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规划建设
  • 规划引领 东莞向创新型一线城市跃升
  • 2017-11-17

    11月18日至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东莞召开。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最高水准的年度学术峰会,此次由地级市承办,无疑是对近年来东莞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以及特色城市化之路的充分肯定。 从珠江西到珠江东,从深圳河到香江水,珠三角、香港、澳门地区正在向超级城市群的新时代发展。毗邻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的制造业名城东莞,当前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两大历史机遇的叠加。 对此,东莞重新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意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围绕着这一目标,坚持以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规划、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等中心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天的东莞已从昔日劳动密集型“世界工厂”的形象中脱胎换骨。新时代的东莞故事,已经开篇。 1 与广深并肩共建“中国硅谷” 世界知名的美国128号公路是一条长108公里的高速公路,环波士顿市外沿绕行,公路两旁,林立着电子、宇航、国防、生物工程等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工厂。大学、风投合作研发和创办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和风投资金,生物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由此产生,被称为是“美国的技术公路”。 从广州到深圳的高速大动脉和美国128号公路几乎同样长度,从谷歌的最新夜景图上看,这里是世界上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更是串起了深圳湾创新总部基地、东莞松山湖、广州科学城等宛若明珠的关键节点。这条走廊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是广东链接全球创新体系的门户。 近代以来,凡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由科技创新、科技力量带来的产业迅速发展。国家如此,区域和城市亦如是。 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对标全球打造“中国硅谷”,并且明确广州、深圳、东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东莞的发展首次被放到与广州、深圳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同一平台去谋划推进。 “东莞不仅是广深科技走廊的物理核心,也是整条创新走廊的产业落脚点,地位十分突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陈鸿宇教授评价。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率先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大规模推广“机器换人”,引入大量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等,开始由昔日的“世界工厂”向创新基地转变。最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东莞名列世界124位,较去年上升了30位。 今年,东莞实施了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围绕创新政策、产业、土地、资本、人才五大要素供给,通过20条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在国内首次提出以全生态链的概念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并迈向中高端,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发展逐渐形成“星月争辉”的新格局。 无论“倍增计划”还是智能制造全生态链,都是东莞谋求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降低对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依赖,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今年,东莞出台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和《关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的行动计划》,确定了“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以落实省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 在“双核驱动、三带联动、多点引爆”空间策略之下,东莞将实现全市创新驱动要素资源空间统筹布局。东莞还将于近期率先启动广深高速创新资源带建设,推进高速沿线景观品质提升,绿树如荫、江岸曲径、市民骑行漫步的场景将在这里出现。同时,核心平台和示范节点建设、产业类“三旧”连片改造等工作也将加快推进。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所说,必须提振发展信心,推动东莞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广州、深圳、东莞从物理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组团起来参与世界优秀城市群的竞争,因此东莞要以更广的全球视野、更高的发展站位、更严的创新标准来审视和谋划发展,东莞要确立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战略目标,这既是东莞迈进万亿GDP俱乐部、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应有之义。 2 园区统筹 “握紧拳头”攒合力 走进东莞的水乡片区,一大批环水而建的研发大楼正拔地而起。望洪枢纽站建设已经接近尾声,纵横交错,蔚为壮观。水乡的交通,除预留了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与广州13号线的接口外,还规划了7个穗莞合作通道,其中约4个已经落实,并规划了3个到市中心区的通道以及6个到周边镇街的通道。 毗邻广州的水乡片原属东莞欠发达地区,但随着东莞全市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推进,成为东莞发展“后崛起时代”的新秀。2017年上半年,水乡经济区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其中位于水乡新城片区的望牛墩镇、麻涌镇、道滘镇的GDP增速分别为13.5%、13.3%、10.2%,排名全市第二、第三、第四名,整体经济呈现提质提速发展态势。 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现代服务业中心,对接穗深港创新创意产业合作门户,东莞城市副中心和水乡经济区核心区”的水乡新城,由望牛墩、洪梅、道滘三镇部分用地组成,规划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这里将形成“水上新城、组团生长,一核、双轴、多片”的空间格局,打造高端化产业、高品质环境、高效率交通、高品质服务。 随着东莞镇域经济高速发展,市直管镇这一扁平化的行政架构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弊端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土地、能源、产业布局及城镇规划等瓶颈日益凸显。 如何保障“统”的同时,又保持各镇街发展活力的“分”?“统”与“分”之间的度考验着东莞的执政者。 2017年,东莞正式将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作为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核心战略,强调将通过统筹发展方向、统筹发展机制、统筹发展成效,克服市镇管理体制的短板,加快推进当前各项重点工作,将6个园区特别是松山湖(生态园)高新区、水乡经济区、滨海湾新区三大核心园区打造成东莞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 松山湖与石大路交汇处,位于寮步的松湖智谷产业园是松山湖片区统筹联动发展的受益者。产业园定位为松山湖产业配套以及深圳产业外溢承接地,目前的意向进驻企业已达93家,65%以上企业来自深圳,松山湖部分企业也抛来了绣球。“不少企业总部办公位于松山湖,而生产制造则在周边镇街,总部办公和生产环节分离较远,不利于业务沟通。所以,希望在总部办公附近寻找既利于生产与办公衔接,环境又优越的产业园区进驻。”松湖智谷策划主管罗木生说。 目前,松山湖北部地区TOD开发及周边整合提升等多个松山湖片区先行区,已经在规划设计、土地整合、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园镇统筹联动协调机制。 今年以来,松山湖片区推动成立了市发改、规划、国土等5个松山湖片区直属分局,以东莞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纲领性文件,召开了2次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基本完成统筹联动组团发展的总体布局。 松山湖片区一园六镇干部开展干部挂任职交流工作也在积极推进,由松山湖派出6名领导班子成员挂任周边6个镇党委副书记,周边6个镇的书记挂任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镇长挂任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同时,松山湖片区还完成了片区统一的投融资平台搭建,梳理形成了38项近期重点项目,并在片区规划整合融合、公共服务布局、环境一体化、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利益平衡机制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从根本上讲,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实质上是自下而上的一项探索性改革,通过打破分散发展模式下的资源配置机制,重新构建以统筹为主导的更高效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供给和需求在更广领域和范围内实现更好的平衡。”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书记黄少文说。 审时度势而又务实。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正是希望放大各园区镇街的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集聚与平衡,进一步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保持组团式的城市格局,避免拥堵等“大城市病”。 如今,行走在东莞各大片区,围绕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的行动已经全面铺开,相关体制机制在加速完善,水乡经济区的统筹发展能力日渐提升,松山湖(生态园)与周边镇协同联动发展的范围在扩大,高标准推进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已成为省市镇发展的共识。 3 城市品质提升让产城人更融合 “第一次到松山湖考察时第一印象非常好,天蓝水绿,跟我们在国外工作的环境很相像。”去年底,英国卢瑟福实验室顶尖科学家张书彦来到松山湖,创办了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吸引她落户此处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松山湖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居民的眼中,生活品质是城市最直观的评价标尺。今年国庆长假,刚将全家从深圳安置到松山湖的阿志(化名)没有外出旅游,父亲钟情于在月荷湖畔打太极,母亲每天“打卡”广场舞,孩子参加公益夏令营,阿志和妻子到松山湖图书馆听听文化沙龙、泡泡书吧。在松山湖工作的阿志在东莞找到了更多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像钟摆般每天奔波于深莞之间。 东莞作为经济先发地区,率先遭遇城市、产业与市民如何良性互动的问题,也率先创新思路,通过城市升级来破解难题。 眼下虽然是冬季,但东城老围河沿河两岸仍是绿树红花散发勃勃生机。去年底以来,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多条像东城老围河的流域由污变治,再现岭南水乡风光。根据行动规划,“十三五”期间,东莞将投入338亿元治水,力争在4年内新建2800公里截污管网,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市截污治水一体化格局,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景致。 “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香处处春。”截至2016年,东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7.4%,超过三分之二的镇街森林覆盖率超过35%。东莞不但拥有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绿色标签”,14个森林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的好去处,“森呼吸”变成都市新时尚。 近年来,东莞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制造业大市的水更蓝、山更青。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在全国284个城市中,东莞综合排名第38位,在健康宜居型城市子榜单中,位居第28位。 为继续提升支撑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公共服务、宜居品质,东莞市今年出台了《东莞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规划管理、城市更新、“两违”整治、轨道交通建设、魅力小城和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等为牵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城市规范、高效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的功能、魅力和竞争力。 “一心两廊三区四门户多节点”聚焦城建项目实施。“一心”是指中心城区,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核心区域;“两廊”是指沿广深高速和新城大道—生态园大道两条区域创新走廊;“三区”是指松山湖(生态园)、滨海湾新区和水乡新城三个重大战略发展平台;“四门户”是指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西站以及松山湖北站4座轨道交通枢纽站;“多节点”是指重要的对外联系站点、各镇(街道、园区)近期重点打造的连片示范区等功能节点。 同时,东莞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编制工作也进入了报批的冲刺阶段。坚持产业立市和生态发展相结合,总规明确了“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以及“国际先进制造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岭南山水文化名城”的性质。 按照总规,东莞将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预留与统筹布局,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高效、低碳、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展生态修复,攻坚水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挖掘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特色,构筑沿江、面海、环山、多组团的城市特色风貌空间,塑造“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更新的政策机制、推进存量空间的提质升级,为东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明路径。 正如东莞市市长梁维东所说,“城市的品质决定并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的 颜值 也能换算成为长远的发展能力。要让东莞成为人见人爱的地方,让人才停留下来、生活下来,在这里创业兴业,与城市共同成长发展。” 东莞的城市故事正围绕人与城市的未来展开:抓牢生态、环境、文化、服务等,提升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的承载能力;盯紧开放、创新、协调发展,凝聚城市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强大动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东莞的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行稳致远。 来源:南方日报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