如一颗颗宝石,映衬着鳞次栉比的高楼,显得流光溢彩。展翅欲飞的市民中心、安详静谧的水晶岛、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磅礴稳重的会展中心,沿城市中轴线一字排开。 这里是深圳中心区。这座城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它是按城市规划蓝图成功实施的典范,被公认为“深圳城市规划实施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 中心区是深圳城市规划建设的代表作,是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空间成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的样板。 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说:“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 在决定城市永续发展能力、判断城市发展是否成功的诸多要素中,规划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1999年6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一举摘得“UIA 阿伯克隆比爵士奖”荣誉奖,为我国获得第一个城市规划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亚洲城市。深圳的规划成果,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最高认可。 规划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难以想象,这座城市的决策者、规划师和建筑师们,如何才能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出如此优美的图案,从而得以技惊四座、扬名五洲。 1980年,当《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尚处十月怀胎之际,这里的人口只有2万,面积3平方公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经济极度落后。在这种情况下绘制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蓝图,不仅要有超前的眼光、科学的态度、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更要有敢闯敢试、不惧留下骂名的魄力和勇气。1982年首次完成规划草案后,深圳又根据人口猛增、城市飞速扩张的现实需求,相继于1986年、1996年、2010年对规划进行了三次大修编,最终形成了今天这种依山傍海、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功能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今天的深圳人,庆幸家门口就能拥抱中心公园、塘朗山系、莲花山、笔架山这样的“绿肺”,以及CBD中轴线这样的开阔空间。这座城市,也因此得以自由呼吸、活力四射。 而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评委会在颁奖时是这样评价的:“深圳在如此短的时间限制下,取得内容如此丰富的发展,堪称典范。它表明深圳市总体规划达到了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受住考验并不断有所改进。正是在这一点上,深圳作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经验,可供那些增长迅速的地方参考。” 在“最佳结合点”上科学决策 规划先行,超前布局。深圳是国内基本按规划建设起来的超大型城市,尤其是原特区内。 滚动规划,是深圳的优良传统。通过超前谋划布局空间结构,应城市发展变化需求而滚动规划。 循着规划“宝图”的标记,沿着深圳成长的足迹,可以重温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品味它的独特风情。 1986版城市规划,首次确立了在国内规划界具重要影响力的带状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奠定了特区有序建设的空间基础。 1996版规划,首次将规划区覆盖到全市范围,提出了“全境开拓、梯度推进”的思路,确立了全市网状组团空间结构,打开了城市发展格局。 2010版规划,提出了城市转型的思路,明确了“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空间结构,提出打造前海、光明、坪山、龙华、大鹏等新的增长极,以及减量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深圳还借鉴香港经验,建立了以法定图则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法定图则作为规划管理的核心依据。 师从世界规划大师阿伯克隆比的英国皇家建筑协会最高权威Walter Bor看到深圳的变化后高度评价,脱口惊呼:“没想到你们能做到这样好!” 然而,一项规划从编制到落地,其间有诸多变化因素,甚至会陷入两难。决策者、规划者站在各自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难免会有局限性。怎样选择最优方案,考验的不仅是规划者的智慧,更是决策者的眼光和决断力。在两者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平衡点,才能使规划跃然纸上又落地生根,否则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 深圳超前规划的诸多理念能够付诸实施,正是这个最佳结合点的产物,它离不开决策者和规划者的紧密配合。 1986年,市政府成立“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多位国内外专家任顾问。尊重科学、尊重规划、重视专家意见,由此形成了制度保障。此后连续多年,深圳每年都召开规划委员会会议,就规划中的重要问题咨询专家意见。这不仅保证了规划达到先进水平,也使规划得到认真严格的实施。 当出现意见不统一甚至引起争议时,深圳重视发挥专家作用。决策者充分尊重规划专家的建议,两者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力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深南大道是深圳建设最早、最重要的主干道。历经7次改造后,它成了深圳的景观大道。但其规划方案最初存在极大争议。考虑深圳东西狭长的特点,为解决未来的交通问题,最初的规划将深南大道定为80米宽,中间的绿化带是为轨道交通预留的位置。这个方案最开始遭到反对,理由是预留那么宽的绿化道没有必要。然而,在听取专家关于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预判后,市委市政府尊重了专家意见,保留了最初的方案。 规划专家、曾任1986版规划编制小组负责人的宋启林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深南大道超宽的规划,尤其在中心绿化带预留轻轨用地,十分具有前瞻性。” 今日深圳机场,是国内最繁忙的空港之一。当初,机场有深圳湾、大铲湾小铲湾等几个方案,后几经争论,最终定为福永现址。事实证明,机场远离市中心区,避免了靠近市区给城市扩张带来的不便。 组团式规划赋予城市弹性 组团式规划,是深圳规划的“神来之笔”、最具特色的规划杰作。它使这座城市富有弹性,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陈一新说:“深圳一直保留着滚动规划的传统,早期就确立了总体规划方案,其中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是最大特色。它既是当今职住平衡、低碳交通的先行模式,也使深圳前15年集中建设罗湖、后15年集中建设福田中心,彰显了特区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的成果。” 这种极具弹性的带状组团式规划结构,清晰预测了城市在高速成长阶段的辐射和扩张是非连续性的,是一个个组团相对独立的“量子”在统一空间秩序内的“跃进”,避免了“摊大饼”式的发展。 曾参与1986版规划编制的朱荣远回忆,当时讨论按多大人口规模来规划基础设施时,各种意见不一。“谁能想到30年后深圳人口就超过1000万啊。不过,那次规划对未来的城市需求做了有弹性空间的准备。”他介绍,根据东西长、南北窄的地形特点,自东向西布局了罗湖、蛇口等六个功能不同又互为补充的组团,其间用绿化隔离,同时以3条东西向交通干道联系各组团。 “这种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既有效支持了特区快速用地扩张的需求,又引导城市由东向西逐步有序地拓展功能,对深圳的建设发展和日后深港合作影响深远。”朱荣远说。 前海是新时期带状组团式规划的又一代表作。它的开发,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特区初创时的景象: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陈一新说:“前海的总体规划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方案采取了‘水城’概念,既符合深圳海滨城市的气候特点和空间形态特征,又吸取了深圳经济特区以往规划的经验,更加重视”理水“,重视专家智库的力量。”2014年6月,由何镜堂等3名院士领衔、国内外15位一流专家组成的前海规划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成立。3年来,这些大师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大量前瞻性、专业性、针对性的意见。 何镜堂说,前海的规划设计体现了世界最新的理念和思想,抓住滨海城市、亚热带气候、金融聚集区、岭南文化、国际视野与时代精神等关键元素,在规划控制中体现了“整体协调、突出特色”的特点。 在土地出让模式上,前海也再现当年土地拍卖第一槌的魄力,进行了差别化土地供应等五大创新。其中,弹性年期制度意味着前海打破了国内以法定最高年限一次性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正成为新时期体现深圳质量、体现改革创新红利的“高产田”。 生态控制线荫庇子孙后代 纵观历史,放眼全球,人类城市建设,几乎无一例外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如今身为院士的刘鸿亮,35年前以环保专家的身份应邀来深,参加规划环保篇的审定工作。自那以后的3年间,市政府拨出近百万元研究费用,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批环保专家开展“大会战”,在全国率先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深圳决策层的超前意识与全国专家的科学论证密切结合,孕育出了一部部造福子孙的环保规划。 深圳较早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重要性,开展了法定的生态保护规划,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发展空间。 2005年11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颁布《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划定控制线范围974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9.9%。同年,开展了水系、古建筑、危险品、绿地、城市基础设施的划线保护工作,通过蓝、紫、橙、绿、黄“五线”的划定和立法,完善空间管制,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市规划国土委副巡视员詹有力回忆,当时很多人对政府这一举动并不理解,认为把大片土地划进生态控制线,是自己给自己戴“紧箍咒”。“那时压力很大,一些整村划入生态控制线的村落,不能靠建厂房出租了,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度抗拒和不解。” 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哪怕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后经反复做工作并在各区范围内平衡协调,最终划定了生态控制线。 周干峙曾说:“深圳的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总的看来成功的不少,很遗憾的败笔不多,但有一些关键性的缺陷,影响深远,比如早就发觉的‘城中村’问题和特区外围的城镇规划混乱,都缘于规划失落。现在总结十分重要,就是从失误中取得经验教训。” 地名问题也是深圳规划的一个缺憾。由于早期缺乏整体统筹,而城市建设速度快、新生道路大量增加,结果频现重名和无名道路。到2009年时,全市重名马路达600多条。2010年6月,市政府同时出台《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等3部地名规划,规范地名管理。2011年,又启动老地名的研究、搜集和整理,以此传承深圳历史文化和创新精神,增强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再展规划宏图勾勒“大深圳” 规划不是算术题。它没有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说:“最适合这个城市的规划,就是先进的。” 30多年前,深圳提出的组团式布局、工业区小块分散布点、城市交通预留地铁用地、通过计算路口流量来确定建立交桥的路口、优先建设口岸与对外通道以保证“门户”功能和形象等一系列规划及实践,契合了这座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和经济特区、口岸城市等功能,进而奠定了特区快速发展的基础。 今天,深圳规划已然进入新阶段。作为超大城市,深圳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基础条件都发生了巨变,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紧约束日益加剧,城市发展已超出规划目标。 有着滚动规划传统的深圳,又到了再绘蓝图的时候。 10月31日,市政府在新闻发布大厅正式宣布:《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编制工作全面启动。这是深圳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将充分研判深圳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吸取过去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全球视野,勇担国家战略,着眼区域责任,聚焦城市挑战。 首先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未来的深圳,不仅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典范,更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海洋强国战略,发挥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作用,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