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观点
  • 专家:以基础理论建构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 2018-09-07

      自从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后,世界上已有超过50多个国家进行试点和实验。以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启动为标志,我国迅速进入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高潮期。在政府方面,住建部等联合批复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到277个,在市场方面,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签约共建的智慧城市则超过了400个。这在数量上远超过“国际化大都市”“生态城市”“创新城市”“宜居城市”“文化城市”等城市建设目标。与此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抬头:在智慧城市和城市之间,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其他板块和功能脱节,耗资巨大的智慧城市项目对城市的贡献度不高;在智慧城市内部,主要是部门各自为战及企业多头并进,“成本很高,获得感很差”。在智慧产业技术系统,缺乏兼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3S等关键技术的主平台,“局部亮点很多,整体乏善可陈”。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既是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委婉”批评,也是新的战略部署和要求。自此以后,各地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对此有所注意,但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和总体改观。   尽管其中的各种具体原因很多,但我们一直认为,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支撑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在基本内涵不确定、评价体系不健全、发展定位不明确、战略框架和路径“稀里糊涂”的背景下,匆匆上马的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可能真正实现使城市运营管理和生产生活“智慧化”的初衷。由此直接导致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上“建不建”的“信心问题”。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智慧产业公司遍地开花,但却没有使城市运转“智慧”起来,“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太多”。二是客观上“如何建”的“战略问题”。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由于“粗放规划和建设”而遗留的各种“半截子工程”和“烂尾楼项目”。三是技术上到底“行不行”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端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别人手里,那么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基也就始终处在可能塌陷的危险之中。在新时代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真正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就必须花大力气来补“基础理论课”,即必须首先弄清楚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标准、模式和路径,为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分类框架与战略原则,为智慧城市的健康化发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先行。这既不能直接照搬IBM的“智慧地球”概念,也不是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从“智慧+城市”的哲学分析开始。“智慧”分为“真的智慧”“善的智慧”“美的智慧”,在学科上对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生产方式上对应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现实应用中呈现为“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在发展目标上是全面满足人类在城市中“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大需要。智慧城市是以“真善美”为内在生产观念、以现代信息科技为主要生产工具、以“城市物质形态灵妙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城市文化服务人性化”为目标体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   二是分类体系研究。从“智慧城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以“真——自然科学——物质生产——科技智慧——物质文明”为基本构架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善——社会科学——人自身的生产——管理智慧——制度文明”为基本构架的“管理型智慧城市”;以“美——人文科学——精神生产——人文智慧——精神文明”为基本构架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三是历史进程研究。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在全球范围看,智慧城市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点是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点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和文化消费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关怀。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备受重视,人文型智慧城市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上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中。就此而言,以“人文智慧”为中心重新布局城市信息基础和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是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目标。   四是战略规划研究。我国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应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框架下,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城市需求的智慧城市理论为基础,确立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科技为重要基础,以符合我国新型城市建设需要的智慧管理为主体形态,以满足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智慧文化为理想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设中开拓出一条具有战略突破意义、变被动为主动的自主发展新路。(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期刊浏览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