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城市化水平统计数据的问题分析 ( 2012年第7期 ) [陈彦光]
城市是一种没有特征尺度的现象,故其只能主观定义,而不能客观界定。城市化水平统计难题因此而生。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地测量标准不一,二是统计上的不适当高估,三是建设中的想当然拔高。由于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分布都具有无标度性特征,一个城市的边界和一个区域的城市数目都无法客观确定。这种现象为城市化水平统计过程中的主观操作留下了理论上的漏洞。可是,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科学的城市定义,城市化水平统计各地标准参差不齐,水分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要开展下述基础性工作:基于统计学知识规范城市定义,合理制定城市人口规模门槛,细化城市人口普查单元,在大众中普及正确的城市化概念。
- · 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对策评价与思考 ( 2012年第7期 ) [陈宇琳]
国内学者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探讨并未形成统一意见,有必要对大城市人口规模能不能控制、该不该控制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首先从行政控制、产业置换和空间疏导3 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大城市采取的主要人口调控对策进行梳理,发现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进而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对大城市人口规模应不应该控制进行追问,发现理论层面并不对大城市人口规模构成绝对约束。最后,回归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人口规模调控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众多手段之一、城乡差距是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能否实现的关键,以及构建人口发展的“环境- 经济- 公正”分析框架等建议,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 ·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 2012年第7期 ) [王德利 方创琳]
正确处理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使城市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城市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当前城市化质量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理论研究方面已从多元视角诠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质量”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但未形成通用范式。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尚未达成共识,但仍未将“提质”摆在首要位置,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及机理、时空(时间、空间)演变规律及城市化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研究。
- · 转型与提升: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之后——以百强县前十名江苏省县(市)城市化发展为例 ( 2012年第7期 ) [郑俊 赵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城市化的发展将由注重速度向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论文在对当前城市化质量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前10 名中江苏的县(市)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体现民生、社会公平和谐的视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对百强县前10 名江苏省县(市)城市化发展进行评价,探讨城市化水平超过50% 之后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转型的方向与提升的重点,期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
- ·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的约束: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2012年第7期 ) [王家庭 曹清峰 赵晶晶]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资源问题,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土地、水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研究了土地资源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约束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基于社会视角的研究 ( 2012年第7期 ) [单菁菁]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相对于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明显滞后,并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城镇化过程中来自城乡社会的双重挑战,指出必须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力推进和实施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步并举、城乡互动的二元城镇化战略,同时针对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